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釋放“人才引擎”的澎湃動力
【圓桌對話】
嘉賓
朱永新委員(全國政協副秘書(shu) 長,民進中央常務副主席)
薛其坤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校長)
餘(yu) 興(xing) 安委員(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黨(dang) 委副書(shu) 記、院長)
主持人:光明日報記者 羅旭
人才蔚起,國運方興(xing) 。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當前,我國人才資源總量達到2.2億(yi) 人,比2012年增加了1億(yi) 人。2022年,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由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第11位,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人才事業(ye) 蓬勃發展,為(wei) 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澎湃動力。
2023年,是全麵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如何進一步釋放人才活力、激發創新動能?如何讓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跑出新時代“加速度”?一起聽聽代表委員們(men) 的看法。
放權鬆綁 營造良好創新環境
主持人: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完善人才發展體(ti) 製機製,您看到了怎樣的變化?
朱永新: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強調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近年來的科技人才政策和相關(guan) 科技體(ti) 製改革,都是圍繞激發科研人員活力、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展開的。2022年4月,中央全麵深化改革委員會(hui) 第二十五次會(hui) 議審議通過《關(guan) 於(yu) 完善科技激勵機製的若幹意見》等文件,首次在中央層麵針對科技激勵工作作出專(zhuan) 項部署。2022年8月,科技部、財政部等五部門共同發布《關(guan) 於(yu) 開展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專(zhuan) 項行動的通知》,直指給青年科研人員造成壓力的痛點和難點,宣告中國科研人員減負行動邁向3.0時代,確保改革紅利直達科研一線。
薛其坤:人才活力從(cong) 何而來?唯有改革。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首先要簡政放權。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多自主權,這也是近年來我國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的主線之一。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guan) 於(yu) 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幹意見》;2015年,全國人大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201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jia) 、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有效增強了廣大科技人員的創新動力和信心。隻有向用人主體(ti) 放權、為(wei) 人才鬆綁,讓科研人員少一些羈絆束縛和雜事幹擾,才能讓創新創造的血液暢快流動,讓自由探索的精神蓬勃生長。
餘(yu) 興(xing) 安:人才強國戰略是中國之治、中國之路、中國方案的重要體(ti) 現。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領導推動新時代人才工作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我經曆並見證了新時代人才創業(ye) 創新發展的不凡征程,目睹了人才強國戰略逐步實現由追隨型、追趕型向領先型、奪標型轉變,深感振奮。
激發活力 讓科研人員安身安心安業(ye)
主持人:立足新的曆史起點,營造良好的人才生態,進一步激發科創活力,還需要解決(jue) 哪些現實問題?
朱永新:重點是營造有利於(yu) 人才創新創業(ye) 創造的製度環境。進一步優(you) 化人才引進、培育、評價(jia) 激勵機製,秉持公正、客觀原則,建立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尊重規律,構築新的科研範式,構建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人才文化氛圍,讓科技人才耐得住寂寞,從(cong) 而在科研上取得突破。實現更多從(cong) “0”到“1”的突破,要高度重視潛在人才,對那些有潛力但一時業(ye) 績尚不突出的人要舍得“投資”,防止人才資源的變相浪費。
