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數說中國 | 十組數據看司法為民的力度和溫度
7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提請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hui) 第一次會(hui) 議審議。
翻開今年的兩(liang) 高報告,5年來的一串串數字勾勒出法治中國建設的新亮點,呈現了極不平凡的司法進程,從(cong) 維護社會(hui) 穩定到服務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再到保障民生,這些有力的數據帶給人民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可以感受到法治的力度和溫度。
依法審結涉黑涉惡案件3.9萬(wan) 件
最高法報告顯示,依法審結涉黑涉惡案件3.9萬(wan) 件26.1萬(wan) 人。對孫小果、杜少平、陳輝民、黃鴻發等依法判處並執行死刑。一批為(wei) 害一方的“村霸”“街霸”“礦霸”被繩之以法。
近年來,掃黑除惡專(zhuan) 項鬥爭(zheng) 取得重大成果,重大案件取得突破性進展,“打傘(san) 破網”成效顯著,重點行業(ye) 領域深入整治,社會(hui) 治安環境顯著改善,群眾(zhong) 安全感、獲得感不斷增強。
相關(guan) 影視劇的熱播,點燃全社會(hui) 對掃黑除惡題材影視劇的高度關(guan) 注,反映出人民群眾(zhong) 對掃黑除惡鬥爭(zheng) 成果的擁護和認同。
山東(dong) 省律師協會(hui) 副會(hui) 長張巧良代表認為(wei) ,持續推動掃黑除惡鬥爭(zheng) 向縱深發展,必須保障在法治軌道上常態化推進,堅持打早打小,促進常治長效,對黑惡勢力的“保護傘(san) ”“關(guan) 係網”一追到底。
“未來應進一步暢通線索舉(ju) 報渠道,廣泛持續發動群眾(zhong) 基層治理力量,為(wei) 精準打擊、源頭治理提供路徑。”張巧良說。
探索涉案企業(ye) 合規改革試點
3051名責任人被依法不起訴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最高檢報告顯示,2020年起探索涉案企業(ye) 合規改革試點:對依法可不捕、不訴的,責成涉案企業(ye) 作出合規承諾、切實整改;會(hui) 同國務院國資委、全國工商聯等12部門共建第三方監督評估機製,強化監管落實。
試點以來,共辦理相關(guan) 案件5150件,已有1498家企業(ye) 整改合格,3051名責任人被依法不起訴;另有67家企業(ye) 整改不實,243名責任人被依法追訴。
檢察機關(guan) 近年來持續推進涉案企業(ye) 合規改革工作,著力防止司法實踐中對涉案企業(ye) “一訴了之”“一放了之”的簡單做法,避免“辦了案子,垮了企業(ye) ”,著力營造安商惠企法治化營商環境。這對於(yu) 服務保障當前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義(yi) 、法治意義(yi) 和現實意義(yi) 。
國浩律師(南昌)事務所主任馮(feng) 帆代表認為(wei) ,檢察機關(guan) 開展涉案企業(ye) 合規改革試點工作,讓涉案企業(ye) 有了重獲新生的機會(hui) ,對促進民營企業(ye) 高質量發展、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具有重要意義(yi) 。建議檢察機關(guan) 積極適用第三方監督評估機製,促進涉案企業(ye) 真整改、真合規,讓這些製度改革更加落到實處。
審結金融犯罪案件10.1萬(wan) 件
最高法報告顯示,審結金融犯罪案件10.1萬(wan) 件、金融民商事案件1037.7萬(wan) 件,助力服務實體(ti) 經濟、防控金融風險。審慎處理涉連環擔保和P2P網絡借貸等案件,以市場化法治化手段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金融是實體(ti) 經濟的血脈。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任代表認為(wei) ,金融犯罪潛伏性強、影響麵廣,嚴(yan) 重破壞金融管理秩序,危害國家金融安全。以法治建設維護金融管理秩序,是當前我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
“司法機關(guan) 彰顯了堅決(jue) 遏製金融犯罪的鮮明態度,加快推進金融審判體(ti) 係和審判能力現代化,堅定不移促進金融服務實體(ti) 經濟、助力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服務深化金融體(ti) 製改革,彰顯了司法助力營造良好金融環境的信心與(yu) 決(jue) 心。”張天任說。
