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常秋月:博采眾長,讓更多好戲複現舞台

發布時間:2023-02-22 15:41:00來源: 光明日報

  “先問渴不渴,再問餓不餓。”2月11日,北京京劇院的排練廳裏,常秋月正在進行次日即將上演的劇目——《勘玉釧》的響排。盡管這出戲她已在舞台上演出過多次,排練時,大到舞台調動,小到台詞順序,她也沒有絲(si) 毫馬虎。

  《勘玉釧》這出戲要求演員前以青衣應工,後以花旦應工。常秋月博采眾(zhong) 長、兼收並蓄的藝術風格非常適合這出戲前後切換的表演方式。“不用行當、流派來限製自己”,能形成這樣的藝術風格,或許在她走上學習(xi) 京劇藝術道路之初,就埋下了伏筆。

  常秋月的父親(qin) 是京劇票友,受父親(qin) 影響,常秋月從(cong) 小就在少兒(er) 業(ye) 餘(yu) 的“青草班”學戲。那時,她跟隨中國戲曲學院教師黃萍學習(xi) 了《扈家莊》。到了備考戲校的年紀,她向北京京劇院的武旦名家葉紅珠學習(xi) 了另一版本的《扈家莊》。作為(wei) 刀馬旦、花旦的學生,常秋月進入戲校後又跟隨宋派傳(chuan) 人宋靜媛學習(xi) 了宋派風格的《扈家莊》。“一出《扈家莊》我就學了三個(ge) 版本。可見京劇藝術豐(feng) 富多彩,一輩子都學不完。”從(cong) 學戲開始,常秋月就有了習(xi) 眾(zhong) 家藝術之長的意識。

  “在學戲道路上,師父對我有知遇之恩。”常秋月的師父就是京劇大師荀慧生的親(qin) 傳(chuan) 弟子孫毓敏。1990年,常秋月考入北京戲曲藝術學校(現為(wei)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ye) 學院);1991年,孫毓敏調任至此擔任校長一職,師徒二人的緣分就此展開。

  孫毓敏十分注重這顆“好苗子”的培養(yang) 。在她的幫助下,常秋月在花旦表演上不斷進步。孫毓敏親(qin) 自教授她《金玉奴》《紅娘》《紅樓二尤》等荀派劇目。在孫毓敏的鼓勵下,常秋月向不同行當、流派的老師學習(xi) 表演藝術。“戲校的時光是我成長的加速期。我向於(yu) 玉蘅老師學習(xi) 了梅派的《宇宙鋒》《霸王別姬》,向崔榮英老師學習(xi) 了尚派的《失子驚瘋》,向李喜鴻老師學習(xi) 了尚派的《破洪州》《大登殿》……細細算來,在戲校這幾年學了60多出戲。”常秋月說。

  畢業(ye) 後,常秋月進入北京京劇院工作,她依然沒有停下學習(xi) 的腳步。2005年,常秋月因機緣巧合得以向京劇名家陳永玲學習(xi) 筱派表演藝術。也是這一年,常秋月迎來了演藝事業(ye) 的一個(ge) 高峰。

  2005年,常秋月參加了第五屆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在決(jue) 賽中,常秋月拿出多年來鮮見於(yu) 京劇舞台的筱派劇目《翠屏山》選段參賽。婉轉勾人的唱腔、搖曳多姿的身段、風流潑辣的表演風格……比賽一經播出,觀眾(zhong) 一下就記住了這位新人演員的名字和她帶來的《翠屏山》,她也在比賽中奪得花旦組金獎頭名。

  事實上,常秋月這段表演是陳永玲精心為(wei) 她參賽而設計的。“陳老師的《翠屏山》開場就是定場詩。為(wei) 了能幫助我更全麵地展現唱念做,他在開場設計了一段南梆子的唱腔。除此之外,他還設計了蹺步、水袖的動作,這些都為(wei) 我的表演增色不少。我希望我的表演能讓更多人看到筱派藝術。”回憶起和老師學戲的時光,常秋月有些哽咽。那時的陳永玲已經病重,他在病房裏收看了這位學生的比賽直播。

  2006年,陳永玲病逝。在這之前,他教授了常秋月《戰宛城》《烏(wu) 龍院》等筱派劇目,這讓筱派風格又融進常秋月的表演。常秋月把跟隨陳永玲學戲的經曆稱為(wei) “揪住了龍尾巴”。在懷念恩師的同時,常秋月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傳(chuan) 承這些“瀕危”的表演藝術。“當時演出《翠屏山》《戰宛城》的時候,許多觀眾(zhong) ,甚至一些京劇前輩都沒聽說過這些戲。我很驚訝,也很痛心。”自那以後,常秋月就思考把老先生們(men) 的這些“好玩意兒(er) ”再搬上舞台對藝術傳(chuan) 承的重大意義(yi) 。

  向荀派名家黃少華學習(xi) 《繡襦記》、向老藝術家馬玉琪和溫如華學習(xi) 《梅玉配》……十多年的時間裏,她做了許多整理複排老戲的工作,讓觀眾(zhong) 看到了許多在舞台上很少得見的劇目,也看到了融合多種表演風格、全麵發展的常秋月。

  2022年,師父年輕時候的一張劇照引起了常秋月的好奇心:照片裏,舞台上的孫毓敏戴著銀頭麵,穿著上腰包,手中拿著杯子。常秋月翻閱資料,查到這出戲名為(wei) 《蝴蝶杯》。這一年,北京京劇院推出挖掘整理複排劇目的項目,常秋月立刻給孫毓敏打電話,想複排這出戲。“師父當時說這是她年輕時演的戲,有些忘了。但師父把我引薦給河北梆子名家劉玉玲老師,《蝴蝶杯》是她的代表作。”在劉玉玲的幫助下,常秋月完成了劇本整理工作。她刪繁就簡,將幾處較長的情節融進一段四平調的唱腔,讓劇本節奏更加張弛有度。

  “可供參考的影像資料並不多,所幸我找到了花旦名家雲(yun) 燕銘老師《蝴蝶杯》全本演出的錄音。如果能在她在世時跟她學習(xi) 這出戲該多好啊。”常秋月說。去年下半年,京劇《蝴蝶杯》與(yu) 觀眾(zhong) 見麵,常秋月複排劇目的努力再次得到了觀眾(zhong) 的認可。

  2月12日,隨著《勘玉釧》演出結束,常秋月春節以來的頻繁演出告一段落。接下來,她正在醞釀複排當今舞台上極為(wei) 少見的荀慧生代表劇目《丹青引》。《丹青引》中有一段西皮慢板的唱腔,荀慧生當年演出《丹青引》,在完成這段唱腔表演的同時,還繪就一幅水墨山水畫,一度為(wei) 戲迷津津樂(le) 道。“目前,劇本和唱腔已經基本成熟,我正在努力學習(xi) 國畫。雖然我有一些繪畫基礎,但要在表演時‘一心二用’,邊唱邊畫,我必須再下功夫練習(xi) ,給觀眾(zhong) 呈現一個(ge) 像樣的舞台。”常秋月說。

  光明日報 記者 殷澤昊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