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用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發布時間:2023-02-21 11:18:00來源: 人民日報

  就業(ye) 是民生之本,也是暢通經濟循環的重要支撐和關(guan) 鍵環節。農(nong) 民工是我國重要的就業(ye) 群體(ti) ,做好農(nong) 民工就業(ye) 工作不僅(jin) 對穩就業(ye) 大局至關(guan) 重要,對促進農(nong) 民增收、實現共同富裕也具有重要意義(yi) 。

  新春伊始,農(nong) 民工朋友紛紛返回或入職工作崗位。當前,他們(men) 有哪些就業(ye) 創業(ye) 新選擇?各地又有哪些保障舉(ju) 措?本報記者分赴湖南、廣西、河南三地進行了采訪。

  湖南湘潭湘鄉(xiang) 市——

  外出務工有出路

  早上8點剛過,曠丙春就和七八個(ge) 工友一起,來到廣東(dong) 廣州市荔灣區龍溪大道的施工現場。他們(men) 的任務,是完成電網的電纜鋪設和變壓器安裝。

  作為(wei) 湖南省湘粵電力建設有限公司外派廣州參加城區電網配網改造施工的農(nong) 民工,這是湖南湘潭湘鄉(xiang) 市壺天鎮崇溪村村民曠丙春第一次出省參與(yu) 電力建設。

  “時間緊,任務急,今年不僅(jin) 增加了農(nong) 民工的錄用,外派時間還比去年早了一個(ge) 星期。”湘粵電力建設有限公司工程部副經理陳耀劍說。

  湘鄉(xiang) 市是電力建設勞務人才的聚集地。從(cong) 上世紀60年代幾支會(hui) 爬電線杆子的業(ye) 餘(yu) 電力施工隊伍起步,逐漸發展出承接“農(nong) 電改造”的專(zhuan) 業(ye) 包工隊和鄉(xiang) 鎮電力企業(ye) ,直至近年來,當地形成具有送變電工程總承包資質企業(ye) 50餘(yu) 家,業(ye) 務遍布20多個(ge) 省份,帶動近20萬(wan) 人就業(ye) ,其中湘鄉(xiang) 籍農(nong) 民工就有近10萬(wan) 人。

  過去兩(liang) 年中,曠丙春作為(wei) 電力建設勞務隊伍的一員,主要在當地參加一些家庭水電安裝工程。“年前聽說今年的建設項目多,務工周期有保障,我就報名參加了1個(ge) 月的培訓,趕上了今春務工的‘首趟班車’。”曠丙春說。

  從(cong) 節後用工情況看,早早進入工作狀態的不隻廣東(dong) 項目一處。“搶抓節後有利時機,我們(men) 在內(nei) 蒙古參與(yu) 承建的工程也在迅速推進。”陳耀劍說,首批20多名電力建設勞務人員已經到崗,最遲到3月初,第二批30人也會(hui) 趕赴內(nei) 蒙古。

  今年以來,各地清潔能源領域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加速落地。“企業(ye) 具備承裝電力設施許可一級資質,從(cong) 光伏發電、風電到大型輸變電項目,獲得的機會(hui) 越來越多。”湘粵電力建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誌才介紹,今年開年後企業(ye) 新開工項目5個(ge) ,分布在內(nei) 蒙古、廣東(dong) 、海南、雲(yun) 南等地,對電力建設勞務隊伍的需求更大了。“預計全年用工人數在1200人左右,同比提升20%以上。”

  為(wei) 滿足企業(ye) 對勞務人員量質同步增長的需求,湘鄉(xiang) 市通過與(yu) 企業(ye) 聯手建立技能實訓基地,推行“訂單”“定向”“儲(chu) 備”等培訓模式,針對在外施工、放假在家等不同群體(ti) 工人就近就地開設培訓班,方便農(nong) 民工進一步提升就業(ye) 能力。

  “通過就業(ye) 培訓,年前我順利取得了‘高壓電工作業(ye) ’‘高處安裝維護拆除作業(ye) ’兩(liang) 本證書(shu) 。從(cong) 一名電力建設普工到一名技術工,月收入有望從(cong) 6000元增加至1萬(wan) 元。”即將奔赴內(nei) 蒙古務工的泉塘鎮鮮花村村民李其說。

  廣西梧州藤縣——

  家鄉(xiang) 就業(ye) 選擇多

  “叮!”15日一早,廣西梧州藤縣翠河手套廠工人羅貽福收到短信提醒,“工資到賬,有5000多元!現在家門口就有活幹、有錢賺。”

  43歲的羅貽福是藤縣新慶鎮新慶村人,曾在廣東(dong) 務工10多年,“過去我也是‘摩托大軍(jun) ’的一員。”

  啥叫“摩托大軍(jun) ”?上世紀90年代起,每個(ge) 春節假期前後,大批農(nong) 民工騎著摩托車返鄉(xiang) 、返工。最多一年,經梧州東(dong) 出口由廣東(dong) 進入廣西的摩托車,高達25萬(wan) 輛。

  如今站在梧州東(dong) 出口再看,已然沒有了“摩托大軍(jun) ”的景象。除了高鐵等交通方式越來越方便快捷,記者還在羅貽福身上看到當地農(nong) 民工的新選擇。

  羅貽福在外務工多年,賣過水果、開過車床。如今不再外出,到鎮上的手套廠就了業(ye) ,“務工不再去遠方,家鄉(xiang) 就是好地方。”

