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雷鋒”之聲在人民大會堂內外響起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尹希寧 記者 王豪 李超
60年前的春天,“向雷鋒同誌學習(xi) ”的號召從(cong) 北京傳(chuan) 遍神州大地。60年後的春天,全國兩(liang) 會(hui) 在人民大會(hui) 堂召開,雷鋒的名字在代表委員的口中依然響亮。
江蘇省連雲(yun) 港汽車運輸有限公司新浦汽車總站站務員、“雷鋒車”手於(yu) 麗(li) 婕是第一次以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走向人民大會(hui) 堂。此前,新浦汽車總站已經有四代“雷鋒車”手以黨(dang) 代表或全國人大代表身份來到北京。
“‘雷鋒車’是從(cong) 三根小扁擔開始的。”提到“雷鋒車”,於(yu) 麗(li) 婕說話的聲調不由得高了兩(liang) 度。她介紹,1963年,為(wei) 響應學雷鋒的號召,長途服務組的女職工們(men) 自發挑著三根扁擔,幫助往返火車站和汽車站的老弱病殘旅客挑行李。
時代變遷,火車從(cong) 蒸汽機車逐漸“升級”為(wei) 高鐵,小扁擔也一步步“升級”成木板車、鐵板車、人力三輪車、電動車,再到今天的旅遊觀光車。包括於(yu) 麗(li) 婕在內(nei) ,第六代“雷鋒車”手們(men) 考駕照、做培訓、輪班上崗服務,其中絕大多數都是90後。
“‘雷鋒車’不僅(jin) 僅(jin) 是一輛車,我們(men) 把它延伸出去了。”於(yu) 麗(li) 婕說,為(wei) 旅客做“力所能及的事兒(er) ”,不止於(yu) 用車轉運,用手指引,還發展出了“雷鋒車”熱線、“雷鋒車”驛站,甚至把服務延伸到線上小程序中。
於(yu) 麗(li) 婕曾多次被問及,新時代下怎樣學雷鋒?她回答:“必須要與(yu) 時俱進,必須要發展下去。”
對於(yu) 這個(ge) 問題,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大靖鎮三台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兼村委會(hui) 主任李光霞和其他村幹部們(men) 給出的答案是,“把村上的事當成自己的事”。
三台村有5個(ge) 村民小組,常住人口有396戶、1277人。當選村支書(shu) 兩(liang) 年多,李光霞對村上每一家的情況都了解。
老人不會(hui) 在手機上認證養(yang) 老保險,村幹部幫忙;可以領養(yang) 老金了,村幹部挨個(ge) 兒(er) 提醒;有村民生大病,村幹部及時上門,摸排情況,申請臨(lin) 時救助;有人想外出務工,就將各個(ge) 渠道的招工信息發給對方……
村民蘆殿福上了年紀,唯一的女兒(er) 嫁到了新疆,想照顧老人也心有餘(yu) 而力不足。村幹部主動照顧起老人的衣食起居,還幫老人找了住宿環境好的房子。李光霞了解到,老人過去睡土炕,新房子裏沒有床,她便和村幹部們(men) 找來木材,齊心協力給老人做了一張床。
“我覺得這就是在踐行雷鋒精神。積小善為(wei) 大善,善莫大焉。”李光霞說。
村幹部要服務,也要謀發展。針對留守婦女想要“賺錢顧家兩(liang) 不誤”的心思,李光霞先後引進隴原巧手織毯廠與(yu) “帝苑”服飾加工廠落戶三台村,有效解決(jue) 了近50人的就業(ye) 問題,提高了群眾(zhong) 的收入。
與(yu) 此同時,村民們(men) 積極參與(yu) 村裏公共事務,用行動實現與(yu) 村幹部的“雙向奔赴”。三台村村民成立誌願服務隊,定期給老人理發、做衛生、免費義(yi) 診;也有人主動給留守兒(er) 童,送學習(xi) 用品、輔導功課。疫情期間,李光霞常常接到村民的電話:“書(shu) 記我閑著,有沒有需要我做的?”
“可以說,雷鋒精神已經轉化為(wei) 我們(men) 現在人民群眾(zhong) 價(jia) 值準則的一部分,就跟我們(men) 中華民族的傳(chuan) 統美德一樣,刻在了我們(men) 骨子裏。”李光霞說。
事實上,“學雷鋒”的聲音,已經在多次全國兩(liang) 會(hui) 的會(hui) 場內(nei) 外響起。2022年,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提案委員會(hui) 副主任戚建國和10多位政協委聯名提交了任期內(nei) 的第六個(ge) 學雷鋒提案《關(guan) 於(yu) 隆重紀念全國學雷鋒活動60周年的提案》;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新疆呼圖壁縣雷鋒車隊隊長徐濤希望通過基層誌願服務,推動雷鋒精神在新時代得到更好弘揚;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評書(shu) 表演藝術家劉蘭(lan) 芳提到,廣大文藝創作者應通過文藝作品更好地傳(chuan) 遞雷鋒精神、弘揚雷鋒精神……
今年,李光霞當選了新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她說道,還要為(wei) 群眾(zhong) 做更多的事,像雷鋒一樣,以身作則、影響他人。於(yu) 麗(li) 婕希望,不但要把“雷鋒車”“開”到大會(hui) 堂,還要把學雷鋒的含義(yi) 再鋪得廣一些,結合物流發展的新趨勢,把客運延伸到鄉(xiang) 村,打通運輸的“最後一公裏”,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