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強國建設開啟新階段
中國空間站開啟長期有人駐留時代,探日衛星“誇父一號”發射成功並發布首批科學圖像,“巔峰使命”綜合科考首次在珠峰峰頂實施,世界首顆量子微納衛星“濟南一號”成功發射……過去一年,在全體(ti) 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科技創新捷報頻傳(chuan) ,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cong) 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11位,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開啟了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的新階段。
築牢自立自強根基
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2022年,我國全社會(hui) 研發經費支出首次突破3萬(wan) 億(yi) 元,研發投入強度首次突破2.5%,基礎研究投入比重連續4年超過6%。這一連串數字,充分體(ti) 現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一以貫之。
2022年3月15日,《自然》雜誌上發布了一項成果:清華大學集成電路學院團隊巧妙利用石墨烯薄膜作為(wei) 柵極,首次製備出亞(ya) 1納米柵極長度的晶體(ti) 管,具有良好的電學性能。這是人類首次製成柵極長度最小的晶體(ti) 管。
2022年5月4日,我國珠峰科考隊員成功登頂,並首次利用高精度雷達測量峰頂冰雪厚度,在8830米成功架設全球海拔最高的自動氣象站。
2022年10月9日,中國綜合性太陽探測專(zhuan) 用衛星“誇父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雖然現在人類對宇宙的觀測已經延伸至130億(yi) 光年以外,但迄今為(wei) 止,太陽仍是浩瀚宇宙中唯一可供人類詳細研究的恒星。”“誇父一號”首席科學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甘為(wei) 群說。
2022年11月7日,《自然·可持續發展》雜誌發布了雲(yun) 南大學研究團隊培育出的可用於(yu) 實際生產(chan) 的多年生水稻成果。這項創新,讓本該年年育種插秧的水稻成為(wei) 多年生作物,一次栽種,多季收割,省種、省錢、省勞力。這項成果入選了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公布的2022年度十大科學突破榜單。
2022年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實施三十周年,中國全麵建成空間站,完成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的最後一步。
從(cong) 腳下的大地到頭頂的星辰,從(cong) 幽微的粒子到廣袤的宇宙,中國科技工作者不斷取得重大原創成果,與(yu) 近年來國家對基礎研究的重視和投入密不可分。
“這些年,基礎研究經費從(cong) 2012年的499億(yi) 元增長到2022年的1951億(yi) 元,年均增長近15%,接近全社會(hui) 研發投入增長速度的2倍。”科技部部長王誌剛表示,基礎研究是整個(ge) 科學體(ti) 係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guan) 。接下來,要圍繞產(chan) 出重大原創成果這個(ge) 主線,把基礎研究的目標導向、市場導向和自由探索這三方麵平台都建好。
點燃創新發展引擎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過去一年,中國科技創新有力支撐穩經濟和高質量發展,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融合呈現新亮點。
這是高科技產(chan) 業(ye) 的重大突破:國產(chan) 大飛機實現市場化運營,高鐵建設樹立國際標杆,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新型核電、特高壓輸電走在世界前列,光伏、風電裝機容量以及儲(chu) 能、製氫規模居世界首位,“深海一號”實現1500米超深水油氣田開發能力。
這是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5G率先實現規模化應用,新能源汽車產(chan) 銷量連續7年居世界首位,新型顯示技術產(chan) 業(ye) 化規模世界第一,光電子技術帶動產(chan) 業(ye) 規模占全球近一半,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占全球市場近三成。
這是創新資源集聚的發展高地:2022年,高新區、自創區繼續保持蓬勃發展態勢,貢獻了占全國13.6%的GDP,同時在節能降耗方麵走在了前列,萬(wan) 元工業(ye) 增加值能耗為(wei) 全國平均值的2/3。北京中關(guan) 村ICT產(chan) 業(ye) 規模占全國17%,長三角36個(ge) 高新區的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規模超過全國一半,珠三角自創區催生了先進材料等一批萬(wan) 億(yi) 元級產(chan) 業(ye) 集群。
這是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加速融合的基建工程:建設19個(ge) 國家技術創新中心、12個(ge) 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420家國家技術轉移機構、40餘(yu) 家技術交易市場;眾(zhong) 創空間、孵化器等創業(ye) 孵化載體(ti) 超1.5萬(wan) 家,覆蓋95%縣級以上地區,創業(ye) 帶動就業(ye) 近500萬(wan) 人;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設立36隻子基金,總規模達到624億(yi) 元。
這是企業(ye) 創新主體(ti) 地位的進一步提升:2022年,高新技術企業(ye) 增長至40萬(wan) 家,科技型中小企業(ye) 達到45.4萬(wan) 家;企業(ye) 研發投入占全社會(hui) 研發投入已超過3/4,762家企業(ye) 進入全球企業(ye) 研發投入2500強;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4.8萬(wan) 億(yi) 元,企業(ye) 貢獻了超80%的技術吸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企業(ye) 參加或牽頭的占比已接近80%。
科技部副部長吳朝暉表示,黨(dang) 的二十大對強化企業(ye) 科技創新主體(ti) 作出了明確部署,從(cong) 企業(ye) 作為(wei) 技術創新的主體(ti) 轉變成企業(ye) 作為(wei) 科技創新的主體(ti) ,表明企業(ye) 在國家創新體(ti) 係裏的地位進一步提高,企業(ye) 要在全鏈條創新中發揮更大作用。
激活科技創新生態
過去一年,我國持續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統籌國內(nei) 國際兩(liang) 類人才資源,最大限度激發人才活力、釋放創新潛能,激活科技創新生態。
科技體(ti) 製改革穩步推進。我國實施新修訂的科技進步法,完善科技獎勵和激勵機製,開展科技成果評價(jia) 改革試點,提出了“破四唯”的許多硬措施;加強科技倫(lun) 理治理和科研誠信建設,印發加強科技倫(lun) 理治理意見;推進科普工作,建立40多個(ge) 部門共同推進科普工作的機製,印發新時代加強科普工作的意見。
科技人才隊伍擴容提質。研發人員總量從(cong) 2012年的325萬(wan) 人年提高到2022年預計超過600萬(wan) 人年,多年保持世界首位;優(you) 化高端人才項目,開展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專(zhuan) 項行動,重點研發計劃設立400餘(yu) 項青年科學家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參研人員中45歲以下的占比超過80%;強化外國專(zhuan) 家工作,優(you) 化外國人才來華工作生活便利製度,召開全國外國專(zhuan) 家工作會(hui) 議,舉(ju) 辦國際人才交流大會(hui) 。
國際科技合作繼續拓展。32項合作成果支撐國家元首外交等重大活動,舉(ju) 辦48場政府間科技合作聯委會(hui) ,新簽和續簽了25項科技合作文件;在科技抗疫、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和清潔能源等多個(ge) 領域與(yu) 多個(ge) 國家開展了深入務實且卓有成效的合作;在科技扶貧、創新創業(ye) 、技術轉移和空間信息服務等方麵,惠及了更多國家和人民,推動了“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實現新躍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