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創業 成為致富“領頭羊”
【一線講述】
返鄉(xiang) 創業(ye) 成為(wei) 致富“領頭羊”
講述人:四川遂寧市船山區龍鳳鎮棕樹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 陳建
“穩定糧食生產(chan) 和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重點之一。這些年,多虧(kui) 了黨(dang) 和政府的好政策,家鄉(xiang) 一天一個(ge) 樣,鄉(xiang) 親(qin) 們(men) 都說,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er) 。
2014年,父親(qin) 病逝,我回鄉(xiang) 料理後事。看到大片田地撂了荒,深感可惜。經過深思熟慮,我決(jue) 定返鄉(xiang) 創業(ye) 。
在親(qin) 戚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幫助下,我成立了“棕陳種植家庭農(nong) 場”,流轉了20畝(mu) 土地種西瓜。一開始,由於(yu) 沒有經驗、缺少技術,地裏顆粒無收。家底兒(er) 賠光了,還被定為(wei) 建檔立卡貧困戶。這讓我心裏很不是滋味。我下決(jue) 心,一定要靠自己的雙手脫貧致富。
2015年,我動員在外務工的弟弟回鄉(xiang) 和我一起幹。在鎮政府幫助下,我們(men) 將種植規模擴大到80畝(mu) ,夏種西瓜,冬種蔬菜。為(wei) 學習(xi) 種植技術,我們(men) 幾乎每天都會(hui) 騎上電瓶車,到7公裏外的鄰村學習(xi) 施肥、除草、疏花疏果,鎮政府也把農(nong) 技員請到田間,對我們(men) 進行技術指導。
很快,我學會(hui) 了科學種植、科學施肥,還給大棚安裝了電子滅蟲燈等設備。當年,瓜蔬產(chan) 量遠遠超出預期。豐(feng) 收後,我還清債(zhai) 務,主動申請退出了貧困戶名單。
2017年,我又流轉土地種植醜(chou) 柑、沃柑等水果,種植麵積達到124.6畝(mu) 。這一年,我被大家選舉(ju) 為(wei) 村主任,成為(wei) 全村的致富帶頭人。我帶著全村加大土地流轉力度,發展特色種養(yang) 產(chan) 業(ye) ,先後引進了兩(liang) 家農(nong) 業(ye) 合作社。如今,村裏已有3家農(nong) 業(ye) 企業(ye) ,共流轉土地870畝(mu) ,帶動100多名村民就近就業(ye) ,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
村裏發展越來越好,一些在外漂泊多年的老鄉(xiang) 也動了回鄉(xiang) 的心思,有的多次給我打電話,表達回鄉(xiang) 發展農(nong) 業(ye) 的急切心情。有了大家的踴躍投身,村裏的發展就有了後勁。
都說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是咱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牛鼻子,接下來,我們(men) 會(hui) 大力發展“土特產(chan) ”,延伸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增收致富渠道越來越多。今年,我們(men) 還準備推行鄉(xiang) 風文明積分,培植新風美德。我們(men) 相信,隻要肯奮鬥,棕樹村這片土地上一定會(hui) 結出更豐(feng) 碩的果實。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王建宏、張文攀、張士英、蘇雁、李曉東(dong) 、周洪雙、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孔婷婷、王錫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