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寧 古城起新潮(城市味道·行走縣城看中國)
遊走普寧,是一場舊與(yu) 新、傳(chuan) 統與(yu) 潮流的相遇——
跟著張聲金來到他的家鄉(xiang) 燎原鎮泥溝村,離普寧高鐵站不過20分鍾,這位當地“民俗達人”、青年攝影家便一頭紮進了大片的窄巷、灰瓦、厝角頭中。
其中,一座普通的小院落裏,住著張樹濤一家人。平房的式樣、格局看起來已經沿襲了幾百年,張樹濤卻在裏麵開了互聯網時代才有的淘寶店。房裏電腦上談生意,屋外天井裏拍照片,每天把商品賣到全國各地。
告別張聲金、張樹濤,再驅車來到老縣城洪陽鎮,氣勢恢宏的府第式巨型建築群德安裏撲麵而來。據說,德安裏始建於(yu) 清同治十年(1871年),屋裏屋外,幾名手持自拍杆的年輕人興(xing) 高采烈。過去一聊,他們(men) 介紹自己是來自北京的旅遊博主,將見聞拍成小視頻發布在社交平台上。“這片古民居太壯觀、太美了,可惜藏在深閨少人知。我們(men) 要好好拍,讓150多歲的德安裏在潮流的平台上閃耀。”90後女生張沁然興(xing) 奮又俏皮。
這裏,就是普寧。
地處廣東(dong) 潮汕平原西緣,練江流域西北側(ce) ,普寧是傳(chuan) 統“潮汕揭”中揭陽市下轄的縣級市,語言、民俗、文化上大同於(yu) 潮俗而又自成一體(ti) 、獨具特色。其中最具視覺衝(chong) 擊力的,就是遍布村鎮各處,連片保存完好又透著歲月滄桑的傳(chuan) 統民居建築群。其規劃之齊整,規模之龐大,格局之講究,裝飾之精美,以及為(wei) 數不少仍住在裏麵的居民,既吸引著一批批像張沁然這樣的外地遊客,也令土生土長的張聲金魂牽夢縈。
聚居時互助
“住在老屋裏,周圍都是家族宗親(qin) ,有人氣,彼此也有幫襯”
一碗粿條,開啟普寧人的一天。這種用米製成卻形似麵條的美食,似乎在提示潮汕先民由中原遷移而來的曆史根脈。
有張聲金做向導,在燎原鎮泥溝路口,記者找到一家據說非常正宗的粿汁鋪,不時有講方言的居民三三兩(liang) 兩(liang) 來吃早餐。一碗粿條湯、三兩(liang) 根小油條下肚,忙活一早上的店主李樹鈿恰好也閑了下來。
他40歲出頭,開這個(ge) 小店已經18年了,靠勤快養(yang) 大了一雙兒(er) 女,也買(mai) 了房子。“每天忙完店裏的事情後,我還是喜歡多走幾步回村裏,住在老屋裏,周圍都是家族宗親(qin) ,有人氣,彼此也有幫襯。”李樹鈿夫妻倆(lia) 每天天將亮就起來忙,孩子從(cong) 小到大沒少讓親(qin) 族出力照看,平時也有很多同族宗親(qin) 來光顧生意。
如他所說,潮汕鄉(xiang) 村至今大多仍保留著唐宋以降世家聚族而居的傳(chuan) 統。村寨規模巨大,大多以宗祠為(wei) 中心,居住建築圍繞宗祠展開,相連形成外部封閉而內(nei) 部敞開的建築群體(ti) ,兼具居住和防禦功能,在族中素有威望的老人的主持和村規約束下,采用廣東(dong) 民居常見梳式布局來整體(ti) 規劃。每戶大小和屋數或有所不同,但均以“下山虎”“四點金”等單元組成,基本結構一致,類似於(yu) 北方的四合院,整齊劃一,像梳子一樣排列成行。
普寧市文聯副主席黃聯鵬介紹,梳式布局的村落,突出優(you) 勢是適應華南地區炎熱潮濕的氣候條件。同一行家家門窗大小、高度對應一致,便於(yu) 巷道和天井內(nei) 空氣對流,利於(yu) 散熱和排濕。各民居單元雖然密度高、間距小,但每家又有圍牆,獨立成戶。
“最大的好處還是群聚而居,生活上可以互相照顧,是古代世家大族居住的‘府第式’民居體(ti) 係在潮汕地區的遷延,培養(yang) 著崇尚集體(ti) 、向心力強的性格。”普寧市民間文藝家協會(hui) 主席巫楚濤解釋。
