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議雷鋒:將雷鋒精神融入日常、化作經常
中新網長沙3月6日電 (張雪盈)爬雪山、越戈壁、進大漠,長年為(wei) 各族群眾(zhong) 送醫送藥,39年行程80多萬(wan) 裏,巡診近百萬(wan) 人次……3月5日是學雷鋒紀念日,恰逢毛澤東(dong) 等老一輩革命家為(wei) 雷鋒同誌題詞六十周年,“當代雷鋒”莊仕華在於(yu) 長沙舉(ju) 行的2023雷鋒精神論壇上分享個(ge) 人經曆,提出應將傳(chuan) 承雷鋒精神與(yu) 個(ge) 人工作生活緊密結合,做一顆永不生鏽的螺絲(si) 釘。
“雷鋒精神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精神譜係的重要內(nei) 容,是衡量社會(hui) 關(guan) 係風氣好壞的‘晴雨表’。”莊仕華是武警新疆總隊醫院院長,紮根邊疆數十年,從(cong) 業(ye) 以來,帶領下級醫生為(wei) 國內(nei) 外肝膽疾患者進行微創手術13萬(wan) 多例,其中年齡最大者104歲,最小1歲。在他眼中,一名合格的醫生,應當像雷鋒那樣做人做事,將有限的時間用在無限的醫療事業(ye) 上,為(wei) 病人除病根、種福根。
“我們(men) 這些‘40後’‘50後’,與(yu) 雷鋒同誌是同時代的人,雷鋒同誌是我們(men) 青年時代的偶像。”與(yu) 莊仕華抱有同樣想法的,還有學雷鋒先進個(ge) 人代表艾愛國。年逾七十的艾愛國是“七一勳章”獲得者,已在湘鋼焊工崗位奉獻五十餘(yu) 年。從(cong) 一名普通焊工到推動新型貫流式高爐風口項目攻關(guan) 成功的“技術大拿”,離不開他對雷鋒精神的身體(ti) 力行。
艾愛國認為(wei) ,傳(chuan) 承雷鋒精神不是空喊口號,而是做一事忠一事,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懈耕耘、孜孜以求。“對我而言,成為(wei) 崗位技術能手、挖掘創效明星,化身大國工匠,就是對雷鋒精神最好的傳(chuan) 承。”艾愛國說。
“全軍(jun) 學雷鋒模範”張子祥來自雷鋒的第二故鄉(xiang) 遼寧鐵嶺。雷鋒曾在鐵嶺駐訓執勤170天,留下39篇日記、18個(ge) 感人故事,4封書(shu) 信與(yu) 1份贈言,將雷鋒精神打入這座城市的骨血。
“立足新時代,踏上新征程,更加需要凝聚踔厲奮發、團結奮鬥的精神力量,需要學習(xi) 弘揚雷鋒精神。”張子祥說。
張子祥堅持走到哪裏就把好事做到哪裏,從(cong) 部隊退休後,仍將傳(chuan) 承弘揚雷鋒精神作為(wei) 自己的事業(ye) ,積極參加公益活動,去部隊、學校和機關(guan) 單位宣講雷鋒精神,並於(yu) 2021年向正在籌建中的遼寧革命軍(jun) 事館捐贈了珍藏多年且有曆史研究價(jia) 值的文物,冀以此打造社會(hui) 濃鬱的學雷鋒氛圍。
張子祥指出,曆史已經也將繼續證明,雷鋒精神是中國的“傳(chuan) 家寶”。無論任何時候,雷鋒精神永遠值得人人學、家家學、行行學、業(ye) 業(ye) 學,世世代代傳(chuan) 承學。(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