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一曲個人命運與時代洪流的澎湃交響
嘉賓:李京盛 著名文藝評論家,中國廣播電視社會(hui) 組織聯合會(hui) 副會(hui) 長,電視劇《人生之路》藝術顧問
竹 子 著名編劇,國家一級作家,陝西省電影家協會(hui) 副主席,電視劇《人生之路》文學顧問
采訪:邵 嶺 本報記者
經過近六年的籌備、打磨與(yu) 拍攝,上海出品的電視劇《人生之路》於(yu) 本周一正式與(yu) 全國觀眾(zhong) 見麵。該劇部分取材於(yu) 路遙小說《人生》,又在《人生》結尾處續寫(xie) 了高加林後來的人生之路。
1982年,《人生》首發於(yu) 《收獲》。當年的10月7日,《文匯報》以三篇評論首先發起了關(guan) 於(yu) 《人生》的大討論(見“延伸閱讀”),在全國引發強烈反響。如今,當屏幕上的高加林在新世紀後的上海開啟他新的人生旅程時,又將在觀眾(zhong) 中激蕩起怎樣的漣漪?
電視劇開播之時,本報獨家對話兩(liang) 位深度參與(yu) 劇本創作全過程的專(zhuan) 家。
高加林的故事四十多年後依然不過時,這是今天續寫(xie) 《人生》的重要基礎
文匯報:1982年,中篇小說《人生》在《收獲》雜誌首發。小說的最後一章,在“第二十三章”旁邊特意做了標注:並非結局。時隔41年,電視劇《人生之路》開播,對於(yu) 高加林、巧珍等諸多人物的命運進行了續寫(xie) ,從(cong) 某種程度上似乎正是對“並非結局”的一種呼應。怎麽(me) 理解寫(xie) 在書(shu) 頁邊上的“並非結局”?今天我們(men) 又為(wei) 什麽(me) 需要續寫(xie) 《人生》?
竹子:路遙筆下的“並非結局”應該有這樣的涵義(yi) ,即人生是不可預料的,是未知的。《人生》講述的隻是高加林人生的一個(ge) 階段,並非全部。從(cong) 客觀上說,這的確給續寫(xie) 留下了空間,因為(wei) 小說不是大團圓結尾,許多讀者就會(hui) 想象人物最後的歸宿。
《人生》甫一問世,就在全國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可以說是每一個(ge) 看《人生》的人,其實看到的都是自己的人生。路遙寫(xie) 高加林經曆的人生道路上的坎坷挫折,但他不是為(wei) 了寫(xie) 苦難,而是要展現如何將苦難化作動力,雖然隻是一個(ge) 中篇,但是蘊藏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時至今日,高加林的故事仍然能夠給很多處在迷茫中的年輕人以安慰和力量,所以四十多年來依然不過時。這是我們(men) 今天續寫(xie) 《人生》的一個(ge) 非常重要的基礎。
李京盛:說到《人生》的影視改編,我們(men) 會(hui) 首先想到由吳天明導演、周裏京主演的同名電影,已經成為(wei) 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影片上映的時候,大家仍然沉浸在小說帶來的興(xing) 奮和感動裏,可以說電影提供了一個(ge) 在大銀幕上再次感受故事魅力的機會(hui) 。而今天,高加林的故事將麵對兩(liang) 代受眾(zhong) ,即故事所發生那個(ge) 時代的親(qin) 曆者和他們(men) 的下一代,我相信這將會(hui) 是另一種奇妙的感受。
