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全國人大代表馬慧娟:記錄脫貧故事的“拇指作家”

發布時間:2023-02-21 11:12: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不久前,80後農(nong) 民作家馬慧娟向出版社交付了自己的第六本書(shu) 的書(shu) 稿。2022年9月以來,她連續寫(xie) 作5個(ge) 月,完成了這本約8萬(wan) 字的兒(er) 童小說《吊起來的村莊》。書(shu) 中內(nei) 容與(yu) 寧夏實施的吊莊移民行動有關(guan) 。“以兒(er) 童的視角敘述吊莊移民文化,描寫(xie) 兒(er) 童在鄉(xiang) 村遊戲、上學、搬遷生活及新舊村莊的對比。”她說。

  20世紀90年代以來,寧夏將轄區貧困人口從(cong) 生態脆弱地區遷至有荒地資源的地區,重建新家、構建新社區,實現了脫貧致富和持續發展。得益於(yu) 吊莊移民行動,馬慧娟一家2001年從(cong) 寧夏固原市涇源縣搬遷到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玉池村。婚後的她麵朝黃土背朝天,日複一日地種地、放牛養(yang) 羊、打工,和丈夫一起照顧兩(liang) 個(ge) 孩子。

  馬慧娟從(cong) 小就愛讀書(shu) ,初中畢業(ye) 後卻因家裏小麥歉收、父母無力負擔而被迫輟學。她的內(nei) 心備受煎熬,體(ti) 力勞動的辛苦還能咬牙堅持,但精神世界的乏味難以忍受。

  2010年以來,馬慧娟開始用務農(nong) 和打工攢下的錢買(mai) 書(shu) 和手機,通過閱讀克服心靈的孤獨,嚐試用手機在QQ空間寫(xie) 隨筆。此後,她用拇指在手機裏敲出上百萬(wan) 字、用壞13部手機,書(shu) 寫(xie) 農(nong) 村婦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記錄黃土地上的移民搬遷故事,先後出版紀實文學《走出黑眼灣》、散文隨筆集《希望長在泥土裏》、報告文學集《鹽池故事》(合著)、短篇隨筆集《農(nong) 閑筆記》、長篇小說《出路》5部作品,還在報紙上發表文章《共產(chan) 黨(dang) 好,黃河水甜》。人們(men) 稱她為(wei) “拇指作家”。

  越來越多的網友和讀者開始關(guan) 注馬慧娟的文字,跟著她感受文化的力量。她的生活也因閱讀與(yu) 寫(xie) 作發生改變,她先後被聘為(wei) 紅寺堡鎮文化站站長、成為(wei) 中國作協會(hui) 員。

  作為(wei) 一名全國人大代表,她不僅(jin) 關(guan) 心農(nong) 村婦女的讀書(shu) 問題,還積極為(wei) 紅寺堡區的發展建言獻策,提交了“加強地方圖書(shu) 館、文化館建設”“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人才隊伍建設”等建議。

  2022年,馬慧娟被聘為(wei) 寧夏移民博物館名譽館長。在這座展陳麵積3200平方米的建築裏,她經常穿梭於(yu) 序廳、寧夏移民史刻、新時期新移民3個(ge) 展廳,參與(yu) 整理寧夏扶貧移民工作史料,完善與(yu) 寧夏民族團結、繁榮發展和移民群眾(zhong) 自力更生有關(guan) 的講解詞內(nei) 容,還經常向紅寺堡區文旅、宣傳(chuan) 部門及博物館工作人員征集對寧夏移民文化保護的想法與(yu) 意見。

  馬慧娟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今年準備提交的一個(ge) 建議是,希望文旅部將位於(yu) 紅寺堡區的寧夏移民博物館升級為(wei) 中國移民博物館,成立移民文化保護基地和研學基地,讓更多人了解中國移民文化。”

  “至少從(cong) 秦代開始,寧夏這片土地就有移民屯墾現象。在曆朝曆代的更迭中,寧夏一直有移民文化痕跡。”馬慧娟通過查閱資料、履職調研了解到,1982年國家啟動三西扶貧開發計劃後,寧夏曆經吊莊移民、扶貧揚黃灌溉工程移民、易地扶貧搬遷移民、中部幹旱帶生態移民、“十二五”中南部地區生態移民5次大規模的易地搬遷,將生活在生存條件極差地區的貧困群眾(zhong) 搬遷至有水、沿路、靠城的區域,幫助群眾(zhong) 脫貧致富。

  “寧夏的移民文化就是一部移民開發建設和民族遷徙史,紅寺堡正好是目前全國最大的易地生態移民集中安置區。”馬慧娟說,“我一直關(guan) 注移民文化的發掘保護情況。寧夏移民博物館保留了較完整的移民舊址,希望能進一步提質升級,讓更多參觀者了解移民地的曆史文化和移民的艱苦創業(ye) 精神。”

  此外,馬慧娟還關(guan) 心農(nong) 村婦女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問題。隻要一起幹農(nong) 活兒(er) 、讀書(shu) 學習(xi) ,她總會(hui) 給村裏的姐妹們(men) 說:“都說‘婦女能頂半邊天’,現代婦女承擔的社會(hui) 責任非常大。我們(men) 不隻能‘頂半邊天’,一定要認識到自己的重要性。你不僅(jin) 是‘誰的媳婦、誰的媽’,要更多地做你自己。”

  “隨著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實施,紅寺堡群眾(zhong) 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好,婦女的社會(hui) 地位提高了,精神麵貌也煥然一新。”馬慧娟高興(xing) 地向記者介紹,過去對於(yu) 子女教育問題,當地婦女普遍認為(wei) “念書(shu) 這個(ge) 事情,念成了就念,念不成就算了”;如今,大家的獨立自主意識提高了、精神世界更豐(feng) 富了,不僅(jin) 懂得教育下一代的重要性,而且知道如何培養(yang) 孩子成才。

  談到今年的履職計劃,馬慧娟告訴記者,紅寺堡區委區政府去年6月就牽頭啟動了移民婦女文化素養(yang) 提升項目,但因為(wei) 疫情推遲進行。“等我參加完全國兩(liang) 會(hui) ,一要開展全國兩(liang) 會(hui) 精神宣講,二要盡快把文化素養(yang) 提升項目的工作開展起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焦敏龍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