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馬景林:進一步完善對拔尖創新人才的評價選拔製度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在基礎教育階段,如何培養(yang) 造就拔尖創新人才?“雙減”背景下,怎麽(me) 做好科學教育的“加法”?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四中校長馬景林近日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對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yang) ,應銜接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要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服務,通過製定個(ge) 性化培養(yang) 方案因材施教。
“根據測算,的確存在3‰到5‰比例的超常兒(er) 童。”馬景林說,對於(yu) 這部分兒(er) 童,要讓孩子的天賦、才能很好地發揮出來。
馬景林指出,長期以來,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yang) 上未能有效銜接,基礎教育階段多重視升學率,而高等教育多重視就業(ye) 率,兩(liang) 者對人才的培養(yang) 存在脫節。他認為(wei) ,應促進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貫通培養(yang) ,不僅(jin) 要在知識學習(xi) 上充分銜接,還應在現有的中高考製度框架下,進一步創新和完善評價(jia) 選拔製度,避免把評價(jia) 標準局限在升學考試或某種競賽當中。
有人說,培養(yang) 要有反饋,總想看看自己孩子和同齡人在麵對相同考試時,到底是什麽(me) 樣子。對此,馬景林表示,“什麽(me) 事情一旦和考試掛鉤,就有可能僵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切忌急功近利,孩子的發展是最重要的。可能一兩(liang) 年內(nei) ,我們(men) 所關(guan) 注的‘指標’並不好,但這並不妨礙他未來在某些方向能成為(wei) 真正的創新人才。”在馬景林看來,師生都需要從(cong) 考試的壓力中解放,受到的限製越多,離人才培養(yang) 的目標就越遠。在基礎教育階段,幫助學生多拓展能力,才是對未來最有幫助的。
2023年2月2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ti) 學習(xi) 時指出,要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願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ye) 的青少年群體(ti) 。
如何做好“減”和“加”之間的平衡?馬景林認為(wei) :“‘雙減’政策的背後是國家對人才戰略的調整,無論是拔尖創新人才還是普通學生,都要‘五育並舉(ju) ’、全麵發展,這一點至關(guan) 重要。”因此,實現“雙減”有效減負,不是靠降低難度和減少數量,而是通過“提質”“增效”實現教育的優(you) 質均衡。
比如在“雙減”政策落地後,北京四中更加看重課堂效率,教師調整了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課程體(ti) 係,努力適應並滿足當下學生的需求;在課程建設上,不僅(jin) 有對“國家課程”的精細化設計,還基於(yu) 學生需求和師資力量豐(feng) 富了“校本課程”,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都將走進哲學、邏輯學、博物館學、知識應用課程、創新課程等課堂。馬景林說:“‘雙減’後,學生有了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可以自主參與(yu) 到不同的課程和活動中去,這為(wei) 孩子的全麵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條件。”
相比於(yu) 過去把成績作為(wei) 判斷學生好壞的重要標準,馬景林認為(wei) ,現在的教育評價(jia) 內(nei) 容更加多元,不僅(jin) 包括教學分數,還包括人的成長成才等一係列的內(nei) 容。“要認識到,學生的成長過程是階段性的,並不是所有孩子在關(guan) 鍵時段都能保持持續優(you) 秀,尤其當知識挑戰越來越大時。”因此,不要用即時性的標準評價(jia) 孩子,應該用多元、係統的視角來關(guan) 注人的全麵成長和發展。
自2014年以來,北京一直在致力於(yu) 中高考製度的改革,改革不僅(jin) 體(ti) 現在試卷呈現方麵,還體(ti) 現在考試錄取過程中對學生的評價(jia) 標準和招生、升學途徑的改變。馬景林認為(wei) :“未來,這種嚐試的步子可能會(hui) 邁得更大,在保證教育質量的同時,對孩子的評價(jia) 標準和招生方式也會(hui) 更加靈活,一定會(hui) 讓家長看到積極的變化。”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詩童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