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人們對這場“讀書人的聚會”有何期待

發布時間:2023-03-01 14:46:00來源: 光明日報

  直到2月26日,為(wei) 期3天的第35屆北京圖書(shu) 訂貨會(hui) (以下簡稱“訂貨會(hui) ”)閉幕時,仍有很多人在納悶——為(wei) 什麽(me) 這屆訂貨會(hui) 這麽(me) 熱鬧?

  “西壩河春風十裏不擇路”——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劉華傑用這句詩來描述展館周圍的人潮與(yu) 路況,他說:“我是乘地鐵10號線來的,發現來會(hui) 場的人非常多,國展入口處更是人山人海,我是曆屆書(shu) 展的常客,感到這次書(shu) 展意義(yi) 非凡。”

  1987年創辦的北京圖書(shu) 訂貨會(hui) 被譽為(wei) 中國出版業(ye) 的“風向標”,受疫情影響闊別兩(liang) 年、延期三次,第35屆北京圖書(shu) 訂貨會(hui) 終於(yu) 伴著2023年的春風回到讀書(shu) 人的身邊,曾經的行業(ye) 盛會(hui) 火爆“出圈”,衍生成一場“讀書(shu) 人的聚會(hui) ”。據組委會(hui) 統計,現場參展參觀人數超10萬(wan) 人次。

  人們(men) 對這場聚會(hui) 有何期待?記者采訪了一些置身書(shu) 海的讀書(shu) 人、做書(shu) 人。

  “出版界是我們(men) 讀書(shu) 人的朋友”

  2月24日,走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朝陽館)內(nei) ,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人太多了”,當天,甚至有媒體(ti) 把這句話放入新聞標題。為(wei) 了參加訂貨會(hui) 活動,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所長程章燦專(zhuan) 程趕到北京,他也為(wei) 奔湧的人潮所觸動:“超乎想象,我看到排隊的大多是年輕人!有這麽(me) 多人喜歡讀書(shu) ,追求知識,這對整個(ge) 社會(hui) 都會(hui) 起到示範作用。”

  “學者、讀者、媒體(ti) 朋友都是愛書(shu) 的人,出版界是我們(men) 讀書(shu) 人的朋友,大家是真正的同道知音。”程章燦說,過去兩(liang) 年,學術界很多活動都在線上舉(ju) 辦或幹脆取消了,學者和廣大讀者都倍感遺憾,“線上交流和麵對麵交流是不一樣的,趁著這次書(shu) 展,大家要趕快見見麵、聊一聊,這樣的會(hui) 麵非常珍貴!”

  據組委會(hui) 統計,本屆訂貨會(hui) 展示近40萬(wan) 種圖書(shu) ,展台2793個(ge) ,比上屆增長9.1%,規模進一步擴大,創曆屆之最。在訂貨會(hui) 短短三天時間裏,眾(zhong) 多知名學者作家帶來了自己的新作。

  作家梁曉聲攜最新長篇《父父子子》現身會(hui) 場,與(yu) 讀者分享新書(shu) 的創作曆程。梁曉聲介紹:“《父父子子》比《人世間》的格局要大一些。曆史的厚重感方麵,比《人世間》更有分量。”至於(yu) 為(wei) 何取名《父父子子》,梁曉聲說,“父父子子”有著一種代代傳(chuan) 承、繼往開來的含義(yi) 在內(nei) 。

  劉華傑帶來的是新書(shu) 《草木有本心:身邊的博物學》,“我想講的是,普通公眾(zhong) 為(wei) 什麽(me) 要‘訪問’大自然”。近些年,劉華傑一直在大力呼籲重啟古老的博物學,他認為(wei) ,博物學不僅(jin) 是從(cong) 大自然中“找樂(le) 子”,更不是玩物喪(sang) 誌,而是涉及重審人的本性、人與(yu) 大地的世代情緣。在活動中,他送給讀者一句話:浮生常博物,記得去看花。

  每遇書(shu) 展,介紹新書(shu) 活動必然“掛一漏萬(wan) ”,據了解,本屆訂貨會(hui) 場內(nei) 外共舉(ju) 辦文化活動345場,有讀者感慨:在國展,轉角遇到名家。

  “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滿滿當當”

