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代表中的新農人

發布時間:2023-03-10 15:25: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36歲的王倩會(hui) 給自己貼上“草莓三代”的標簽。

  作為(wei) 青島曹村草莓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的理事長,王倩帶著合作社156戶社員,經營1500多畝(mu) 地,創造年均過億(yi) 元的產(chan) 值。

  她22歲就接了父親(qin) 的班,用14年時間,“玩轉”草莓,不隻種草莓,還做了草莓遊學,開發草莓文創,最近又在打造一個(ge) 大數據平台,要讓草莓搭上數字化的快車。

  這幾天,這位年輕的全國人大代表深切感知著全國兩(liang) 會(hui) 釋放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最強音。尤其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提到的,要把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作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中之重,讓她感觸頗深。

  20世紀80年代末期,王倩的爺爺開始種草莓,她記得那時候,種草莓,就真的是“種”,辛苦一茬,摘果期隻有20多天,隻能收果幾百斤。90年代,父親(qin) 種草莓,開始注重技術,提高了產(chan) 量,采果期有4個(ge) 多月,收果3000多斤,還創立了合作社,帶著30戶社員靠技術種草莓。

  雖然父親(qin) 升級了草莓種植,畝(mu) 產(chan) 收入從(cong) 爺爺那時的幾千元提升到了三四萬(wan) 元,但遠談不上靠農(nong) 業(ye) 致富,更沒有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的模樣。

  王倩兒(er) 時的理想是成為(wei) 一名醫生。2009年,22歲醫學院畢業(ye) 正準備出國進修的王倩接到父親(qin) 病重的消息,回家陪父親(qin) 走完最後一程。

  離開農(nong) 村實現從(cong) 醫夢想,還是留下繼續父輩的草莓事業(ye) ,王倩短暫思索後選擇了後者,但她要做不一樣的新農(nong) 人,技術突破、土壤改良、尋找適合的銷售模式……她不僅(jin) 要在種植上下功夫,更要圍繞草莓的全產(chan) 業(ye) 鏈做足文章。

  如今合作社的經營觸達旅遊、研學、文創等領域,畝(mu) 產(chan) 的價(jia) 值從(cong) 父親(qin) 時代的三四萬(wan) 元提高到了十幾萬(wan) 元,王倩也獲得“全國鄉(xiang) 村振興(xing) 青年先鋒”稱號。

  在如今的農(nong) 村,這樣的“二代”“三代”還有很多。全國人大代表、北京綠農(nong) 興(xing) 雲(yun) 果品產(chan) 銷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社長嶽巧雲(yun) 說自己是“桃二代”。這位80後已經在北京城區當白領十幾年,6年前卻決(jue) 定回京郊平穀種大桃,她給自己的定位是要升級大桃甜蜜的事業(ye) 。

  父母總告訴她,正好是她出生的那年,家裏的桃林開始掛果,桃子是全家人生活的希望。但當農(nong) 民太苦,父母不希望她做桃農(nong) ,所以當嶽巧雲(yun) 決(jue) 定回家種桃的時候,父母並不看好。

  嶽巧雲(yun) 心疼父親(qin) 天剛亮就得把桃送到市場,開了網店,做起了直播,桃子甚至可以賣到海南島。有村民找到嶽巧雲(yun) 要幫忙直播,她索性在村裏開起了直播培訓班。

  她還組建了合作社,聯合農(nong) 民形成產(chan) 業(ye) 合力。當然一開始也碰過壁,她給農(nong) 民製定KPI的路子最終沒走通。這位城裏回來的白領也在逐漸磨合中,把自己塑造為(wei) 互聯網時代的新農(nong) 人,懂互聯網,懂農(nong) 村,能做大產(chan) 業(ye) 。

  90後全國人大代表楊恩蘭(lan) 也曾麵臨(lin) 要不要回農(nong) 村的選擇。7年前,這位植物保護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的碩士,還是回到了基層植保植檢站做一名“植物醫生”,大部分時間都泡在田間地頭做研究。

  幾年前,她到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區陡箐鎮梅子關(guan) 村擔任駐村幹部,她給自己的定位是,不僅(jin) 要做農(nong) 作物病蟲害防治專(zhuan) 家,還要做與(yu) 群眾(zhong) 打交道的專(zhuan) 家。行走在田間地頭的這些年,她深感技術提升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品質的力量,回到農(nong) 村的選擇是對的。

