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29位代表委員在兩會期間呼籲根治網暴 精準“狙擊”網絡暴力

發布時間:2023-03-20 15:09: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作為(wei) 全國人大代表,李君也曾受到網絡暴力的困擾。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這位四川省蒼溪縣岫雲(yun) 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說,他在前幾年兩(liang) 會(hui) 期間提出建立遊戲分級製度等建議後,“一些網友對我進行語言攻擊,我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網絡暴力。”李君認為(wei) ,若繼續放任,或許更多人可能被傷(shang) 害。

  據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不完全統計,在前不久閉幕的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共有29位代表、委員就整治網絡暴力、營造良好網絡生態提出建議、提案或通過媒體(ti) 報道發聲。

  在談到網絡暴力治理和青少年遭遇網絡暴力維權現狀時,多名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用到的字眼是“刻不容緩”。

  2022年7月,華東(dong) 師範大學研究生鄭靈華因兩(liang) 張染粉紅色頭發的照片突遭網暴。大量謾罵、侮辱的言語出現在評論和私信裏。今年1月23日,她不堪網絡壓力抑鬱而終,在遺書(shu) 裏把網暴列為(wei) 走上絕路的原因之一。

  “她被網暴後,並非沒有向平台投訴,但投訴後沒有得到平台的重視。”全國政協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檢察院第七檢察部主任韋震玲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這種情況下,當事人也不知道去找哪個(ge) 部門,也沒有一個(ge) 專(zhuan) 門的熱線、監督的電話給她幫助,在多次投訴未得到重視的情況下,“她就崩潰了”。

  多位人大代表認為(wei) ,網絡暴力對當事人的傷(shang) 害已超過現實中的直接傷(shang) 害。

  “社交平台上帶有暴力或不實的文字、視頻,其危害性比現實中更大。”全國人大代表、寧波市鎮海中學黨(dang) 委書(shu) 記張詠梅認為(wei) ,在平台和營銷類賬號的助推下,這些有害內(nei) 容能在短時間內(nei) 以較低的成本對個(ge) 人、單位和集體(ti) 產(chan) 生極負麵的影響,輿情暴發後進行補救往往已經來不及。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邢台市律師行業(ye) 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河北齊心律師事務所主任齊秀敏說,網絡平台要不斷完善對被網暴者的實時保護機製,加強對重點群體(ti) 的救助保護。

  “各大平台應設置一鍵防護功能,同時,建立快速舉(ju) 報通道,向用戶提供針對網暴信息的一鍵取證等功能。”全國人大代表、台盟浙江省委會(hui) 專(zhuan) 職副主任陶駿建議,相關(guan) 平台應真正實現針對網絡暴力的“一鍵防護”。

  他介紹,當事人為(wei) 討回合法權益,需要收集、固定證據,但這個(ge) 過程,會(hui) 對當事人造成二次傷(shang) 害,並且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建議法律界專(zhuan) 業(ye) 人士介入,對其提供免費援助。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水上運動管理中心運動員徐詩曉關(guan) 注到“取快遞女子被造謠出軌案”自訴轉公訴,她認為(wei) 這是打擊網絡暴力的標誌性案件,建議特別是在涉及公共利益的自訴案件中,檢察機關(guan) 可以主動作為(wei) ,依法行使公訴權。

  多位代表、委員呼籲針對網絡暴力立法。全國人大代表,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dong) 生連續3年關(guan) 注網絡暴力,他認為(wei) 需要逐步從(cong) 運動式整治轉向常態化治理,建議盡快出台反網絡暴力法。

  他認為(wei) ,當前法律層麵對於(yu) 網絡暴力缺乏精確定義(yi) ,以及明確的可操作性司法解釋,尤其缺乏反網絡暴力的專(zhuan) 項法律條款作為(wei) 指引,這導致在實際訴訟過程中,法官裁判規則無法統一,自由裁量權較大,應盡快出台反網絡暴力法,從(cong) 法律層麵明確界定網絡暴力的定義(yi) 和範疇,以具體(ti) 化的法律條文指導司法實踐。

  全國政協委員、匯業(ye) (南京)律師事務所主任魏青鬆表示,法院要依法妥善審理涉網絡暴力案件,向社會(hui) 傳(chuan) 達對網絡暴力零容忍的態度,增加造謠、施暴成本。

  “這些建議都很有意義(yi) 。”3月16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絡法治局局長李長喜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hui) 上就多位代表委員強烈呼籲加快出台網絡暴力針對性立法表示。

  “現有的法律法規仍存在針對性不強、銜接不暢、效力不高等問題,製度實施效果與(yu) 人民群眾(zhong) 的期待還有一定的差距。”李長喜說,下一步將從(cong) 網絡暴力信息治理角度,進一步加大建章立製的力度,及時出台相關(guan) 部門規章,並積極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開展研究,推動製定更加完善的法律製度,強化對當事人的保護救濟,及時回應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的意見呼聲。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耿學清 實習(xi) 生 顧靚楠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