  從(cong) 展館到書(shu) 店,從(cong) 會(hui) 場到大學,訂貨會(hui) 雖隻有三天,但輻射周期和範圍卻越來越長、越來越廣。

  上海書(shu) 畫出版社重大項目部主任郭時羽說,人潮從(cong) 國展向四麵八方擴散,湧向在京高校、圖書(shu) 館、出版機構……從(cong) 訂貨會(hui) 三天擴展至前後一周,數不清的思想在碰撞,一個(ge) 個(ge) 新選題在誕生,一本本新書(shu) 在推進。本屆訂貨會(hui) 的影響也許會(hui) 在今後一年乃至幾年中持續發酵,大力推動我國文化事業(ye) 的發展。

  據了解,本屆訂貨會(hui) 參展單位達710家。此外,全國新華書(shu) 店、民營書(shu) 店、圖書(shu) 館、館配商有3000餘(yu) 家單位派人參會(hui) 。

  打開書(shu) 業(ye) 人的參會(hui) 日程表,用郭時羽的話來說,“幾乎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滿滿當當”。據了解,借古籍工作發展的東(dong) 風,上海書(shu) 畫出版社計劃打造一批藝術類古籍精品傳(chuan) 世項目,在抵京第二天,郭時羽便開始拜訪學者,聯絡師友。她拜訪的第一位學者,是中國音樂(le) 學院教授吳文光。吳文光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chuan) 承人,今年已77歲高齡。近期,由吳文光擔任主編、從(cong) 日本博物館引進版權的兩(liang) 種唐抄琴學文獻手卷即將出版,郭時羽正是專(zhuan) 程來與(yu) 吳文光溝通項目進度。

  書(shu) 展為(wei) 書(shu) 籍的誕生提供了交流的土壤,像郭時羽一樣,人們(men) 在溝通中掌握學界動態,結識新朋友,碰撞新想法。“這一屆北京圖書(shu) 訂貨會(hui) ,會(hui) 是大家難忘的記憶。”郭時羽說。

  “希望今後的書(shu) 展延長展期”

  “裏麵已經撤展了,你們(men) 現在進去,也沒有多少書(shu) 了。”26日下午2點,訂貨會(hui) 活動接近尾聲,在展館門前,一位保安勸阻未果,還是讓幾十位熱情的觀眾(zhong) 進了展館。據了解,本屆訂貨會(hui) 首次開通觀眾(zhong) 預約登記注冊(ce) 係統,憑身份證便可入場參觀,大大提高了讀者參與(yu) 度。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兩(liang) 名學生徘徊在展館前久久不舍離去。“昨天到時比較晚了,但還是看了一些新書(shu) 。今天下了課,我們(men) 又立即趕了過來。”一位殷同學說,她曾經參與(yu) 過上海書(shu) 展的活動,頗有收獲,前幾天在網上看到訂貨會(hui) 的新聞,便計劃要來。“看書(shu) 、買(mai) 書(shu) ,參與(yu) 其中,對我來說是一件很有意義(yi) 的活動。”

  “希望今後的書(shu) 展延長展期”,訂貨會(hui) 最後一天,讀者楊先生帶著女兒(er) ,早晨7點便從(cong) 廊坊出發,趕到國展已時值正午,購書(shu) 幾冊(ce) ,仍覺意猶未盡,他用充滿遺憾的語氣對記者說:“我們(men) 看到新聞的時候已經晚了,這樣的文化活動,多辦幾天就好了。”

  文化現場不僅(jin) 吸引著廣大讀者,還有眾(zhong) 多媒體(ti) 工作者。出版商務周報副總編輯周賀認為(wei) ,從(cong) 媒體(ti) 人的角度來說,現場更容易發現新聞點。“雖然近幾年線上溝通方式已非常成熟,但還是線下見麵的感覺更好、更親(qin) 切,交流也更深入。”

  2月末的北京氣溫逐漸回升,第35屆北京圖書(shu) 訂貨會(hui) 在春風中落下帷幕。在回程路上,南昌青苑書(shu) 店店長萬(wan) 國英發了一條朋友圈,感慨訂貨會(hui) 已成為(wei) 我國文化界重要的交流平台,並感謝書(shu) 業(ye) 近年來的信念與(yu) 堅守。在這段文字的結尾,她寫(xie) 道,“春天來了”。

  (本報北京2月26日電 本報記者 陳 雪)

  (《光明日報》 2023年02月27日 09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