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電視劇《三體》展現中國式硬科幻的影像魅力

發布時間:2023-03-07 14:31:00來源: 天津日報

  本報記者 張潔

  2023年開年以來,電影《流浪地球2》票房不斷刷新,電視劇《三體(ti) 》迎來口碑熱度雙豐(feng) 收。兩(liang) 部作品走出國門,成功“出海”,讓世界看到中國科幻的影像魅力。曆經七年打磨,《三體(ti) 》這部備受矚目的科幻劇以高分收官,這部國產(chan) 科幻影視改編劇的影響卻還在延續。近日,由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hui) 主辦的電視劇《三體(ti) 》研討會(hui) 在京舉(ju) 辦,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認為(wei) ,《三體(ti) 》在科幻劇集領域內(nei) 具有裏程碑式的標杆意義(yi) 。

  用視聽語言去翻譯原作

  經曆了數番擱淺的影視化波折後,劇集《三體(ti) 》先於(yu) 《流浪地球2》一周,在央視和騰訊視頻同步開播,這部中國科幻文學的頭牌IP終於(yu) 亮相熒屏。總導演楊磊從(cong) 小就是科幻迷,初看《三體(ti) 》時,他知道自己看到了中國最好的科幻小說。視覺導演陸貝珂則是用自己專(zhuan) 業(ye) 在腦中模擬三體(ti) 世界,自接到項目的那刻起,他們(men) 以自己的影像語言,為(wei) 每一個(ge) 觀眾(zhong) ,講述這個(ge) 夢。

  在兩(liang) 位導演進入之前的三年裏,前期劇本一共做了20多版方案,麵對《三體(ti) 》這樣的超級IP,是否改編、如何改編,是創作團隊不斷麵對的問題。編劇田良良說,團隊花了大量的時間去調研和嚐試:“從(cong) 創作的角度,其實我們(men) 是盡可能地保留原著小說當中最寶貴的東(dong) 西,這個(ge) 是版權小說改編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ge) 方麵,尤其是小說語言轉化成視頻語言的一個(ge) 非常重要的價(jia) 值所在。真的是非常感謝平台方的果敢和熱愛,這是這部作品為(wei) 大家所喜歡的一個(ge) 基礎。”

  導演楊磊受訪時笑談當時進組就是來“捍衛”原著的,“我是重度書(shu) 粉,不希望劇本‘魔改’,我要做的就是在我的專(zhuan) 業(ye) 領域裏,用視聽語言去翻譯原作。”如何將劇情梳理成更合理的影視劇邏輯,楊磊說:“我們(men) 不僅(jin) 用了豐(feng) 富的動畫來說明,同時增加了史強的台詞解釋,希望更友好地幫助觀眾(zhong) 梳理這些科學知識。”

  電視劇《三體(ti) 》播出後,網友對它最多的評價(jia) 就是“神還原”,整個(ge) 劇版的內(nei) 容幾乎嚴(yan) 格按照原著的敘事在推進,“三體(ti) 遊戲”的虛擬特效、“農(nong) 場主”世界的奇幻形態、古箏計劃……如何更好、更真實地將《三體(ti) 》原著中這些腦洞展現給觀眾(zhong) ?

  楊磊說,主創團隊請來六七十位科學家作為(wei) 劇組拍攝的科學顧問,反複討論科學儀(yi) 器、論文數據、圖表公式,“隻要鏡頭掃到的地方,盡可能確保出現的公式是對的。”甚至連魏成在劇中密密麻麻寫(xie) 了一屋子的公式也是經過求證的。“鏡頭上大概一個(ge) 三秒的畫麵,比如一個(ge) 公式,劇組需要與(yu) 科學家溝通一周的時間。我們(men) 學了大概有三個(ge) 多月,筆記記了一大本,我們(men) 拍這個(ge) 戲就像重新上了一遍大學。”

  因為(wei) 種種原因,劇組無法前往巴拿馬運河進行實地拍攝,為(wei) 了拍攝“古箏行動”,隻能在國內(nei) 找替代品。劇組共找了十三個(ge) 取景地,用組合的方式拍出了“古箏行動”。陸貝珂說:“這就意味著我們(men) 在實際拍攝之前就要設計清楚,哪一個(ge) 鏡頭放哪一個(ge) 畫麵,總體(ti) 可修改度不超過10%。”此外,《三體(ti) 》劇組還專(zhuan) 門組織製作人員學習(xi) 船舶設計的專(zhuan) 業(ye) 知識。陸貝珂介紹:“比如船用鋼有哪些種類?不同的船用鋼被切開後會(hui) 有什麽(me) 表現?船的內(nei) 部結構又會(hui) 因此發生哪些變化?在設計畫麵之前,這些都必須了解清楚。”

