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榮文藝創作 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圓桌對話】
嘉賓:
馬鋒輝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hui) 分黨(dang) 組書(shu) 記、駐會(hui) 副主席、秘書(shu) 長)
傅若清委員(中國電影集團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
歐陽黔森代表(貴州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hui) 主席、省作家協會(hui) 主席)
主持人:
本報記者 韓寒
當代中國,江山壯麗(li) ,人民豪邁,前程遠大。時代為(wei) 我國文藝繁榮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舞台。推動社會(hui) 主義(yi) 文藝繁榮發展、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廣大文藝工作者義(yi) 不容辭、重任在肩、大有可為(wei) 。
如何進一步繁榮文藝創作,更好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zhong) 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們(men) 特邀代表委員展開探討。
“質”“量”齊升 文藝事業(ye) 呈現蓬勃興(xing) 盛之勢
主持人:請各位結合自己的工作談一談,近年來,我國文藝事業(ye) 發生了哪些變化,呈現哪些新氣象?
馬鋒輝:新時代的中國美術創作,正呈現繁榮興(xing) 盛、蓬勃向上的新局麵。一是美術工作的導向更加鮮明了,以人民為(wei) 中心、走進人民、謳歌人民成為(wei) 越來越多美術家的追求,“俯下身、沉下心”越來越成為(wei) 美術工作者的共識。二是主題創作正努力攀登高峰。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黨(dang) 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等黨(dang) 和國家重大活動中,美術工作者從(cong) 未缺席。他們(men) 用藝術手法創作了一批優(you) 秀作品,生動展現了中國人民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精神風貌。
傅若清:電影界有三方麵重要變化。一是電影創作質量顯著提升,品種類型更加多樣。如《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xiang) 》《我和我的父輩》“三部曲”及《峰爆》等優(you) 秀影片,全方位展現了中國人民奮鬥自強的精神風貌。二是在放映設備全麵數字化的基礎上,電影工業(ye) 化水平逐步向世界領先水平看齊。尤其是一些科幻電影,不僅(jin) 從(cong) 技術上展現了國內(nei) 電影工業(ye) 化水平,更讓觀眾(zhong) 感受到電影背後日益強盛的國家實力。三是中國電影銀幕數量已超過8萬(wan) 塊、穩居世界首位,全國電影票房從(cong) 2012年的170億(yi) 元躍升至2019年的超過640億(yi) 元,文化消費的規模效應顯著。經曆疫情蟄伏後,2022年全國電影票房達300多億(yi) 元,今年春節檔的“開門紅”更是提振了行業(ye) 與(yu) 市場信心。可以說,中國電影產(chan) 業(ye) 體(ti) 係不斷完善,綜合實力穩步提升,呈現出巨大潛力、強大韌勁和旺盛活力。
歐陽黔森:我所在的文學創作界,出現了兩(liang) 個(ge) 新趨勢。一是走出書(shu) 齋、走到人民群眾(zhong) 中間去的作家更多了,深入生活、向生活要智慧的創作方式越來越受重視,嗅得到泥土芬芳、聽得見大地回響、感受得到百姓鼓與(yu) 呼的作品多了。二是小說創作的現實主義(yi) 傾(qing) 向越來越強。近來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如《白洋澱上》《雪山大地》,都是展現山鄉(xiang) 巨變、講述現實故事的鴻篇大作。
以人民為(wei) 中心 文藝作品應聚焦時代精神
主持人:文藝工作者應如何從(cong) 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提煉主題、萃取題材,全方位全景式展現新時代的精神氣象?