從(cong) 續寫(xie) 的必要性與(yu) 合理性來說,一方麵,對於(yu) 電視劇而言,原著十多萬(wan) 字的體(ti) 量是不夠的,需要增加很多內(nei) 容。編劇采取的策略除了豐(feng) 滿原著的故事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從(cong) 《人生》結尾處展開後續的故事,即在時代的浪潮中,高加林和巧珍會(hui) 如何續寫(xie) 自己的人生?另一方麵,這樣一種依托於(yu) 原著提供的人物和故事線而展開續寫(xie) 的策略本身是具有創新性的,符合大家期待的。這不僅(jin) 因為(wei) 原著當年所引發的轟動在今天仍有曆史的餘(yu) 緒,也不僅(jin) 因為(wei) 原著本身的結尾給讀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更因為(wei) 改革開放的實踐,讓我們(men) 可以把人物的性格發展規律、情節發展規律和社會(hui) 發展規律結合起來,給故事的主人公們(men) 續寫(xie) 後十幾年他們(men) 的人生經曆及其結局。
與(yu) 原著一脈相承的精神氣質,與(yu) 時代同頻共振的人物命運
文匯報: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對於(yu) 《人生》這樣一部經典作品進行續寫(xie) ,無論是故事的走向還是人物的結局,都存在著很大的風險,比如是否和原著貼合,是否滿足觀眾(zhong) 的心理預期等。在兩(liang) 位看來,續寫(xie) 麵臨(lin) 的最大的難點是什麽(me) ?或者說,續寫(xie) 想要取得成功,最關(guan) 鍵的因素是什麽(me) ?
竹子:劇本對於(yu) 《人生》的續寫(xie) 需要遵循一個(ge) 原則,就是必須依照原著構建的人物關(guan) 係,同時後半部分的情節線和高加林的人物走向、人生態度,與(yu) 原著為(wei) 其賦予的精神底色必須一脈相承。這個(ge) 精神底色就是對困難絕不屈服,對改變命運懷著強烈的渴望。
事實上,高加林的身上是有路遙本人的影子的。路遙出身於(yu) 陝北一個(ge) 非常貧窮的山溝裏,後來被過繼到伯父家,就是一個(ge) 家徒四壁的空窯洞。他曾經在《在困難的日子裏》《驚心動魄的一幕》等小說裏把人的饑餓感書(shu) 寫(xie) 到了極致,那是有他的親(qin) 身感受在裏麵的。到了《人生》所書(shu) 寫(xie) 的階段,麵對的則是精神上的饑餓、苦悶和掙紮,“走出去”是他心底的強烈渴望。所以我們(men) 看到高加林雖然渴望愛情,但是對他來說,理想是比愛情更重要的東(dong) 西。這也是導致他愛情悲劇的一個(ge) 重要原因。而他回到高家村之後內(nei) 心所遭受的煎熬,更多的不是因為(wei) 失去了愛情,而是因為(wei) 理想受挫。
這也是為(wei) 什麽(me) 在劇本階段,一開始有人提出要讓高加林和巧珍再續前緣,我表示反對。因為(wei) 這不符合路遙寫(xie) 《人生》的初衷。人生不可預測,同時人生也無法回頭。路遙在這部小說裏很好地詮釋了柳青的那句名言:“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隻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對於(yu) 高加林來說,那些緊要處就是每一次麵臨(lin) 理想和現實——包括愛情——之間的矛盾時他所做出的選擇。一旦讓他在後半部分繼續和巧珍發生情感關(guan) 係上的糾葛,也就失去了選擇的況味。
當然這樣也給續寫(xie) 帶來了一個(ge) 問題,就是原著中的情感故事是集中在高加林和巧珍身上的,到上海之後,高加林的生活焦點發生變化了,如何處理?另外,高加林沒有讀過大學,他是怎樣通過層層考核進入編輯部的?他又將如何適應城市生活?這些都需要在續寫(xie) 中對情節進行充分合理地設計和編織。從(cong) 結果來看,可以說經過編劇和導演的不斷修改和完善,是令人滿意的。