  整個(ge) 拍攝過程中,《三體(ti) 》劇組曾輾轉北京、天津、舟山、橫店、杭州、黑河等地,除紅岸基地和作戰中心的內(nei) 景是搭建外,其他外景均為(wei) 實景拍攝,甚至去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站、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拍攝,也是在那裏拍攝的第一個(ge) 劇組。回顧整個(ge) 拍攝經曆,《三體(ti) 》總製片人白一驄用“死磕”來形容,“我們(men) 在科幻這個(ge) 領域,大家都是在開荒,沒有過去的經驗和幫助,隻能我們(men) 自己慢慢趟。”

  在現實主義(yi) 的基礎上書(shu) 寫(xie) 科幻

  電視劇《三體(ti) 》不僅(jin) 呈現了一個(ge) 精彩的科幻故事,更聚焦於(yu) 劇中“小人物”的精神寫(xie) 照,探索屬於(yu) 中國人的科幻思想。

  日前,中國電視藝委會(hui) 組織的電視劇《三體(ti) 》研討會(hui) 在京召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司長高長力以《三體(ti) 》為(wei) 例探討了電視劇創作的多樣化趨勢,肯定了《三體(ti) 》在題材、技術和思想層麵上的創新價(jia) 值,鼓勵未來更多像《三體(ti) 》一樣的優(you) 秀中國科幻作品的創作。

  楊磊認為(wei) 《三體(ti) 》的成功之處在於(yu) ,它有中國人自己的文化背景,“《三體(ti) 》一個(ge) 非常厲害的地方,就是有著中國人自己的文化背景,原創15個(ge) 思想實驗,描述了自己的世界觀和價(jia) 值觀。我覺得科幻在國內(nei) 落地,必須要跟中國自己的文化結合,要和自己的現實生活結合,要用自己的曆史意義(yi) 和現實意義(yi) ,要用自己的態度和價(jia) 值觀,去表現中國對於(yu) 未來的看法。”

  另外,他表示,做科幻一定要有中國代入感,一定不能被舶來的科幻外衣迷住了雙眼,“我們(men) 在創作之初提出了一個(ge) 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用現實主義(yi) 和寫(xie) 實主義(yi) 的方法來拍攝科幻,所以我們(men) 一直堅持實景拍攝。《三體(ti) 》劇組在全國大型轉景一共有12次,差不多涉及200多個(ge) 場景,橫跨了大半個(ge) 中國,我們(men) 覺得隻有用真實的場景,才能最大化地表達出寫(xie) 實的魅力。”

  編劇田良良認為(wei) ,科幻題材雖然懸浮,但也要堅持現實意義(yi) ,要秉持一以貫之的嚴(yan) 謹態度,“我們(men) 雖然是在改編一個(ge) 科幻作品,但是我們(men) 選擇了一個(ge) 現實主義(yi) 的創作想法,締造一個(ge) 可信的情境,由此出發來做戲,這樣的方法讓我們(men) 的角色更真實,情感更飽滿,觀眾(zhong) 能夠更容易跟科幻中的角色共情。雖然科幻,但是不懸浮,具有更強烈的現實主義(yi) 意義(yi) 。同時我們(men) 在創作的過程當中,其實是希望時刻傳(chuan) 遞一個(ge) 比較積極向上的主題和價(jia) 值觀。”

  田良良表示,在閱讀小說的時候,能夠感受到作品的中國特色,比如說劇中的周文王、墨子和伏羲等,還有秦始皇的人列計算機,“其中格外耀眼的實際上是中國人那種內(nei) 斂、克製和含蓄的情感表達方式,這些都讓這個(ge) 作品獨樹一幟,所以在改編的時候,我們(men) 也希望能夠把這些特質呈現出來,讓影視化後的作品擁有一種民族力量。”

