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件(套)夏商周時期的精美文物集中亮相江蘇無錫
中新網無錫3月5日電 (記者 孫權)3月5日,“江河輝映——中原與(yu) 江南青銅時代考古文物展”在無錫博物院啟幕。該展以“‘鏟釋’江河文明·鼎立天地之中”為(wei) 主題,集中展示中原地區和江淮流域考古出土的夏商周時期110件(套)精美文物,向世人講述黃河文明與(yu) 長江文明融合發展的曆史脈絡和燦爛成就。
夏商周時期製造的大量雍容典雅、精美絕倫(lun) 的青銅禮器,開創了輝煌燦爛的中國青銅時代。
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煒表示,本次展覽以考古成果實證黃河和長江流域文明的交流融合,以出土文物闡釋中華民族從(cong) 多元走向一體(ti) 的曆史進程,解讀文化遺產(chan) 中蘊含的中華民族“日用而不覺”的文化基因。
本次展覽共分“禮定中原”“戰車上的和平”“玉飾陶飲”三個(ge) 部分,所展文物突出介紹了文物本身所具有的南北方文化因素,吳王僚劍、王子午鼎、蟠虺紋鼎、玉飛鳳、硬陶甬鍾等重點展品充分利用器物銘文和相關(guan) 文獻資料,呈現文物背後的政治文化融合故事。
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黨(dang) 組成員、副廳長兼江蘇省文物局局長拾峰表示,本次展覽對於(yu) 彰顯中華文明的輝煌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偉(wei) 大貢獻,增強中華民族曆史自信和文化自強,具有現實意義(yi) 。
“從(cong) 黃河到長江,從(cong) 中原到江南,本次活動開啟了兩(liang) 地文化交流互鑒的新篇章,對於(yu) 激活文物資源是非常有意義(yi) 的探索和嚐試。”無錫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秦詠薪表示,以本次展覽為(wei) 契機,無錫將深入開展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圍繞太湖西部史前文化、無錫早期文明發展曆史、吳文化探源等課題開展考古勘探和研究,讓更多考古遺產(chan) 活起來、火起來。
“江河輝映——中原與(yu) 江南青銅時代考古文物展”由無錫市人民政府主辦,無錫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承辦,河南博物院、無錫博物院、無錫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無錫市鴻山遺址博物館協辦,意在更好地展示中華文明風采,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讓文物活起來的”的新舉(ju) 措。
開幕式上,還舉(ju) 行了無錫博物院藏“春秋吳王僚劍”數字藏品的全球首發儀(yi) 式。據悉,本次展覽所在地無錫,是“泰伯奔吳”的發生地,是吳文化發源地的核心區域,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自然風光旖旎,文化底蘊深厚,曆史遺產(chan) 豐(feng) 富,擁有的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大遺址、備案博物館以及人均博物館擁有量均居江蘇省前列。(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