起訴行賄犯罪1.4萬(wan) 人
最高檢報告顯示,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出台指導意見,會(hui) 同國家監委發布典型案例,起訴行賄犯罪1.4萬(wan) 人,震懾“圍獵者”。
近年來,紀檢監察部門和司法部門紮實推進受賄行賄一起查,形成對行賄行為(wei) 的強大震懾。受賄行賄是一根藤上的兩(liang) 個(ge) “毒瓜”,受賄行賄一起查斬斷的是“圍獵”與(yu) 甘於(yu) 被“圍獵”的利益鏈,對堅決(jue) 打贏反腐敗鬥爭(zheng) 攻堅戰持久戰具有重要意義(yi) 。
“受賄行賄一起查體(ti) 現了‘懲小惡防大惡’的治理現代化理念。”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檢察院第七檢察部主任韋震玲委員表示,要加快大數據和技術賦能監察偵(zhen) 查、司法審判和法律監督等環節的建設力度,提高對受賄行賄犯罪的綜合治理能力,通過織牢行賄犯罪“監督網”,讓“圍獵者”寸步難行。
認定屬正當防衛不捕不訴1370人
“認定屬正當防衛不捕不訴1370人,是前五年的5.8倍。”最高檢報告中這一表述不僅(jin) 回應了社會(hui) 關(guan) 切,更彰顯了“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理念。
正當防衛是根植於(yu) 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的法律精神。從(cong) “昆山反殺案”到“福建趙宇案”,近年來多起正當防衛案件引發社會(hui) 關(guan) 注,也反映出人民群眾(zhong) 對公平、正義(yi) 、安全等方麵更高的需求。
“正當防衛是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是與(yu) 不法行為(wei) 做鬥爭(zheng) 的重要法律武器。”廣西崇左市高級中學副校長黃花春代表說,司法機關(guan) 明確正當防衛的界限標準,符合正當防衛成立條件的,堅決(jue) 依法認定,切實矯正“誰能鬧誰有理”“誰死傷(shang) 誰有理”的錯誤傾(qing) 向,這是合民心、順民意的司法進步。
追贓挽損31.9億(yi) 元 守護群眾(zhong) 養(yang) 老錢
最高法報告顯示,嚴(yan) 厲打擊整治養(yang) 老詐騙,審結“老慶祥”“夕陽紅”“長者屋”等針對老年人的非法集資案件,判處罪犯4523人,追贓挽損31.9億(yi) 元,守護群眾(zhong) 養(yang) 老錢。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以養(yang) 老為(wei) 名侵犯老年人合法權益、破壞老齡事業(ye) 發展的詐騙類犯罪也呈現高發多發態勢。
貴州省黔東(dong) 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檢察院第二檢察部主任楊再滔代表說,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是全社會(hui) 的共同責任,麵對形式多樣的養(yang) 老詐騙類犯罪,既要快捕快訴,依法打擊犯罪,全力追贓挽損,又要強化法律宣傳(chuan) ,提高老年人的防詐反詐能力,更要關(guan) 注養(yang) 老詐騙背後折射出的社會(hui) 治理問題。
推動入職查詢2003萬(wan) 餘(yu) 人次
2020年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了強製報告和密切接觸未成年人單位入職查詢兩(liang) 項法律規定,充分體(ti) 現了我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在法治層麵的進步。
最高檢報告顯示,推動入職查詢2003萬(wan) 餘(yu) 人次,不予錄用1830人,6814名有前科劣跡人員被解聘。
根據法律定義(yi) ,密切接觸未成年人的單位包括學校、幼兒(er) 園、校外培訓機構、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兒(er) 童福利機構、嬰幼兒(er) 照護服務機構、早期教育服務機構;校外托管、臨(lin) 時看護機構、家政服務機構、醫療機構以及其他對未成年人負有教育、培訓、監護、救助、看護、醫療等職責的企業(ye) 事業(ye) 單位、社會(hui) 組織等。
