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為汽車業謀定發展方向
作為(wei) 國民經濟的支柱產(chan) 業(ye) ,汽車工業(ye) 有著技術創新要求高、產(chan) 業(ye) 鏈長、帶動性強、波及麵廣以及就業(ye) 人員多等特點。因此,在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以及在代表、委員們(men) 共商國是的過程中,“汽車”總是會(hui) 成為(wei) 高頻詞。
從(cong) 政府工作報告總結過去5年的成就,到今年“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增長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ye) 1200萬(wan) 人左右”的主要發展預期目標,再到鼓勵居民消費、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一條條政策,汽車產(chan) 業(ye) 都扮演著極為(wei) 重要的角色。
在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多位汽車界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積極發聲,圍繞如何促進就業(ye) 、如何促進汽車消費、如何推動中國車企“走出去”,以及如何加快實現綠色發展等話題提出了許多建議。而這不僅(jin) 透露了我國汽車產(chan) 業(ye) 發展的新動態、新風向,也讓人們(men) 有理由暢想高質量發展格局之下的汽車產(chan) 業(ye) 升級之路。
做好穩經濟、促就業(ye) 的“壓艙石”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強化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導向,把穩就業(ye) 作為(wei) 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關(guan) 鍵指標,做好高校畢業(ye) 生、退役軍(jun) 人、農(nong) 民工等群體(ti) 就業(ye) 工作。其中,要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保障好基本民生。
14億(yi) 多人口的大國保持就業(ye) 穩定,無疑需要產(chan) 業(ye) 鏈長、輻射範圍廣的汽車業(ye) 當好“壓艙石”,並發掘出更多創造力。
今年,全國人大代表、奇瑞控股集團董事長尹同躍提出了《加大國家質量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與(yu) 全民質量教育》等建議。他表示,中國已連續14年保持全球汽車產(chan) 銷量第一,但要從(cong) “汽車大國”變為(wei) “汽車強國”,還需要在“練內(nei) 功”與(yu) “走出去”上加把勁。
在他看來,一方麵,中國汽車產(chan) 業(ye) 必須在質量安全、技術創新、體(ti) 係建設等“內(nei) 功”上做深做實,不斷築強產(chan) 業(ye) 根基;另一方麵,在數字化、電動化等新興(xing) 領域,中國車企要加快全球化發展,從(cong) 而以更高水平參與(yu) 全球競爭(zheng) ,不斷向產(chan) 業(ye) 價(jia) 值鏈高端攀升。
有分析認為(wei) ,當前的汽車產(chan) 業(ye) 正處於(yu) 大變革時期,電動化、智能化等新趨勢深度改變著固有的產(chan) 業(ye) 格局。對廣大青年求職者來說,這意味著對自身業(ye) 務能力和綜合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對近年來不斷向上攀登的中國車企來說,這意味著迎來一次重塑市場格局、“走出去”參與(yu) 國際競爭(zheng) 的重大機遇。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培育製造業(ye) 重點產(chan) 業(ye) 鏈,這確實是發展實體(ti) 經濟的關(guan) 鍵。其中,‘鏈主’是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的‘火車頭’,是行業(ye) 質量、技術、標準和品牌的引領者。抓住‘鏈主’,企業(ye) 就抓住了‘牛鼻子’。”全國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任認為(wei) ,充分發揮“鏈主”企業(ye) 的帶動作用,對於(yu) 加快經濟複蘇、促就業(ye) 、穩增長都具有重要現實意義(yi) 。
張天任表示,作為(wei) 動力電池領域的“鏈主”企業(ye) ,天能集團要勇於(yu) 承擔產(chan) 業(ye) 大腦、未來工廠等引領發展的責任。“在此過程中,我們(men) 希望得到綜合性的政策支持。”他建議把支持“鏈主”企業(ye) 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培育更多世界一流企業(ye) ,從(cong) 而促進實體(ti) 經濟發展和穩就業(ye) ,並提升現代產(chan) 業(ye) 集群國際競爭(zheng) 力。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財政政策加力提效,重點支持實體(ti) 經濟。據了解,今年財政赤字率擬按3%安排,比上一年增加0.2個(ge) 百分點。
有分析人士表示,當前需求不足仍是市場上的主要矛盾,因此適度加大財政赤字率,有利於(yu) 助力內(nei) 需加快恢複,更好地平衡穩增長、穩就業(ye) 、穩物價(jia) 、防風險和調結構之間的關(guan) 係。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yu) 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認為(wei) ,考慮到適度擴大了政府財政赤字,今年對實體(ti) 經濟的支持力度應該有所保障。
“居民消費的原動力是收入增加。考慮到歐美經濟進入周期性下行,可能出現需求不足的情況,我國需要提振國內(nei) 消費市場來減弱其不利影響。”盤和林表示,提振消費是今年經濟工作的重點,短期內(nei) 可以政策支持、穩定消費為(wei) 主,長期則還是要強調增加城鄉(xiang) 居民收入。
打出刺激汽車消費的“組合拳”
關(guan) 於(yu) 促進汽車消費,今年首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廣汽集團總經理馮(feng) 興(xing) 亞(ya) 有著很深的思考。
他表示,在補貼及減稅政策大麵積退坡、消費者對大宗商品消費欲望尚未恢複的背景下,建議國補政策向需求側(ce) 戰略轉型,對新能源汽車消費實施持續補貼,直接將優(you) 惠補貼給消費者,並延續汽車購置稅減免政策。
我國汽車市場發展潛力巨大,但二手車流通和報廢機動車回收的循環消費拉動不足,市場潛力有待激發。對此,馮(feng) 興(xing) 亞(ya) 建議:“應優(you) 化汽車限購措施,推動汽車消費由購買(mai) 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並加快推動二手車市場走向成熟,健全報廢機動車回收利用體(ti) 係,促進汽車循環流通。”
