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人民論壇·兩會·邁步新征程)
今年兩(liang) 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一係列重要論斷激勵億(yi) 萬(wan) 人民滿懷信心開創美好未來。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語重心長:“始終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內(nei) 在統一來把握發展、衡量發展、推動發展”。在看望參加政協會(hui) 議的民建、工商聯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hui) 聽取意見和建議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話語堅定有力:“麵對國際國內(nei) 環境發生的深刻複雜變化,必須做到沉著冷靜、保持定力,穩中求進、積極作為(wei) ,團結一致、敢於(yu) 鬥爭(zheng) 。”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用一組組翔實數據、一個(ge) 個(ge) 務實舉(ju) 措,描繪出中國經濟砥礪前行、向上向好的發展態勢。去年以來,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經濟在克服困難中發展壯大、在應對挑戰中超越自我。看總量,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再上新台階,2022年經濟增長3%,在世界主要經濟體(ti) 中是很高的;看物價(jia) ,居民消費價(jia) 格指數在世界通脹高企背景下上漲2%,形成了“全球脹”與(yu) “中國穩”的鮮明反差;看外貿,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持續增加,出口國際市場份額連續14年居全球首位。可以說,我們(men) 在攻堅克難中穩住了經濟大盤,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基本完成全年發展主要目標任務,中國經濟展現出堅強韌性。
應當看到,中國經濟既有規模擴大,更有結構優(you) 化;既有總量增長,更有質量提升。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升級,高技術製造業(ye) 、裝備製造業(ye) 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10.6%、7.9%,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模式增加值占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的比重達到17%以上;創新支撐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一些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取得新突破,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0%以上。在“壓力測試”中強體(ti) 魄,在“大戰大考”中寫(xie) 新篇,在穩步向前中展現出靜水深流的力量,中國經濟正向著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為(wei) 實現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蓄積了充足後勁。
涉灘之險見證增長之穩,爬坡之艱映照發展之進,闖關(guan) 之難更顯轉型之力。中國經濟總能戰勝短期波動、穿越驟雨狂風,正因其堅實底座和深層優(you) 勢。從(cong) 物質基礎看,市場巨大有空間,產(chan) 業(ye) 完備有能力,政策支持有力度,創新發展有活力,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麵沒有變也不會(hui) 變。從(cong) 製度保障看,有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顯著優(you) 勢,中國經濟發展就有了行穩致遠的壓艙石、定盤星。盡管當前發展麵臨(lin) 諸多困難挑戰,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加大,但隻要做到沉著冷靜、保持定力,穩中求進、積極作為(wei) ,團結一致、敢於(yu) 鬥爭(zheng) ,把各方麵的優(you) 勢和活力真正激發出來,就能夠保持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關(guan) 於(yu) 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增長5%左右”,體(ti) 現了黨(dang) 中央、國務院促進經濟整體(ti) 好轉的堅定決(jue) 心。今年開年以來,國際社會(hui) 將更多目光投向東(dong) 方,期待回穩向上的中國經濟給世界經濟複蘇注入更多動能;當前消費需求、市場流通、工業(ye) 生產(chan) 、企業(ye) 預期等明顯向好,經濟增長正在企穩向上。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ge) 首要任務,始終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you) 先,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形成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體(ti) 製機製,把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wei) 生活品質,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我們(men) 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推動中國經濟整體(ti) 好轉、總體(ti) 回升。
從(cong) “在國家需要時想用就有、想幹就能”的自立自強,到“全球空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清潔能源利用規模最大”的綠色答卷,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激揚著暢想未來的好聲音、共促發展的正能量。從(cong) 春天再出發,保持戰略清醒、戰略自信、戰略主動,中國經濟必將繼續乘風破浪、奮躍而上,奪取新的更大勝利。(李 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