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重慶鄉村裏的美術館:藝術助振興

發布時間:2023-03-22 14:2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春分時節,在重慶市沙坪壩區豐(feng) 文街道三河村,一棟白牆灰瓦的建築掩映在群山環繞中,這是利用村民閑置空房建起的三合美術館,院落周邊種滿了大片油菜花,遠山有窯古色古香,處處洋溢著藝術的氣息。

  作為(wei) 2022年第四批全國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的三河村,村民已經習(xi) 慣了那些慕名而來的到訪者,除了集中感受藝術的濃鬱氛圍外,大多希望此行能夠取到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真經”。

  三河村地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坐落在縉雲(yun) 山脈半山,此前和大多數農(nong) 村一樣,村裏年輕人外出打工,兒(er) 童、老人孤獨留守,很多老房子閑置,一度淪為(wei) “空心村”。

  近年來,在推進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中,沙坪壩區堅持將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成為(wei) 人們(men) 向往的“詩意田園”,用藝術賦予三河村獨特魅力,用文化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力量,利用閑置民房改造,引入書(shu) 畫、陶瓷等藝術家和非遺文化傳(chuan) 承人,打造“三河村藝術家村落”,豐(feng) 富三河村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文化內(nei) 涵。

  80後三合美術館執行館長榮占國,一直想找一處遠離城市喧囂的地方,搭建藝術平台,讓藝術真正融入生活、融入大自然。

  “通過不斷的走訪、調查,和老鄉(xiang) 們(men) 深入交流,我發現建一座美術館,用高雅藝術反哺農(nong) 村建設,既能給年輕人提供展覽平台,又能幫助老藝術家傳(chuan) 承,是一件既利當下、又計長遠的事。”

  榮占國說,一邊是文化供給的匱乏,一邊是對藝術的渴望。在考察之後,他堅定了辦美術館的願望,高高在上的藝術如果“俯下身來”,接上地氣,可以釋放出巨大的創造力,激活農(nong) 村的經濟與(yu) 文化,為(wei) 鄉(xiang) 村賦能。

  2022年6月,三合美術館正式開館,三層樓的建築設有可舉(ju) 辦畫展和學術交流的展廳,開設了藝術課程和美學生活體(ti) 驗,可以說集藝術展覽、藝術創作、學術研究、社會(hui) 公教、藝術研學於(yu) 一體(ti) 。當天,陳樹中、康寧、何力平等藝術界名家都來到了這個(ge) 山村裏的美術館。

  “傳(chuan) 播當代藝術,傳(chuan) 承大師經典、用藝術賦能鄉(xiang) 村,能夠為(wei) 鄉(xiang) 村美育注入活力。”榮占國稱,借助美術館,培養(yang) 了一批熱愛鄉(xiang) 村藝術愛好者,閑暇周末舉(ju) 辦研學活動,讓農(nong) 村孩子與(yu) 城市孩子同台感受藝術熏陶,不僅(jin) 開闊了眼界、激發了學習(xi) 熱情,也促進了鄉(xiang) 村美育和城市文明的碰撞融合。

  “開村”近一年,美術館觀者如雲(yun) ,除了當地老鄉(xiang) 作為(wei) “常客”外,還聚集不少美術愛好者和高校學生,一度被視為(wei) 陽春白雪的藝術,正慢慢浸潤三河村。

  空閑時來美術館轉轉,已成為(wei) 當地村民的習(xi) 慣。日常在路上遇到略顯陌生的麵孔,村民都會(hui) 熱情地打個(ge) 招呼;看到上新展覽,村民會(hui) 好奇看一眼。“我們(men) 專(zhuan) 門邀請周邊村民到美術館裏做客,為(wei) 村民們(men) 導覽介紹如何看懂一幅畫、給他們(men) 講解觀展知識和禮儀(yi) 。”榮占國記得清楚,美術館剛開館時,村民們(men) 會(hui) 扛著鋤頭一身泥進館。如今村民進館時都會(hui) 收拾幹淨、穿戴整齊。

  文化的注入讓三河村更美了。來自四川美術學院、重慶大學、西南大學入駐的藝術家們(men) 時常深入三河村采風、創作,不僅(jin) 創作一批帶著鄉(xiang) 村印記的作品,有的還為(wei) 當地的村民和美術愛好者上公開課,提供研學平台,帶來新的藝術思潮,既為(wei) 鄉(xiang) 村注入新元素,更讓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具文化底蘊。

  “我時常在三河村周邊的山裏遊走,拍了不少鄉(xiang) 村素材,我的心靈容易也向往回歸大自然。”青年畫家陳正乾的作品被展出在美術館裏,從(cong) 四川美術學院畢業(ye) 以後,他一直堅持藝術創作活動。他說:“藝術來源於(yu) 生活,我滋養(yang) 根係的方式就是用筆墨記錄鄉(xiang) 村人文風物更加美好。”

  據了解,三合美術館也是重慶沙坪壩區推動校地合作的成果之一。沙坪壩區持續深化校地合作,與(yu) 四川美術學院攜手,在地方和學校的共同努力下,三河村將越來越有“文藝”味兒(er) 。“單純的藝術是不盈利的。”談到未來,榮占國希望通過舉(ju) 辦各種展覽、開展研學活動、推出文創產(chan) 品,讓三河村產(chan) 生更多經濟價(jia) 值,助力藝術家村落的經濟發展。

  變化的不僅(jin) 僅(jin) 是村民的想法,三河村的鄉(xiang) 村之美也正被藝術一點點激活。

  三河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李強稱,三河村通過“三變”改革,積極引入產(chan) 業(ye) ,形成文創產(chan) 業(ye) 與(yu) 農(nong) 旅產(chan) 業(ye) 聯動融合發展的精致鄉(xiang) 旅產(chan) 業(ye) 格局,目前已成功簽約“縉泉燒”“鏡藍染”等20餘(yu) 家藝術家及配套產(chan) 業(ye) ,藝術愛好者紛紛聚匯三河村,形成了藝術家村落。

  李強說,在藝術家村落的影響下,三河村人流量增多,當地許多外出打工村民回到村裏開起了小賣部和農(nong) 家樂(le) ,甚至利用自家破舊房屋改建後成了品茗賞景的休閑地。通過引導農(nong) 民群眾(zhong) 參與(yu) 鄉(xiang) 村治理、投身發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讓農(nong) 民群眾(zhong) 成為(wei) 參與(yu) 者、受益者,進一步激發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的內(nei) 生動力。

  如今在三河村,一樹一花、麥田泥土、傳(chuan) 統習(xi) 俗皆為(wei) 藝術,蘊含著發展致富的資源。村民們(men) 紛紛感慨:“村子變美,打心裏高興(xing) ,大家積極性和參與(yu) 意識不斷提高,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培育了新時代的文化土壤。”據了解,該村2022年集體(ti) 總收入204萬(wan) 元,穩步實現集體(ti) 經濟收入由“輸血式”增長向“造血式”增長轉變。(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