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考古中激揚文化自信力量(人民時評)
來自約100萬(wan) 年前,歐亞(ya) 內(nei) 陸迄今發現的同時代保存最完好的古人類頭骨化石;國內(nei) 首次發現的骨質冰鞋與(yu) 年代最早、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木質車輪;國內(nei) 唯一保留了城市、港口、航道這一完整體(ti) 係的古港遺址……入圍和入選“2022年中國考古新發現”的項目,學術目標清晰、學術價(jia) 值重大、考古理念先進、考古過程精準,為(wei) 我國百萬(wan) 年的人類史、一萬(wan) 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又增添了更多有力實證。
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曆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浩如煙海的文獻典籍記錄了中國3000多年的曆史,同時在甲骨文發明以前,在中華大地還有1000多年的文明發展史、超過百萬(wan) 年的人類發展史並沒有文字記載。由於(yu) 缺乏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時期的文獻記載,回答這些問題隻能依靠考古學特別是田野考古獲取的第一手資料。將埋藏於(yu) 地下的古代遺存發掘出土,將塵封的曆史景象展示出來,有助於(yu) 延伸曆史軸線、增強曆史信度、豐(feng) 富曆史內(nei) 涵、活化曆史場景,有助於(yu) 更好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讓文化自信牢牢植根在每個(ge) 人內(nei) 心深處。
目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已實施20餘(yu) 年,對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發展的曆史脈絡,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格局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形成了較為(wei) 清晰的認識,並提出文明定義(yi) 和認定進入文明社會(hui) 的中國方案,為(wei) 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創性貢獻。如今,每一項考古新發現,都在不斷填補曆史鏈條上的缺環,拓展形成新的曆史知識。比如,甘肅慶陽市南佐新石器時代遺址,刷新了人們(men) 對黃土高原文明化進程的認知;在雲(yun) 南昆明市河泊所遺址,大量公文簡牘和官印封泥被發現,成為(wei) 該地區融入統一多民族國家進程的實證;寧夏蘇峪口西夏瓷窯址,反映出兩(liang) 宋時期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史實。
近幾年,科技考古已經成為(wei) 遺址發掘的“標配”。在新技術的助力下,殷墟、淩家灘、二裏頭、仰韶村、三星堆等許多著名遺址紛紛重啟發掘。湖北十堰“鄖縣人”遺址在30多年前就曾出土2具古人類頭骨化石,最近考古隊做了極為(wei) 精細的發掘——以2厘米厚度為(wei) 操作層進行高清晰度的三維建模,采集1400多份用於(yu) 年代、環境、分子生物學等研究的樣品,為(wei) 後續研究提供了極為(wei) 紮實的材料。在南佐遺址,植物考古發現了數百萬(wan) 粒炭化稻米,這在黃土高原地區前所未見;陶瓷分析顯示,陶器燒造溫度竟然高達1116攝氏度,部分原料可能來自海岱及長江中下遊地區。“不可思議”的考古發現,催生新的學術課題,激勵考古工作者繼續做好出土文物和遺址的研究闡釋工作,為(wei) 完整準確講述我國古代曆史付出更多努力。
漫漫曆史長河,積澱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激蕩著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而不懈奮鬥的精神力量。對中華文明之源的探尋,注定是複雜而漫長的,需要考古學和曆史學、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聯合攻關(guan) ,進一步回答好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基本圖景、內(nei) 在機製以及各區域文明演進路徑等重大問題。激揚中華文明穿越時空、直擊人心的文化力量,必能更好為(wei) 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凝魂聚力。
《 人民日報 》( 2023年03月21日 09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