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馬伯庸:原著並非小說,而是紀實文學

發布時間:2023-03-06 15:04:00來源: 華西都市報

  一把算籌,一方天地;一冊(ce) 稅簿,一樁奇談。2014年底,在微博上看到朋友用一兩(liang) 百字簡要介紹明朝地方上發生的一起稅案,馬伯庸的第一反應就覺得這背後一定有更多故事。等跟對方聊起此事,其過程跌宕起伏,細節妙趣橫生,結局發人深省,立馬引起了馬伯庸的極大興(xing) 趣。意猶未盡的他,不僅(jin) 找到了原始資料——明代徽州府遺留下來的《絲(si) 絹全書(shu) 》,還自己動手把這樁絲(si) 絹案整理出來,用一種不那麽(me) “學術”的方式轉述給大眾(zhong) ,於(yu) 是有了《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si) 絹案》。

  2023年2月,馬伯庸親(qin) 自參與(yu) 改編,張若昀、王陽、戚薇、吳剛、高亞(ya) 麟等主演的劇版《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si) 絹案》(以下簡稱《絲(si) 絹案》)跟觀眾(zhong) 見麵。這個(ge) 被他從(cong) 故紙堆裏挖掘出的塵封已久的案件,讓觀眾(zhong) 看到了發生在大明萬(wan) 曆年間官場與(yu) 民間的勾心鬥角和人生百態。顯微鏡下,百姓、官員、鄉(xiang) 紳等諸多利益集團的博弈一 一顯現。該劇日前收官,逾4.2萬(wan) 豆瓣網友給這部劇打出7.9分的分數。

  影視化的《絲(si) 絹案》也讓馬伯庸本人感到驚喜,直言“完成效果很好!”男主角帥家默(張若昀 飾)眼下有一道疤,馬伯庸說是定妝時張若昀提出的,“既表示物理上的火災之傷(shang) ,也可體(ti) 現內(nei) 心陰影。一個(ge) 好演員,會(hui) 主動去揣摩和塑造角色。”吳剛飾演的範淵展現的明朝“包書(shu) 皮”細節,也讓馬伯庸感慨:“這一處閑筆小設計,卻能演繹出關(guan) 鍵點,整個(ge) 人物如鐵爐燜烤,看似星點餘(yu) 燼,內(nei) 裏溫度灼人。”

  客串編劇創作了一個(ge) 新故事

  《絲(si) 絹案》講述了算學天才帥家默因一次偶然,發現仁華縣稅賦賬冊(ce) 一個(ge) 長達百年的賦稅錯誤,開啟了糾錯證實之路。盡管隻有14集,但劇中涉及的田地丈量和稅負計算,以及各種曆史考證、專(zhuan) 業(ye) 詞匯等應有盡有。

  這種呈現在影視劇中的“注釋”,其實是馬伯庸刻意為(wei) 之。他接受華西都市報、封麵新聞記者采訪時直言:“《絲(si) 絹案》不是在曆史間隙中尋找可能,而是根據真實曆史故事寫(xie) 就。如果編劇要把這件事寫(xie) 明白,就需要對明代的政治時局、稅收財政、經濟形態、風土民情乃至公文寫(xie) 作等諸多方麵做通盤了解。”

  馬伯庸強調,原著並非小說,而是非虛構曆史散文,是紀實文學。“裏麵的都是真人真事,每一個(ge) 人,每一句話,每一個(ge) 經曆都是史有明載的。但是它實際上是寫(xie) 了一個(ge) 政策的演變過程,並沒有一個(ge) 明確的情節。”為(wei) 了能夠用影視劇的方式去呈現,編劇不單要從(cong) 無到有創作一個(ge) 新故事,同時也要把絲(si) 絹案整個(ge) 事件的精髓保留下來,他說:“故事的主角還是帥家默、程仁清(王陽 飾)這些人。那麽(me) 圍繞著這個(ge) 事,他們(men) 自己的命運是怎麽(me) 樣,他們(men) 有什麽(me) 樣的動機。包括當地的這些縣官,每一個(ge) 縣官是什麽(me) 樣的一個(ge) 心態,我們(men) 都需要重新思考、進行梳理,抓住他們(men) 的典型特點組織成故事。這裏麵需要大量的考據功夫、大量的曆史知識作為(wei) 支撐。”

  編劇過程中,馬伯庸遇到了不少挑戰,其中最大的難點就在於(yu) “戲劇性”,“原作裏是大量的會(hui) 議記錄和辯論過程,沒有我們(men) 熟知的起承轉合這種戲劇性結構,怎麽(me) 把這些內(nei) 容轉成一種可視化、可聽的東(dong) 西,這很難。不光是我,包括導演、演員,還有音樂(le) 、燈光等各個(ge) 部門都是群策群力,盡量讓這個(ge) 過程變得生動有趣。”

  當劇本寫(xie) 完之後,馬伯庸對於(yu) 編劇的尊重和敬畏更深了一層。“因為(wei) 我發現這件事情非常難,從(cong) 故事到劇本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且真正的編劇,要考慮的不僅(jin) 僅(jin) 是故事本身,還要考慮演員的狀態,考慮到拍攝時候的東(dong) 西。要把所有事情都考慮清楚,能夠讓演員有足夠好的平台去表現。所以我覺得編劇的責任比較重大,我現在隻算是業(ye) 餘(yu) 客串了一把。”

  以顯微鏡視角放大明朝社會(hui) 現象

  “大時代就是由小人物、普通人聚合起來的,千千萬(wan) 萬(wan) 個(ge) 他們(men) 產(chan) 生了同一個(ge) 訴求,這訴求就形成了曆史的浪潮,英雄則是被潮流推上浪頭的人。”《絲(si) 絹案》裏,“小人物”帥家默,就是被潮流推上浪頭的“英雄”,雖然短暫,卻很耀眼。