馬鋒輝:身處新時代,美術工作者應該努力從(cong) 當代中國的偉(wei) 大創造中、從(cong) 人民群眾(zhong) 的偉(wei) 大力量中,發現創作主題、捕捉創作靈感。優(you) 秀的主題性和現實題材的美術創作,不僅(jin) 要在創作內(nei) 容上把握時代脈動、在思想上契合時代精神,還要在表現手法上凸顯時代審美。這幾年,我發現,我們(men) 的《飛天圓夢》《互聯網時代與(yu) 人工智能》等作品,已經突破了傳(chuan) 統中國畫的表現範疇,逐步讓美術與(yu) 科學、藝術與(yu) 技術相融合,實現了創作的創新。
傅若清:首先,要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不隻是讓人民成為(wei) 電影作品的主角,還要同人民在觀影中一道感受時代的脈搏、集體(ti) 的力量。其次,要堅定文化自信,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jia) 值融合起來,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最後,要講好中國故事,以生動的形態表達中國價(jia) 值觀念,讓全球觀眾(zhong) 都能感受到中國文化的智慧和魅力。中影正在創作的反映“兩(liang) 彈一星”精神和中國科學家精神傳(chuan) 承的電影《群星閃耀時》、展現中國古典藝術之美和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的電影《隻此青綠》,都是力圖呈現中華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的有益嚐試。
歐陽黔森:在貴州遵義(yi) 花茂村,我見過一個(ge) 脫貧致富的村民,他的臉笑得像向日葵一樣燦爛。我問他脫貧致富後有什麽(me) 感想,他說,“幸福了老百姓,辛苦了共產(chan) 黨(dang) ”。這是我們(men) 老百姓發出的最質樸的聲音。身處這樣的時代,就要為(wei) 這個(ge) 時代鼓與(yu) 呼,就要眼納千江水、胸起百萬(wan) 兵,寫(xie) 出這個(ge) 時代的黃鍾大呂,寫(xie) 出人民奮鬥、民族複興(xing) 的偉(wei) 大征程。
錘煉自身 文藝創作需具備深厚力量
主持人:在您看來,應該如何打造優(you) 秀的文藝作品,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zhong) 的精神文化需求?
馬鋒輝:就藝術創作的方法而言,並沒有以一禦萬(wan) 的技巧,文藝作品本身應該是百花齊放、百家爭(zheng) 鳴的,但在基本的價(jia) 值觀上,大家是共同的。如,在中國畫創作領域,雖有“虛與(yu) 實”“貌與(yu) 神”“象與(yu) 境”之辨,但大家對“藝無止境”的理念是基本認同的。作為(wei) 一名美術工作者,要創作出優(you) 秀作品,既需要“出世”,又需要“入世”。出世是“脫俗”,在藝術作品中創造高妙非凡之境;入世是“隨俗”,有心懷百姓、兼濟天下的胸懷與(yu) 認真做事的態度。“出世”與(yu) “入世”並非勢同水火,唯有不斷錘煉自身,才能創作出文質兼美的作品。
傅若清:創作沒有捷徑,唯有堅持守正、勇於(yu) 創新、精益求精。守正,作品才有價(jia) 值基礎。通過藝術創新、科技創新、市場創新,作品才有生命力。用心打磨的誠意之作,才能真正獲得觀眾(zhong) 喜愛。電影是一種集體(ti) 創作,德才兼備的人才隊伍、同心同德的合作夥(huo) 伴缺一不可。優(you) 秀的電影作品來源於(yu) 每一個(ge) 創作者的努力,其成功有賴於(yu) 行業(ye) 整體(ti) 的合力。
歐陽黔森:一部好的文學作品,一定要溫暖人心。如果一位作家自己的靈魂都沒有溫度,談何揚善去惡、培根鑄魂?創作好作品,最重要的是有沉得下去的態度,能真正紮根於(yu) 生活的沃土中。有句老話說,“世上有,戲就有”。隻要我們(men) 去生活中捕捉故事,就可以成就好篇章。創作並不是技巧問題,而是用情用心、貫之以道的問題。隻有紮根大地,才能使文藝創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雋永的魅力。
目前,全國群眾(zhong) 文化團隊超過45萬(wan) 個(ge) ,比2012年增加50%。
2021年,全國45家主要網絡文學網站全年新增作品超250萬(wan) 部,存量作品超3000萬(wan) 部,新增注冊(ce) 作者超150萬(wan) 人。
2022年,在疫情影響下,全國電影總票房仍突破300億(yi) 元,其中國產(chan) 電影票房255.11億(yi) 元,在總票房中占比為(wei) 84.85%。全年城市院線觀影7.12億(yi) 人次。
(數據來源:文化和旅遊部、中國作家協會(hui) 、國家電影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