“密切接觸未成年人單位入職查詢製度的建立,體(ti) 現了檢察機關(guan) 貫徹最有利於(yu) 未成年人原則。”山西省翼城縣北關(guan) 小學教師李慧代表說,製度入法能夠為(wei) 未成年人更好地阻擋潛在風險,保護他們(men) 健康成長。建議明確未成年人密切接觸單位的工作聯係人,暢通聯係渠道,加強工作銜接和信息共享,為(wei) 未成年人織牢“防護網”。
審結電信網絡詐騙及關(guan) 聯犯罪案件22.6萬(wan) 件
最高法報告顯示,審結電信網絡詐騙及關(guan) 聯犯罪案件22.6萬(wan) 件,千方百計幫助受騙群眾(zhong) 挽回損失。依法懲治侵犯公民個(ge) 人信息、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等犯罪,加大全鏈條打擊力度。
近年來,我國信息技術應用廣泛,數字經濟飛速發展,信息網絡犯罪案件隨之快速增長。
隨著個(ge) 人信息保護法和反電信網絡詐騙法接續出拳,為(wei) 維護公民在網絡空間的合法權益築牢“防火牆”。但同時也要清楚地看到,網絡犯罪活動層出不窮,花樣繁多,有效維護清朗網絡空間難度不斷加大。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的目標要求,是機遇更是挑戰。”奇安信科技集團董事長齊向東(dong) 委員說,要持續強化對網絡黑灰產(chan) 業(ye) 的綜合打擊整治,推進行業(ye) 領域深度治理。同時廣泛開展宣傳(chuan) 教育,持續提高人民群眾(zhong) 防範意識。
糾正不當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24.5萬(wan) 人
刑罰執行的公平公正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一環。最高檢報告顯示,最高人民檢察院和省、市級檢察院開展監獄巡回檢察4973次,覆蓋全國所有監獄,發現並督促整改獄內(nei) 涉毒、涉賭等突出問題。
持續整治“紙麵服刑”“提錢出獄”,對判處實刑未執行或監外執行條件消失的,監督收監執行7.3萬(wan) 人,糾正不當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24.5萬(wan) 人。
巡回檢察是檢察機關(guan) 對刑罰執行工作進行監督的重大創新。長期以來,檢察機關(guan) 對監獄、看守所監督主要是依據設置的駐監、駐所檢察室進行監督。2018年創設巡回檢察製度,被納入修訂後的人民檢察院組織法,“派駐+巡回”讓監督更有力。
山西華炬律師事務所律師劉正代表說,“派駐+巡回”是以問題為(wei) 導向的監所檢察新模式,有效提升了刑罰執行監督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升了罪犯教育改造質量。建議繼續完善巡回檢察製度,製定配套細則,明確各級檢察機關(guan) 在巡回檢察工作中的職能定位,還應加強信息交換、動態監測和資源共享。
受理執行案件4577.3萬(wan) 件
最高法報告顯示,受理執行案件4577.3萬(wan) 件,執結4512.1萬(wan) 件,執行到位金額9.4萬(wan) 億(yi) 元。
人民法院打贏“基本解決(jue) 執行難”攻堅戰並持續鞏固成果,解決(jue) 了一批群眾(zhong) 反映強烈的執行領域突出問題,努力兌(dui) 現群眾(zhong) 勝訴權益,向切實解決(jue) 執行難目標邁進。
近年來,我國電子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網絡執行查控手段臻於(yu) 成熟、全國範圍內(nei) 的征信體(ti) 製不斷完善,讓拒絕履行生效判決(jue) 義(yi) 務、逃避執行的“老賴”寸步難行。
“兌(dui) 現群眾(zhong) 勝訴權益是保障公民合法財產(chan) 權利的關(guan) 鍵一環,也是保護公民憲法權利的重要體(ti) 現。”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聶鑫委員表示,應鞏固、深化數字化帶來的成果,加強部門協同,搭建大數據平台實現司法信息共享,創新財產(chan) 變現形式,配合不斷推進的民事強製執行立法,切實保障勝訴人權益,讓應被執行的、可被執行的財產(chan) “無處可藏”,讓公平正義(yi) 的“最後一公裏”暢通無阻,努力讓人民群眾(zhong) 在每一個(ge) 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yi) 。
總策劃:趙承
策劃:霍小光、劉潔
監製:李忠發、張旭東(dong)
統籌:鄒偉(wei) 、張維革、安蓓
文字記者:劉奕湛、齊琪、吳文詡、方問禹、李紫薇
圖表製作:曲振東(dong) 、孟麗(li) 靜、程碩
視覺 | 編輯:謝良、傑文津
新華社國內(nei) 部
新華社攝影部
聯合製作
新華社出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