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青春版《牡丹亭》將攜原班人馬四月登京城舞台上演9小時全本

發布時間:2023-03-03 14:34: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3月2日電 (記者 應妮)2003年,作家白先勇與(yu) 江蘇省蘇州昆劇院攜手海峽兩(liang) 岸文化和戲曲精英,共同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2004年首演後引發轟動效應,此後在香港、蘇州、杭州、北京、上海等地開啟全國巡演並走向世界,受到各地觀眾(zhong) 特別是青年觀眾(zhong) 的喜愛。時至今日,已經演出了四百多場的青春版《牡丹亭》多年後將以原班人馬的陣容再次登上北京的舞台。作為(wei) 北京市演藝服務平台資助項目,4月18日至20日,3天9小時的青春版《牡丹亭》全本將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上演。

  自稱“昆曲義(yi) 工”的85歲白先勇仍關(guan) 切著這部心血之作。他曾在《細說牡丹亭》的發刊詞中動情地說,“我覺得上天留我,是因為(wei) 我有事情沒有完成,而推廣昆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他回憶,在21世紀初,昆曲的整體(ti) 狀況有往下滑的趨勢,因為(wei) 一線的老師傅們(men) 、大師們(men) 都到了退休的年紀,青黃不接,看昆曲的觀眾(zhong) 也漸漸老齡化,而年輕觀眾(zhong) 又不了解、不會(hui) 欣賞。

  “我自己不是昆曲界的人,隻是昆曲的愛好者,非常熱愛這門表演藝術。這是我們(men) 的國寶,而且是‘百戲之祖’。看到昆曲式微,我心裏非常焦慮。大陸一些愛好昆曲的朋友們(men) ,一些昆曲界的朋友們(men) ,演員和大師們(men) ,大家都很焦慮。於(yu) 是我振臂一呼,打動了一些文化精英和戲曲精英的心,大家一起合力來完成這樣一個(ge) 非常龐大且成功的文化工程,現在回頭看,實在是非常難得。”

  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在中國台灣完成世界首演,三晚九個(ge) 鍾頭二十七折的大戲引發轟動。在白先勇看來,青春版《牡丹亭》這些年來最重要的意義(yi) 便是“昆曲進校園”。“我們(men) 在中國、美國的40所高校巡回演出,所以也培養(yang) 了差不多幾十萬(wan) 的觀眾(zhong) ,其中大概70%都是青年觀眾(zhong) ,大學生為(wei) 多。我在北京大學成立了昆曲中心,在香港中文大學也成立了昆曲中心,在台灣大學也成立了昆曲中心,所以我們(men) 不光是在演出,而且還進了校園,把昆曲變成了一個(ge) 很重要的課程。”

  青春版《牡丹亭》雖然已經上演了19年,但主要演員依然還是原班人馬,在白先勇看來,演員沒有散掉,這是很了不得的。“他們(men) 現在雖然沒那麽(me) ‘青春’,可是演技已經大為(wei) 精進,‘生旦淨末醜(chou) ’都可以獨當一麵了,可以說現在是他們(men) 最好的表演年紀。他們(men) 師出名門,而且有四百多場豐(feng) 富的舞台經驗,全世界最好的劇院都去過,水平最高的觀眾(zhong) 都見過,看過全球觀眾(zhong) 的反饋,然後不斷調整,真的很難得。”

  對於(yu) 青春版《牡丹亭》未來的規劃,白先勇坦言,“現在這些演員們(men) 剛剛40歲出頭,是最好最成熟的時候,對人生也有了更多的理解。我希望他們(men) 還可以演下去,同時我覺得也要培養(yang) 新的青春版《牡丹亭》演員,希望它能夠被傳(chuan) 承下去。”他特別希望如果演到五百場的時候,青春版《牡丹亭》可以到台北演出,和當年的台北首演遙相呼應。

  除了青春版《牡丹亭》,白先勇和江蘇省蘇州昆劇院還一起製作了不少戲,如《玉簪記》《白羅衫》《西廂記》《義(yi) 俠(xia) 記》《長生殿》等,“如果有機會(hui) 做個(ge) 展演,比如演一個(ge) 星期,我覺得效果會(hui) 很好。”他說。(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