  “家裏老人上了年紀,孩子們(men) 也要上學,回來方便照顧。而且在外花銷大,回來後壓力小得多。”羅貽福說,手套廠離家不到3公裏,按件計酬,午餐免費,工資從(cong) 未拖欠。

  “在外務工學的本事,現在用得上。”備料、布局、上模、衝(chong) 裁,開料車間裏,羅貽福熟練地操作裁斷機。“看起來簡單,但我也是跟著深圳手套廠的老師傅學了好些年,才能熟練上手。”

  走在藤縣的大街小巷,處處可以感受到縣域經濟的蓬勃活力。有許多返鄉(xiang) 農(nong) 民工像羅貽福一樣選擇進廠打工,還有不少人就近轉崗成為(wei) 新農(nong) 人、配送員等。

  以新慶鎮為(wei) 例,高峰時約1/3的勞動力外出打工。“這些年,受益於(yu) 紡織、六堡茶、龍眼等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壯大、各類公共服務日益完善和政策支持,鎮裏約5300人回鄉(xiang) 就業(ye) ,成為(wei) 工業(ye)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主力軍(jun) 。”新慶鎮黨(dang) 委書(shu) 記鍾仁奕說。

  今年,藤縣出台一係列穩崗政策,打通企業(ye) 用工和群眾(zhong) 就業(ye) “最後一公裏”。通過開展春風行動、招聘進鎮村等活動,促進返鄉(xiang) 勞動力供需精準對接。翠河手套廠業(ye) 務廠長李濟勇說:“係列利好政策為(wei) 我們(men) 破解了用工難、穩工難。去年廠子產(chan) 值3000多萬(wan) 元,今年爭(zheng) 取再上一個(ge) 新台階!”

  “如今,越來越多的工友在家鄉(xiang) 找到了工作。新的一年我要更努力,讓‘錢袋子’鼓起來!”羅貽福說。

  河南信陽平橋區——

  返鄉(xiang) 創業(ye) 助振興(xing)

  手捏秸稈捋直,精心搓繩打結,再順著焊接好的骨架編織……不多時,一匹“駿馬”在河南信陽平橋區龍井鄉(xiang) 南雷村村民張庭蓮手中初現輪廓。一大早,空氣中還透著微微寒意,南雷村工藝品製作車間內(nei) 已是一片忙碌。

  “這個(ge) 花瓶是今年主打的新產(chan) 品。”有客戶走進廠區,張庭蓮趕忙放下手中的活,起身推薦產(chan) 品。周邊不少旅遊景區有專(zhuan) 人前來洽談合作、購買(mai) 產(chan) 品。“秸稈工藝品美觀耐看,我們(men) 想購買(mai) 一批裝點景區。”經營度假區的何建新專(zhuan) 程從(cong) 新鄉(xiang) 趕來考察產(chan) 品。

  原先200平方米的小廠房,如今已經發展為(wei) 4000平方米的規模化車間,產(chan) 品備受市場青睞,年利潤達到400多萬(wan) 元。“拖鞋、花瓶等新產(chan) 品非常受歡迎。”複工複產(chan) 沒多久,張庭蓮一連簽下幾個(ge) 大訂單:“人氣漲了,信心足了,市場前景更好了。”

  張庭蓮曾在深圳打工多年,收入不錯,日子過得還算富足。但看到村裏產(chan) 業(ye) 單一,鄉(xiang) 親(qin) 們(men) 缺少致富門路,她萌生了返鄉(xiang) 創業(ye) 、帶領大家一起致富的念頭。“一到農(nong) 忙時節,村裏到處是廢棄的秸稈,咱幹脆變廢為(wei) 寶,發展秸稈產(chan) 業(ye) !”

  在張庭蓮的推動下,村裏創辦起工藝品製作公司,利用秸稈等製作工藝品、生活用品。張庭蓮又組織手工編織技藝培訓,幫助村民學藝就業(ye) 。廢棄的秸稈,變成了南雷村村民手裏的“香餑餑”。

  在特色產(chan) 業(ye) 的引領下,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腰包日漸鼓了起來,南雷村人均收入達到1.18萬(wan) 元,張庭蓮也被評為(wei) 信陽市農(nong) 民工返鄉(xiang) 創業(ye) 之星。村民張平靠著編織秸稈,一個(ge) 月就有2000多元的收入,“村裏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得好,生活更有奔頭。”

  “開年經濟勢頭強勁,咱得抓住機遇!”繼續做大做強特色產(chan) 業(ye) ,張庭蓮一直在琢磨新點子:“圍繞秸稈加工這個(ge) 生態環保產(chan) 業(ye) 鏈,走農(nong) 旅融合路線,讓村裏環境更美、村民腰包更鼓。”今年,張庭蓮準備搭建農(nong) 耕樂(le) 園,讓田園變公園,同時發展農(nong) 家樂(le) 、果蔬采摘等特色產(chan) 業(ye) 。

  近年來,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廳、財政廳積極搭建平台,支持農(nong) 民工等人員返鄉(xiang) 下鄉(xiang) 創業(ye) 。製定20條財政支持農(nong) 民工返鄉(xiang) 創業(ye) 措施,加快省級“農(nong) 民工返鄉(xiang) 創業(ye) 投資基金”運作,截至2022年底,投資總額達104.37億(yi) 元、帶動就業(ye) 10餘(yu) 萬(wan) 人。

  本期統籌:祁嘉潤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