  陸貝珂表示,《三體(ti) 》原著的主旨具有多個(ge) 層次,既有黃金年代科幻小說的進取精神,也有對科技力量的人文反思,最終在經曆了種種反思之後,仍然對人類的科技進化之路充滿熱情。他說:“這種在看到科技的負麵問題後,仍然對科學與(yu) 文明充滿客觀精神的氣質,內(nei) 在的中國人特有的進取心,深深地打動我和影響我。在楊導現實主義(yi) 創作的基調上,我盡力去表達出中國在科學與(yu) 自身關(guan) 係方麵的獨立思考,用綜合數字化技術表達出科學的魅力,也傳(chuan) 達出中國人的家國情懷。”他也表示,希望這部劇讓更多的觀眾(zhong) 體(ti) 會(hui) 到優(you) 良的科幻文學和科幻影視作品帶來的正麵意義(yi) ,讓更多的青少年仰望星空,消減傲慢,不斷進取。”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副主席、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hui) 副理事長兼秘書(shu) 長向雲(yun) 駒認為(wei) ,電視劇《三體(ti) 》具有獨特的藝術成就,呈現出科幻現實主義(yi) 風格,巧妙處理了科幻與(yu) 現實的關(guan) 係。讓劇集的現實性超過以往的科幻片,但是科幻屬性又沒有受到約束,成為(wei) 中國科幻電視劇的轉折性標誌。

  科幻劇集走出去的勇敢嚐試

  電視劇《三體(ti) 》在國內(nei) 收獲高熱度高口碑的同時,也贏得了海外觀眾(zhong) 的認可,依托騰訊視頻海外站WeTV和騰訊視頻Youtube官方頻道,《三體(ti) 》收獲了海外觀眾(zhong) 的熱烈反響與(yu) 好評。在不斷湧現的好評熱議中,《三體(ti) 》引領中國科幻走出國門,開辟了全新的海外賽道。

  研討會(hui) 上,中國外文局《對外傳(chuan) 播》雜誌執行主編、當代中國與(yu) 世界研究院期刊出版與(yu) 學術交流中心主任孫墨笛表示,“《三體(ti) 》為(wei) 中國在線影視劇‘走出去’開辟了新賽道、新空間、新氣象。”在他看來,電視劇《三體(ti) 》的“走出去”是麵向更廣國際社會(hui) 的、淡化異質文化色彩的,同時也是具有深刻現實意義(yi) 的、積極彰顯中國智慧的,“電視劇《三體(ti) 》‘走出去’的成功,將成為(wei) 2023年我國數字文化出海的新亮點。”

  白一驄坦言,電視劇《三體(ti) 》從(cong) 啟動到播出,曆時近7年,是一個(ge) 高風險、長周期、低回報的項目。他認為(wei) ,科幻影視對於(yu) 影視工業(ye) 提升有一定幫助,這也是做科幻作品的意義(yi) 所在。“工業(ye) 化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套工業(ye) 流程和體(ti) 係,能夠保證所有生產(chan) 在一個(ge) 可控的範圍之內(nei) 。”

  他認為(wei) ,中國影視行業(ye) 距離工業(ye) 化還有一段距離,但這部劇讓觀眾(zhong) 開始相信中國有自己的團隊,有能力挑戰科幻,這是一個(ge) 非常美好的開始,會(hui) 將繼續向《三體(ti) 》續集挑戰。

  據版權方三體(ti) 宇宙透露,續集《三體(ti) II:黑暗森林》及番外劇《三體(ti) :大史》正快馬加鞭生產(chan) ,動畫《我的三體(ti) 》第四季已在製作中,預計明年上線,而電影、VR互動敘事作品等更多形式的產(chan) 品也已納入計劃,將陸續與(yu) 大眾(zhong) 見麵。

  此外,據不完全統計,接下來各平台還有接近10部科幻影視作品亮相,包括《群星》《時間深淵》《球狀閃電》《愛的元宇宙》《仿生人間》等。白一驄希望,未來能湧現更多元的科幻作品,觀眾(zhong) 們(men) 對這類題材能多一些寬容,他很期待接下來的《球狀閃電》《火星孤兒(er) 》等影視劇,最好都能收獲不錯的播出效果,“隻有大家都好起來了,這個(ge) 行業(ye) 才有希望。”

  《三體(ti) 》首次以真人劇集形式改編硬核科幻IP,是科幻劇集垂類賽道的一次勇敢嚐試,也是通過影視講好中國式科幻故事的一次勇敢嚐試,有利於(yu) 推動影視行業(ye) 視角更加廣闊,實現影視行業(ye) 高質量發展。在更基礎的層麵上,中國能否打造出屬於(yu) 自己的科幻宇宙,一定程度上取決(jue) 於(yu) 科幻文學的不斷豐(feng) 富。至少,中國科幻已經逐漸破圈,影視化的成功讓更多的人開始關(guan) 注這個(ge) 圈子,逐漸讓人們(men) 關(guan) 注更多的創作者,或許那是中國科幻下一個(ge) 階段的故事了。

  (《天津日報》 2023年03月07日 第10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