李京盛:續寫(xie) 《人生》麵臨(lin) 的一大難題來自於(yu) ,每一個(ge) 讀者對於(yu) 高加林都有自己的理解。應該說,高加林是一個(ge) 有局限的人,《人生》所寫(xie) 的,正是在特定年代下那些試圖改變自己命運的年輕人,寫(xie) 他們(men) 麵對時代機遇時所表現出來的各自的局限。該如何看待這種局限?有些人認為(wei) 他忘恩負義(yi) 自私自利,不配擁有美好人生和遠大前程;也有人能夠看到這種局限背後的時代因素,會(hui) 對書(shu) 中的人物報以同情,希望隨著時代的發展,他們(men) 都能夠走出各自的局限,擁有更廣闊的人生之路。
站在今天的角度,可能會(hui) 更多地傾(qing) 向於(yu) 後一種認知。今天的我們(men) ,應該更能夠認識到高加林身上的複雜性。身處於(yu) 當時那樣一種環境,他有他的抱負,也有他的掙紮,他有因為(wei) 理想和現實的差異產(chan) 生的落差感,也有不斷尋求出路的勇氣。當愛情和前途產(chan) 生衝(chong) 突時,如何選擇,本身就是人生一個(ge) 巨大的難題。簡單地把他看作是一個(ge) 一心向上爬的負心漢,有違原著小說的主旨。
從(cong) 結果來看,續寫(xie) 內(nei) 容可以說符合原著的精神氣質,符合人物本身所具備的那些性格命運的發展走向,也符合我們(men) 這十幾年來社會(hui) 發展的一個(ge) 目標,就是讓更多的人能夠實現人生理想、人生價(jia) 值,過上美好生活。
文匯報:也許可以這麽(me) 理解,就是續寫(xie) 給了人們(men) 一個(ge) 重新理解高加林的機會(hui) 。而高加林後麵的人生,可能是路遙本人在當時也想象不到的。
正如前麵李京盛老師所講到的,從(cong) 十幾萬(wan) 字的中篇小說到將近40集的電視劇,除了續寫(xie) 之外,主創還對原著所提供的故事進行了豐(feng) 滿,不僅(jin) 加入了一些原著中沒有的內(nei) 容,還為(wei) 後來的故事發展設定了一些伏筆。其中有一處設計非常耐人尋味,就是把原著中高加林被村支書(shu) 的兒(er) 子頂了小學教師名額的情節,改成了高雙星冒名頂替高加林去上大學。
對於(yu) 這樣的改動,兩(liang) 位怎麽(me) 看?
李京盛:這樣一個(ge) 改動,可以說既有藝術考量,也有現實基礎。
藝術考量是指,原著中的情節置放在中篇小說裏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對於(yu) 電視連續劇來說,它不具備繼續發展的延展性。所以必須設計一個(ge) 具有較為(wei) 廣闊的發展時空的情節,為(wei) 故事的後續發展埋一個(ge) 伏筆。冒名頂替事件會(hui) 不會(hui) 真相大白?如果真相大白,高加林和高雙星會(hui) 如何麵對?這將成為(wei) 《人生之路》在前半部分留給觀眾(zhong) 的一個(ge) 巨大的觀賞懸念。
同時,這樣一個(ge) 情節設計,也更加突出了在當時的時代條件下,人們(men) 對於(yu) 通過高考改變命運追求新生的渴望之強烈,甚至可以不擇手段。這也讓矛盾衝(chong) 突的激烈程度從(cong) 一開始就顯現出來。
現實基礎是指,冒名頂替上大學的事件確實真實發生過,我們(men) 都在新聞裏看到過。這樣就使得續寫(xie) 有了更加真實的現實維度,也讓作品有了往下續寫(xie) 的更複雜的人物關(guan) 係和更具有衝(chong) 擊力的矛盾結構。