作為(wei) 潮汕地區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曆史時期較長的巨型建築群,德安裏更是將“聚族而居”的理念實踐到了極致。“它是清朝廣東(dong) 水師提督方耀的家族集居寨,由方耀兄弟、親(qin) 族和後人曆時20年建成,分老、中、新三大寨,共有大小房屋67座773間。”講解員方敏珊如數家珍,帶著大家邊走邊看,逛了一個(ge) 多小時,也隻粗粗看完了老寨最重要的祠堂、官廳等部分。
方敏珊是方耀的後人,從(cong) 小在德安裏新寨長大。帶記者品嚐當地除夕的傳(chuan) 統小吃粿湯時,她又打開了話匣子,“故事得追溯到方耀的祖母鄭太君。”據說方耀一族兄弟6人,家裏常常窮得揭不開鍋。除夕夜,有好心的鄰居送來幾個(ge) 粿,但家裏人多,吃不飽,怎麽(me) 辦?鄭太君削了半鍋蘿卜絲(si) ,再將幾個(ge) 粿打碎,熬成一鍋熱氣騰騰的粿湯,成了全家的年夜飯。後來方家家境逐步殷實,斥資營建德安裏,百十年來一直保持抱團聚居,每年除夕夜,全族人團年飯之前仍先吃一碗粿湯,憶苦思甜。
變遷中堅守
“跟得上外麵的變化,同時也把傳(chuan) 統保留下來”
說起來,住在老屋的張樹濤和扛著相機到處拍的張聲金,也是一個(ge) 宗族的。“像我們(men) 泥溝張氏一樣,各族基本都有一個(ge) 共同的祖先認同,以及為(wei) 此所固守的家訓、族規和一直傳(chuan) 承下來的民俗活動禮儀(yi) 。”如張聲金所說,潮汕群居村寨建設起來很講究,生產(chan) 生活、防禦功能,甚至美學觀念都在考慮之列。但無論建在哪裏、規模大小,處於(yu) 最中心也最精美的,都是宗祠。
“傳(chuan) 統民居實際上承載了本村本族人共同的精神依托,守護著潮汕人的文化傳(chuan) 統、社會(hui) 結構和生活方式,更一代代傳(chuan) 遞著孝慈友愛、勤勞進取、誠信善良等觀念。無論到哪裏,都是強有力的情感紐帶。”張聲金說。
時光長河裏,變化不斷上演。但在普寧人這裏,變遷卻是在堅守傳(chuan) 統中發生的。
得益於(yu) 地處粵、閩、贛陸路交通樞紐,水、陸、空運四通八達的區位優(you) 勢,普寧商業(ye) 繁榮發展,成了粵東(dong) 最大的服裝、煙草、茶葉、水果、紡織品等集散地和全國首批8個(ge) 定點中藥材專(zhuan) 業(ye) 市場之一;互聯網時代到來後,普寧又一躍成為(wei) “電商之都”,電商從(cong) 業(ye) 人員超50萬(wan) 人,像張樹濤這樣住在老屋做淘寶,參加起興(xing) 燈等傳(chuan) 統民俗活動同樣樂(le) 此不疲的年輕人,一抓一大把。
還有很多普寧人走得更遠。泥溝村北,富麗(li) 壯觀的長安裏呈現眼前,各種傳(chuan) 統工藝美術裝飾精美、規整考究。潮汕民居的主要特色,是將傳(chuan) 統的建築文化與(yu) 潮汕特有的傳(chuan) 統工藝美術如金漆木雕、工藝石雕、嵌瓷藝術、金屬工藝以及書(shu) 法、繪畫藝術等融合,具有濃鬱的文化底蘊。這是由近年旅居海外的當地人在父母祖屋基礎上改擴建而成,整體(ti) 仍遵照潮汕練江水係建築特征。
正對長安裏的方向,行不過一二十分鍾,便是潮汕三大母親(qin) 河之一練江的源頭白坑湖。一代代普寧人在此告別故土,登船下江出海,到港澳、下南洋。曆年來,在海外的普寧籍華人華僑(qiao) 有190多萬(wan) 人。
“跟得上外麵的變化,同時也把傳(chuan) 統保留下來。”普寧市民間文藝家協會(hui) 秘書(shu) 長張仲長拿泥溝村舉(ju) 例,曆史上的張氏族人,擇定每年冬至日祭祖,海內(nei) 外裔孫都在這天回鄉(xiang) 祭拜。為(wei) 了海外遊子歸省方便,特意改在了重陽節。無論走得多遠、多久,古村舊居都是他們(men) 飲水思源的地方。
“不知道你感覺到沒有,傳(chuan) 統民居這種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張力,很有意思。就像普寧人的性格,既堅守傳(chuan) 統,又緊跟潮流;既注重閑適,又進取肯幹;既勇闖天涯,又留戀故土。”張聲金說。