  在馬伯庸看來,帥家默並不是典型的中國古代會(hui) 出現的人。“他的追求特別簡單,非常單純,就是‘真’,或者說就是‘對’,無關(guan) 利益也無關(guan) 情懷。”如果隻是“算呆子”,人物又不夠豐(feng) 滿,“大家能理解一個(ge) 對於(yu) 數學、算學有追求的人,但未必可親(qin) ,同時他內(nei) 心的動機也不夠強烈。”

  於(yu) 是,馬伯庸給帥家默增加了一些前史。“他對於(yu) 父親(qin) 的記憶,父親(qin) 對他的教導,給他帶來了對數字的深刻理解。”從(cong) 丈量田地麵積發現問題,到對人丁絲(si) 絹稅產(chan) 生質疑,再到曲折不易的提告之路,精於(yu) 算學的帥家默以滿腔赤誠與(yu) 堅持,修正了長達百年的稅賦錯誤,並與(yu) 程仁清、豐(feng) 寶玉聯合,擊敗了以範淵和馬文才為(wei) 首的鄉(xiang) 紳官吏。

  雖沒有高高在上的廟堂之事,也沒有波譎雲(yun) 詭的皇權鬥爭(zheng) ,馬伯庸卻以“顯微鏡”視角,放大明朝的社會(hui) 現象,讓讀者和觀眾(zhong) 看到一項不公平的稅收政策,如何在諸多利益集團的博弈下發生變化。

  馬伯庸用“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來總結《絲(si) 絹案》大結局,這也是他最想呈現給讀者和觀眾(zhong) 的——人在麵臨(lin) 重重壓力下,應該作出什麽(me) 樣的抉擇,“從(cong) 古至今,每一個(ge) 人都會(hui) 碰到、看到很多這樣的事情。我們(men) 也會(hui) 去想,如果碰到這樣的事,我是帥家默我會(hui) 怎麽(me) 做?我是豐(feng) 寶玉我會(hui) 怎麽(me) 做?這裏麵每一個(ge) 角色,都在根據自己的立場作出或這樣或那樣的選擇。”

  接下來,《顯微鏡下的大明》係列其餘(yu) 五個(ge) 案件——《龍脈保衛戰》《楊幹院律政風雲(yun) 》《大明第一檔案庫的前世今生》《小吏舞弊案》《正統年間的四條冤魂》,也會(hui) 陸續進行影視化改編,更多“小人物”將通過熒屏與(yu) 觀眾(zhong) 見麵。

  對話

  鍾愛寫(xie) 明朝故事

  因為(wei) 那是非常微妙的時間節點

  記者:你的作品特別受影視界青睞,《長安十二時辰》《古董局中局》《風起隴西》《顯微鏡下的大明》《長安的荔枝》《風起洛陽》等多部作品都成功改編成了影視劇,而且口碑熱度都很高。能具備這樣高的號召力和認可度,“秘笈”是什麽(me) ?

  馬伯庸:

  對我而言,分享是一種本能,寫(xie) 小說就是把我想到的、我感興(xing) 趣的東(dong) 西用一種有趣的方式分享給大家的過程。我就是個(ge) 寫(xie) 小說的,完成作品是我的本分,至於(yu) 其他,都屬於(yu)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市場上曆史作品始終就不是一個(ge) 主流,因為(wei) 讀曆史作品首先要有一定閱曆,也要有一定的文史基礎,這對很多人來說是個(ge) 很累的事,尤其是這個(ge) 時代有這麽(me) 多吸引人的東(dong) 西,願意讀書(shu) 的人會(hui) 比較少。但是我不可能去吸引所有的人,不可能說現在市場流行什麽(me) ,我就寫(xie) 什麽(me) ,我也寫(xie) 不了。我擅長寫(xie) 的還是在曆史懸疑或者曆史解構這方麵的內(nei) 容,那就隻能通過自己比較有特色的表達方式,吸引一批跟我誌趣相投的人,做好市場細分就夠了。

  記者:會(hui) 刻意為(wei) 了方便影視改編而進行創作嗎?

  馬伯庸:

  很多人會(hui) 問我是不是為(wei) 了方便以後影視化改編,才把小說寫(xie) 得特別有畫麵感。我想說這是兩(liang) 碼事,畫麵感歸畫麵感,這是我從(cong) 影視劇裏學來的,但不代表它就是劇本。你寫(xie) 得再有畫麵感,到了劇本階段還是會(hui) 把這一切推翻重來。因此,作家既要能夠從(cong) 影視作品中汲取經驗,也要能退得出來,不能完全被影視所束縛住。

  記者:你很多作品的曆史背景都是明朝,而且寫(xie) 的都是小人物的故事。為(wei) 什麽(me) 這麽(me) 鍾愛這個(ge) 朝代、鍾愛這群人?

  馬伯庸:

  明朝的民間是中國民間史上一個(ge) 很有意思的階段。我們(men) 都知道市井文化,或者說小市民文化是從(cong) 宋代開始,那麽(me) 到了明代,實際上這種市井文化已經進入到一個(ge) 發展非常繁榮的階段。那時候西洋文化也進來了,它又具備了一些海外意識和國際意識。也就是說,明代處於(yu) 一個(ge) 非常微妙的時間節點,一方麵它是中國古代體(ti) 製的巔峰狀態,同時它又是近代中國的先聲。華西都市報-封麵新聞記者荀超

  (《華西都市報》2023年03月06日 A13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