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大家談】實施糧食產能提升行動 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
作者:譚智心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要實施新一輪千億(yi) 斤糧食產(chan) 能提升行動。這是黨(dang) 中央、國務院立足我國糧食消費需求剛性增長現狀和國內(nei) 外糧食安全供給保障形勢變化,為(wei) 進一步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而提出的重要舉(ju) 措。
產(chan) 能是產(chan) 量的保障。2009年,我國曾發布《全國新增1000億(yi) 斤糧食生產(chan) 能力規劃(2009—2020)》,提出新增千億(yi) 斤糧食產(chan) 能。在規劃指導下,糧食產(chan) 量提升成效較為(wei) 顯著,從(cong) 2009年的10616億(yi) 斤到2012年11792億(yi) 斤,提升千億(yi) 斤產(chan) 量僅(jin) 用了3年時間。隨後在糧食科技與(yu) 政策的全方位支持下,我國糧食產(chan) 量分別於(yu) 2013年、2015年登上1.2萬(wan) 億(yi) 斤、1.3萬(wan) 億(yi) 斤台階,之後8年都在1.3萬(wan) 億(yi) 斤至1.4萬(wan) 億(yi) 斤之間呈波動態勢。
隨著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食物消費結構升級,我國糧食需求量在不斷增長,14億(yi) 人口形成的超大規模糧食需求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等都造成巨大壓力。從(cong) 供需形勢看,我國糧食供需一直處於(yu) 緊平衡發展態勢,很多糧食品種國內(nei) 消費量都接近或者高於(yu) 國際出口量(即國際糧食出口總量),例如稻穀年消費2.11億(yi) 噸,相當於(yu) 稻穀國際出口量的335%;小麥年消費1.28億(yi) 噸,相當於(yu) 小麥國際出口量的70%;玉米年消費2.77億(yi) 噸,相當於(yu) 玉米國際出口量的187%;大豆年消費1.02億(yi) 噸,相當於(yu) 大豆國際出口量的68%。從(cong) 國際形勢看,世界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交織,大國博弈日趨激烈,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糧食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不確定性風險增加。在依然嚴(yan) 峻的糧食安全形勢下,我們(men) 必須堅持立足國內(nei) 解決(jue) 吃飯問題,把提高糧食穩產(chan) 保供能力作為(wei) 首要任務,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以國內(nei) 穩產(chan) 保供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將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裏。
實施新一輪千億(yi) 斤糧食產(chan) 能提升行動,依然要靠科技、靠政策、靠主體(ti) ,因地製宜拓展糧食生產(chan) 可能性邊界,重點從(cong) 以下幾個(ge) 方麵著力:
一是深挖和拓展土地產(chan) 出能力,落實“藏糧於(yu) 地”戰略。在牢牢守住18億(yi) 畝(mu) 耕地紅線的基礎上,加大力度提升耕地質量。加快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將現有永久基本農(nong) 田全部建設成為(wei) 高標準農(nong) 田。通過水資源調劑和土壤改造,提升現有中低產(chan) 田質量。實施鹽堿地、幹旱區土地改造工程,拓展糧食生產(chan) 資源邊界。
二是加大農(nong) 業(ye) 科技研發力度,激發“藏糧於(yu) 技”戰略潛力。深入實施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開展高產(chan) 、耐鹽耐堿、耐旱耐寒等品種和種植模式攻關(guan) ,加快育種技術、數字技術和裝備技術在農(nong) 業(ye) 中的應用。開展糧食生產(chan) 農(nong) 機裝備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提高糧食生產(chan) 全程機械化水平。
三是推動糧食生產(chan) 經營體(ti) 係高質量發展。大力培育種糧專(zhuan) 業(ye) 大戶、家庭農(nong) 場、農(nong) 民合作社、農(nong) 業(ye) 企業(ye) 等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引導農(nong) 民合作社和家庭農(nong) 場內(nei) 強素質、外強能力,更好把小農(nong) 生產(chan) 引入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軌道。大力發展各類專(zhuan) 業(ye) 化社會(hui) 化服務組織,以生產(chan) 托管為(wei) 主要形式,為(wei) 種糧農(nong) 戶提供耕種管收係列化服務,加快良種推廣和先進技術應用。
四是強化糧食政策與(yu) 法律保障。穩定並優(you) 化種糧補貼政策,兼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適應WTO規則,調整完善並常態化實施玉米大豆生產(chan) 者補貼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引導糧食生產(chan) 主體(ti) 采取更有效率、更加綠色的生產(chan) 方式,提高糧食綜合產(chan) 能。推進種糧保險提標擴麵,拓展種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範圍。構建糧食生產(chan) 風險監測與(yu) 災損評估體(ti) 係,引導保險與(yu) 防災減災有效銜接,保障農(nong) 民合法權益。盡快出台糧食安全保障法,將實踐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升糧食綜合產(chan) 能的政策措施製度化、法定化,完善配套法律法規。(譚智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