  在全國人大代表中,返鄉(xiang) 創業(ye) 的還有更年輕的身影。1995年出生的吉列子日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拉果鄉(xiang) 阿布洛哈村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兼村委會(hui) 主任,作為(wei) 全村第一個(ge) 大學生,他如今真的是全村的希望。

  本科畢業(ye) 後,他曾經在西昌市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但6年前,在上級領導和村民的邀請下,他回到了村裏。如今,他還經常會(hui) 想起,回村時,鄉(xiang) 親(qin) 們(men) 圍在他家門口說:“你要帶著我們(men) 一起過上好日子啊!”

  2020年,村裏通了公路,縮短了與(yu) 外界的距離,吉列子日覺得好日子也更近了。

  除了忙村裏的工程,吉列子日還看重村裏的移風易俗,連“坐在凳子上,不要坐在地上”這些的小細節,他都要一遍遍向長輩建議。

  3月5日下午,四川團舉(ju) 行全團會(hui) 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這位年輕人講述了阿布洛哈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他也建議,國家能進一步幫扶阿布洛哈,把村裏的旅遊做起來,增強農(nong) 村經濟發展內(nei) 生動力。他也會(hui) 繼續留在阿布洛哈。

  王倩的合作社經營的草莓主題公園,每年能接待10萬(wan) 人。王倩說,不少來這裏研學的孩子說,原來當農(nong) 民是這樣的。

  如今,作為(wei) 中國農(nong) 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協會(hui) 的會(hui) 員,王倩希望能把創業(ye) 的經驗更多地分享給種草莓的新一代。她正在搭建的數據共享平台,有農(nong) 民,有專(zhuan) 家,有技術,有市場。她想做到,從(cong) 先富到共富。

  作為(wei) 農(nong) 業(ye) 科研領域的“新農(nong) 人”,楊恩蘭(lan) 對發展農(nong) 村新產(chan) 業(ye) 有自己的看法,她說,要因地製宜發展特色農(nong) 業(ye) 。

  她舉(ju) 例,像六盤水水城區的櫻桃,比其他地區的櫻桃要早兩(liang) 周成熟,能更早進入市場,表麵上看有優(you) 勢,但不易存儲(chu) ,並不適宜大麵積種植。當地的另一類優(you) 勢植物刺梨,是多年生的灌木,作為(wei) 當地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隻要管護得當,加上固定的銷售渠道,是能讓農(nong) 民致富的特色產(chan) 品。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連雲(yun) 港市海州區新壩鎮小蕩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徐瑤也是90後,已經在農(nong) 村耕耘11年。她說,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要著力解決(jue) 青年的就業(ye) 問題,在她看來,青年返鄉(xiang) 創業(ye) 、青年人才進鄉(xiang) 村是緩解青年就業(ye) 問題的“妙手”。

  徐瑤說,近年來,高效農(nong) 業(ye) 、農(nong) 文旅結合、直播電商等都為(wei) 鄉(xiang) 村帶來“新元素”,這些新業(ye) 態進入鄉(xiang) 村也成為(wei) 吸引青年做新農(nong) 人的重要途徑。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宜興(xing) 市白塔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歐陽華則希望發掘更多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項目,讓年輕人回到家鄉(xiang) 就業(ye) 。

  今年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一部結合非遺文化打鐵花巧妙構思的大型山水實景劇在白塔村上演,每天兩(liang) 場,一票難求。通過這個(ge) 項目,村民可以持股分紅,村裏也可以增加300萬(wan) 元-500萬(wan) 元的保底收入。

  歐陽華說,年輕人可以在這個(ge) 項目做兼職演員,要用年輕人喜歡的產(chan) 業(ye) 留住年輕人。

  王倩經營的草莓合作社,管理層大多是80後、90後,也有00後。她說,自己在招聘的時候,從(cong) 來不問出身,隻要熱愛農(nong) 村和農(nong) 業(ye) 的都歡迎。她希望以自己14年的“務農(nong) ”經曆告訴年輕人,鄉(xiang) 村振興(xing) 就是一張白紙,需要各種專(zhuan) 業(ye) 背景的年輕人共同書(shu) 寫(xie) ,沉下去,一定有精彩的人生。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世昕 張藝 李超 實習(xi) 生 王蓮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