潮流裏活化
“這樣還遠遠不夠,需要吸引更多年輕人來做潮流推介”
“來,喝茶,喝茶!”德安裏中間大祠堂邊,一家不小的古玩店裏,60多歲的店主方壯明熟練地泡著工夫茶。
茶就是潮汕人的“慢生活”,跟他們(men) 交朋友,喝茶比喝酒好使。老方早年在深圳闖蕩,後來喜歡上古玩。幫兒(er) 女在城裏落下腳後,他就回到普寧,住回洪陽的老屋裏,“平方接地氣”。聽說德安裏搞旅遊開發,老方過來盤下鋪麵賣古玩,常常一喝茶就是一天,時光也在茶氣的氤氳中悠閑地散去。
為(wei) 了讓德安裏更生動地走進人們(men) 的生活,普寧為(wei) 其申請了中國傳(chuan) 統村落、廣東(dong) 省首批古村落、第五批廣東(dong) 省文物保護單位、廣東(dong) 省人文社科普及示範基地等;為(wei) 了以文養(yang) 文,開設了德安裏博物館、德安裏美術館、德安裏古玩城等文化產(chan) 業(ye) 單位,還開辟了“古玩墟”,多元化吸引遊客。
“這樣還遠遠不夠,需要吸引更多年輕人來做潮流推介。”德安裏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楊如波邊說邊掏出手機,翻出關(guan) 於(yu) 德安裏的熱門圖文和視頻,其中就有張沁然和朋友們(men) 拍的視頻。
普寧市住建局副局長黃銳芝說,普寧設500多個(ge) 行政村,自然村有四五千個(ge) ,幾乎一個(ge) 自然村就是一個(ge) 大寨圍,“不一定都像方家那麽(me) 顯赫壯觀、保存完好,但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味道,無論是建築的外觀,還是承載的文化內(nei) 核,都代表著一方水土。”從(cong) 普查、造表到申報文保、活化開發,保護利用有條不紊地推進。下轄各鎮、各村也因地製宜,優(you) 化和活化特色民居,帶動當地文旅產(chan) 業(ye) 發展。“說實話難度比較大,需要更多社會(hui) 力量,更有影響力的群體(ti) 共同參與(yu) 。”黃銳芝坦言。
10多年來,張聲金拍攝了幾百個(ge) 普寧古村落,也因此圈了不少粉,“看到家鄉(xiang) 在不斷變化,想要留住一些記憶。”一開始拍老村、老圩埠,但一段時間後,感覺有些想表達的東(dong) 西沒有拍出來,琢磨良久,若有所悟,“可能是少了人的元素吧。至今仍樂(le) 於(yu) 住在裏麵的老人、孩子、年輕人,還有人和屋融為(wei) 一體(ti) 的文化習(xi) 俗、生活方式,都值得好好記錄,傳(chuan) 播出去。”於(yu) 是,他開始將更多目光投向那些仍然鮮活保留著的傳(chuan) 統民俗。鹽灶拖老爺、大長隴賀燈、典詹跳火馬……民俗現場規模或大或小,但儀(yi) 式莊嚴(yan) ,參與(yu) 度極高,在網絡上得到很多年輕人的追捧。
如今,像張聲金這樣的人在普寧越來越多,還日益年輕化,一些曾經“式微”的民俗也重新蓬勃發展。張聲金曾去大坪鎮看遊神的活動,“原本神轎僅(jin) 是抬高一下表示高升,後來演變成把神轎往天上拋,高度很高,大家都樂(le) 嗬嗬,在保留儀(yi) 式感的基礎上,娛樂(le) 性也提高不少。”他覺得,這是受到近年各邑各鄉(xiang) 寨民俗文化在網絡上廣泛傳(chuan) 播的影響。
同村的張樹濤告訴他,閑時會(hui) 帶著孩子一起去遊神、興(xing) 燈。今年春節,流行於(yu) 普寧等潮汕地區的非遺英歌舞火出圈,既“古”又“潮”,讓越來越多年輕人樂(le) 此不疲。如今,張樹濤四五歲的兒(er) 子已經能有模有樣地一邊敲鼓,一邊手舞足蹈。
《 人民日報 》( 2023年03月21日 11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