薛其坤: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培養(yang) 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國家和民族的長遠發展大計,要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我很高興(xing) 地看到,“十四五”首批啟動重點專(zhuan) 項2021年指南中,有43個(ge) 專(zhuan) 項設立青年科學家項目,約占“十四五”首批啟動重點專(zhuan) 項的80%。我建議,加強對青年科技人才的普惠性支持。在科研經費資助方麵,對博士畢業(ye) 5年內(nei) 的青年科研人員,給予普惠性的科研啟動經費支持。同時,工資增長和福利房等應向青年科技人才傾(qing) 斜,切實幫助青年人才解決(jue) 生活困難。
餘(yu) 興(xing) 安:隨著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持續增長,人才隊伍規模不斷壯大,如何激發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成為(wei) 科技體(ti) 製改革著力解決(jue) 的重點問題。2016年11月,中辦、國辦印發《關(guan) 於(yu) 實行以增加知識價(jia) 值為(wei) 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幹意見》,對實行以增加知識價(jia) 值為(wei) 導向的分配政策作出全麵安排,讓改革紅利實打實地落到科研人員的手心裏。山東(dong) 理工大學教授畢玉遂就是受益者之一。他帶領團隊攻克了無氯氟聚氨酯化學發泡劑國際難題,被認定為(wei) “顛覆性技術發明”。2017年,此發明專(zhuan) 利獲得5.2億(yi) 元轉讓費用,團隊獲得約4億(yi) 元。而且,根據科技人員因成果轉化獲得的現金獎勵可減按50%繳納稅款的相關(guan) 政策,團隊一下子少繳7000多萬(wan) 元稅款。人才是創新的根基,應想方設法讓科研人員安身、安心、安業(ye) ,充分釋放創新創業(ye) 活力。
識才愛才 為(wei) 高質量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主持人: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對於(yu)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至關(guan) 重要。對此,您有哪些建議?
朱永新:濟濟多士,乃成大業(ye)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必須統籌好人才自主培養(yang) 與(yu) 引進工作。要盡快摸清我國人才家底,區分總量緊缺和結構性緊缺,製定分類改善政策。加大領軍(jun) 人才的自主培養(yang) 力度,爭(zheng) 取湧現更多能夠自主提出重大原創科學問題、建立理論體(ti) 係、形成學派的高端科學家。完善國際引才相關(guan) 配套政策,提升海外人才吸引能力。同時,要平衡好國際引才和本土育才的關(guan) 係,避免“重引進、輕培養(yang) ,重經曆、輕能力”,營造公平競爭(zheng) 環境。
薛其坤:隻有不斷激活人才工作“一池春水”,才能讓“人才引擎”釋放澎湃動力。“揭榜掛帥”是當前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難、人才評價(jia) 難等問題的重要手段,也是倒逼科技資源優(you) 化整合、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引導和聚集創新要素、支撐高質量發展的一種創新舉(ju) 措。要做到征集“真榜”,攻關(guan) 的課題要從(cong) 科研一線、生產(chan) 一線遇到的“卡脖子”技術問題中提煉。要做到開放“發榜”,以能力、實績為(wei) 選拔標準,“讓有真才實學的科技人員英雄有用武之地”。最終,要實現通過“發榜”在更大範圍遴選“英雄”,通過“賽馬”在科研和產(chan) 業(ye) 領域形成更多“高峰”。
餘(yu) 興(xing) 安:識才愛才敬才用才,團結和支持各方麵人才為(wei) 黨(dang) 和人民的事業(ye) 建功立業(ye) ,一直是黨(dang) 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要健全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充分發揮國家作為(wei) 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把政府、市場、社會(hui) 等各方麵力量擰成一股繩,形成整體(ti) 優(you) 勢。推動新時代人才工作,應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讓中華大地成為(wei) 各類人才大有可為(wei) 、大有作為(wei) 的熱土。
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要以人才之槳撐好高質量發展之舟,不斷開拓進取,為(wei) 高質量發展注入源頭活水,努力實現從(cong) 人才強、科技強,到經濟強、國家強。
研發人員總量從(cong) 2012年的325萬(wan) 人年 提高到2022年超過600萬(wan) 人年 (預計),多年保持世界首位。
當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參研人員中,45歲以下的占比超過80% 。
數據來源:科學技術部等
2021年底,全國共有2492所 技工院校,在校生超過426萬(wan) 人,每年向社會(hui) 輸送約百萬(wan) 名畢業(ye) 生。
2021年底,全國技能人才總量超過2億(yi) 人,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wan) 人。
數據來源:全國總工會(hui) 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