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助鄉村振興——訪寧夏大學黨委書記李星委員
【兩(liang) 會(hui) 會(hui) 客廳】
光明日報記者 王建宏 張文攀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寧夏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李星委員在接受光明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nong) 村,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還麵臨(lin) 著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糧食安全仍有風險、農(nong) 村生態環境保護依然艱巨等問題。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紮實推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xing) 意義(yi) 重大。
教育興(xing) 農(nong) 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基礎性支撐。李星委員說,鄉(xiang) 村教育的全麵發展是衡量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核心因素,沒有鄉(xiang) 村教育的振興(xing) ,就不可能有鄉(xiang) 村的真正振興(xing) 。但目前鄉(xiang) 村教育發展不均衡、內(nei) 涵不足、師生流失突出等問題依然製約鄉(xiang) 村振興(xing) ,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人才的供需不匹配、總量不足等問題依然是製約農(nong) 村發展的基礎性因素。
“科技興(xing) 農(nong) 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引領性動力。隻有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麵塑造發展新優(you) 勢,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三農(nong) ’建設中的支撐引領作用,才能更廣泛地拓展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新空間,構建新發展格局,守好‘三農(nong) ’這個(ge) 壓艙石。”李星委員建議,健全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的體(ti) 製機製,加強農(nong) 業(ye) 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瞄準現代農(nong) 業(ye) 前沿領域,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優(you) 勢研究資源,提高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推動科技成果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的加速轉化應用。鼓勵和支持涉農(nong) 高校和科研院所與(yu) 地方政府合作,創新和構建校地合作模式。運用數字技術實現對節水灌溉、農(nong) 機裝備、糧經飼、畜禽漁、分揀加工、物流倉(cang) 儲(chu) 及產(chan) 業(ye) 鏈金融等諸環節的貫穿滲透,通過數字化手段,提高農(nong) 村居民對教育、就業(ye) 、養(yang) 老、醫療等社會(hui) 服務自動化的可及性。
人才興(xing) 農(nong) 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戰略性引擎,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人才基礎決(jue) 定著我國農(nong) 村是否能夠真正實現現代化。李星委員說:“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人才的培養(yang) 與(yu) 應用是一項重要議題。但目前鄉(xiang) 村工作環境較為(wei) 艱苦,各項基礎設施相對落後,留住優(you) 秀人才在鄉(xiang) 村工作實屬不易。”
李星委員建議,築好人才之“巢”,激活鄉(xiang) 村發展內(nei) 生動力。具體(ti) 來說,要培養(yang) 一批愛農(nong) 村、懂技術、善管理的鄉(xiang) 村人才隊伍,通過強化“頭雁”、引回“歸雁”、培育“雛燕”的方式,確保鄉(xiang) 村振興(xing) “後繼有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