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劇《尋味》將在京上演 兩岸共話溫情與滄桑
中新網北京3月13日電(記者 應妮)作為(wei) 首屆“大戲看北京”展演季劇目之一,兩(liang) 岸題材舞台劇《尋味》將於(yu) 3月23至26日在國家話劇院劇場首演。
故事發生在1987年,隔絕38年後的海峽兩(liang) 岸之間開放探親(qin) 。72歲的李金標是當年國民黨(dang) 第177師北平團的一名老兵。老兵們(men) 紛紛返鄉(xiang) 探親(qin) ,而年少時期在北京胡同裏長大的李金標卻遲遲不歸。直至1992年夏末,他突然帶著兒(er) 子李光啟、兒(er) 媳楊淑萍與(yu) 長孫李明維匆匆抵京。這是一次特殊的歸家。無情的歲月給分離的兩(liang) 岸人民留下了無窮淚水,豁裂的傷(shang) 口之痛伴隨了許多人一輩子。兩(liang) 岸母子、兄妹、朋友的深情在曆史中產(chan) 生碰撞,但血濃於(yu) 水,兩(liang) 岸本親(qin) ,最終,愛讓一切誤會(hui) 衝(chong) 突都將渙然冰釋,人物得以回歸本真。
舞台劇《尋味》由北京市文聯主席陳平擔任總策劃,知名劇作家龔應恬及中國台灣知名導演李宗熹聯合編劇,李宗熹擔綱導演、國家一級舞美設計王辛剛任舞美視覺總監、“舞台魔法師”黎仕祺擔任舞台設計顧問,匯集了擁有充分舞台和藝術經驗的兩(liang) 岸知名主創團隊。同時該劇也是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22年度資助項目。
《尋味》創作曆時近兩(liang) 年,曾易稿十餘(yu) 次,又曆經半年排練及精心打磨。在13日的媒體(ti) 見麵會(hui) 上龔應恬在介紹該劇創作初衷時談道:“‘團聚’是中國人血液裏最溫暖的部分,‘和睦’是我們(men) 傳(chuan) 統倫(lun) 理中最美好的組成。這次我們(men) 切開了曆史的一個(ge) 縱麵,時間跨度七十年、四代人。我自己的小爺爺20世紀80年代末才從(cong) 台灣回來探親(qin) ,妻子兄嫂都沒等到見他最後一麵,這是我們(men) 家裏的痛點。兩(liang) 岸已開啟交流35周年,但我們(men) 都不該忘記之前那些撕心裂肺的日子。牢記過去,是為(wei) 了不重蹈覆轍,我們(men) 展開一段新的歲月,是為(wei) 了以後的日子更好,家更像個(ge) 家,共同享受一個(ge) 大家庭裏和和美美的生活。尋味,尋的什麽(me) 味兒(er) 呢?一碗小小的麵條裏,尋的是親(qin) 情的味道,血濃於(yu) 水的味道,六合同春的味道。”
李宗熹則表示:“這個(ge) 故事從(cong) 一九四九年講到二〇一九年,透過七十年時間裏兩(liang) 岸之間的親(qin) 情、友情、愛情,來呈現不同的情感變化。舞美上,我們(men) 采用雙旋轉舞台來勾勒出不同場景,通過場景變換來去表現人與(yu) 人之間的悲歡離合,所有演員都要從(cong) 年輕演到老,對演員們(men) 來講也是一個(ge) 非常大的挑戰。同時,用彼此書(shu) 信的互通串聯這個(ge) 故事,也是這部戲特別有意思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該劇還開創了兩(liang) 岸演員合作的範例。《尋味》匯集了兩(liang) 岸優(you) 秀演員,中國台灣影視男演員李誌希、知名演員曾黎、中國話劇金獅獎獲得者王毅、全國總工會(hui) 文工團話劇團副團長唐麗(li) 華等。李誌希是京劇世家,父親(qin) 李環春在北京出生。他稱自己根在北京,“這部劇我扮演的角色很有挑戰性,大部分都是內(nei) 心戲,必須用‘心’去演繹。劇中角色吐露遊子之心、思母之情的故事情節深深打動了我。我認為(wei) 一個(ge) 好劇本必須先感動演員自己,才能說服觀眾(zhong) ,才是好劇作。《尋味》就是這樣的作品。”
因流離、永別、鄉(xiang) 愁、思念而沉澱在心中的刻骨記憶,尤其是那念念不忘老家中的一段回憶、一口味道,就是兒(er) 時三餐生活中與(yu) 父母的一杯粗茶、一鍋淡飯、一碗熱湯。這,或許就是“尋味”。(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