全國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勁波則建議稱,一方麵,應長期確定二手車增值稅減按0.5%征收政策;另一方麵,為(wei) 推動二手車在全國範圍內(nei) 的大流通、大流轉,應多用數字化手段提升二手車交易便利化水平。
在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hui) 秘書(shu) 長崔東(dong) 樹看來,穩定大宗消費關(guan) 鍵就是要穩定汽車消費。“未來需要從(cong) 汽車全生命周期著眼,將擴大汽車消費和促進產(chan) 業(ye) 長遠發展相結合,不斷完善汽車消費政策。”
有統計數據顯示,近5年來,汽車消費平均占國內(nei) 市場消費總額的10%左右,是國內(nei) 消費市場名副其實的支柱。其中,新能源汽車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chan) 銷量分別完成705.8萬(wan) 輛和688.7萬(wan) 輛,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達到25.6%。這意味著,我國提前3年實現了此前設定的新能源汽車“2025年市占率達到20%”的目標。
在《關(guan) 於(yu) 加快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推廣、加速汽車行業(ye) 轉型的建議》中,馮(feng) 興(xing) 亞(ya) 提出,隨著汽車領域全麵電動化時代的日趨臨(lin) 近,需要提前布局,解決(jue) 新能源汽車的能源供需矛盾。考慮到土地資源尤其是城市土地資源的日趨緊張,他建議在國家層麵提前規劃布局汽車換電模式,並逐步推動汽車電池全麵標準化落地。
讓更安心、更純粹的綠色消費塑造新風尚
事實上,中國不僅(jin) 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生產(chan) 國和消費國,同時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出口國。海關(guan) 總署公布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67.9萬(wan) 輛,同比增長了120%。
全國政協委員、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表示,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取得了長足進步,新能源汽車產(chan) 銷量連續8年位居世界首位。“這也鼓勵我們(men) 民營企業(ye) 要進一步加強自主創新,加快核心技術攻關(guan) 。”
近日,市場研究機構SNE research發布了2023年1月的全球動力電池裝車數據。1月全球電動汽車(EV、PHEV、HEV)的電池裝車量為(wei) 33.0GWh,同比增長18.1%。在裝車排行榜中,寧德時代仍然以11.2GWh的電池裝車量居於(yu) 首位。
日趨龐大的動力電池產(chan) 業(ye) ,對數字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關(guan) 於(yu) 開展我國動力電池護照配套政策研究,加強電池產(chan) 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提案》中,曾毓群指出,電池護照是物理電池的數字孿生體(ti) ,可實現對動力電池全供應鏈的透明化數字管理。
一方麵,消費者和監管機構可通過電池護照,簡單直接地查閱電池產(chan) 品的相關(guan) 信息;另一方麵,電池護照可以作為(wei) 政府監管和社會(hui) 監督的有力抓手,成為(wei) 促進電池產(chan) 業(ye) 低碳、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政策工具。
他建議,要以“雙碳”目標為(wei) 導向,發揮中國產(chan) 業(ye) 鏈完善、應用數據豐(feng) 富的優(you) 勢,針對碳足跡、ESG、回收溯源、梯次利用等實際管理需求,研究設計我國電池護照,並將其作為(wei) 我國電池行業(ye) 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數字化管理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於(yu) 近年來動力電池回收體(ti) 係的不斷完善,中國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的循環利用能力正在不斷提升。據了解,目前鋰離子電池再回收利用水平進一步提升,鎳和鋰的回收率均超過95%。
不過,目前國內(nei) 汽車產(chan) 業(ye) 鏈企業(ye) 的碳管理仍處於(yu) 萌芽期,不少企業(ye) 並未意識到碳管理的重要性。與(yu) 此同時,隨著歐美工業(ye) 強國全麵進軍(jun) 新能源汽車領域,海外市場通過要求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鏈實現碳中和,從(cong) 而設立“綠色壁壘”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今年,全國政協委員、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shu) 福提交了《關(guan) 於(yu) 完善碳排放管理機製,促進企業(ye) 自覺踐行“雙碳”責任的提案》和《關(guan) 於(yu) 加快製定、實施商用車碳積分管理辦法的提案》。
他建議,完善碳排放管理機製,提升企業(ye) 的碳管理意識及能力,同時加快製定、實施商用車碳積分管理辦法。
“設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通過市場機製促進企業(ye) 減排的有效方式,也是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李書(shu) 福認為(wei)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向綠色低碳轉型,碳排放管理的重要性日益顯現。而和歐盟碳市場相比,目前我國碳市場流動性不足,價(jia) 格也偏低,不利於(yu) 發揮市場對碳減排的促進作用。
在他看來,全麵普及碳標簽及碳普惠製度,建立全國統一的產(chan) 品碳足跡核算規則和碳標簽認證製度,將有助於(yu) 推動全社會(hui) 自覺踐行“雙碳”責任。
“由於(yu) 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規模不斷擴大,技術和質量不斷提高,成本也在不斷下降,用戶的消費體(ti) 驗會(hui) 越來越好。”李書(shu) 福表示,“建議大家去選購中國生產(chan) 的新能源汽車產(chan) 品。”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許亞(ya) 傑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