我們(men) 可以看到——為(wei) 了減少劇透,我在這裏僅(jin) 僅(jin) 引用劇情簡介中的話,就是高加林在靠著一支筆走進大上海之後,得知了冒名頂替事件。麵對被偷走的人生,他仍然努力奮鬥,重新開啟了自己的人生之路。這樣的處理不僅(jin) 使得人物的精神底色與(yu) 原著一脈相承,而且也是《人生之路》教給我們(men) 的一種人生態度,是我們(men) 理解生活、認識生活的一種文學表達,讓作品擁有了正向的價(jia) 值力量。
教人學會(hui) 如何麵對人生中的遺憾與(yu) 挫折,這本身就是文藝作品應該具備的功能。《人生之路》亦嚐試給出自己的解答,對於(yu) 高加林和高雙星,處理得都很高級。我們(men) 常常說,重要的是向前看,向前走。如何做到向前看、向前走?首先要認識自己的局限和不足,然後重新拾起生活的勇氣,用自己的誠實和努力在未來的人生中彌補遺憾。
可以說,冒名頂替情節的設計,不僅(jin) 僅(jin) 是為(wei) 了讓劇集好看,也是為(wei) 了更好、更充分地表現人物、塑造人物。同時它也映射了社會(hui) 發展曆程和時代景觀成像,讓我們(men) 看到每一個(ge) 人的人生之路都不能夠脫離時代進步,而是匯入時代洪流,與(yu) 時代同頻共振的。我相信,今天的年輕人,比起他們(men) 的上一代,會(hui) 有更寬闊的胸懷和更開放的理念來認知這一點,會(hui) 站在今天這個(ge) 時代的高度去化解曆史帶來的遺憾。
竹子:關(guan) 於(yu) 冒名頂替這個(ge) 情節,最開始有過讓高加林在得知真相後決(jue) 心狠狠報複對方的設想。但是我提出來,這樣一定會(hui) 對人物塑造造成傷(shang) 害。他可以憤怒,也應該憤怒,但是按照路遙在《人生》中對高加林的刻畫,他不會(hui) 報複。因為(wei) 這是一個(ge) 正直倔強又驕傲清高的人,這樣的人會(hui) 反抗命運的不公,但不會(hui) 選擇報複。事實上,報複也不能補償(chang) 他被偷走的人生。
最終的改定樣貌,大家可以在相關(guan) 劇集播出的時候看到。在我看來,高加林在第一時間的反應,和他最終選擇處理這件事情的方式,充分體(ti) 現了一個(ge) 圓形人物的複雜性,非常具有說服力和藝術感染力。
相信《人生之路》帶給觀眾(zhong) 的,更有對走好今後每一步的引領和啟迪
文匯報:的確,一個(ge) 人的品質到底怎麽(me) 樣,必須放在一定的人生長度裏麵才能看得出來;而時代的進步,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說,就是讓所有人都在這個(ge) 過程中提升自我。這大概也體(ti) 現了今天我們(men) 續寫(xie) 《人生》的必要性。
說到時間維度,我們(men) 注意到,最近一段時間集中湧現出了一批年代劇,從(cong) 《人世間》《風吹半夏》到《我們(men) 的日子》《情滿九道彎》,不斷豐(feng) 富著年代劇的類型內(nei) 部,也不斷撐開年代劇的表意空間,其中既有樸素真摯的懷念,也有時代浪潮的回響。而《人生之路》正是在這個(ge) 脈絡上最新結出的一顆果實,也為(wei) 我們(men) 重新認識年代劇提供了最新的樣本。
李京盛:年代劇為(wei) 什麽(me) 在近期成為(wei) 一個(ge) 創作熱點,可以從(cong) 藝術和社會(hui) 兩(liang) 個(ge) 層麵來分析。
藝術層麵,我們(men) 可以看一下,這些年代劇都力圖回歸國產(chan) 電視劇曾經的敘事傳(chuan) 統和題材傳(chuan) 統,即娓娓動聽地講述故事,引導觀眾(zhong) 去發現生活中感動人心的點滴細節,去捕捉人們(men) 在日常所醞釀出來的情感瞬間,去感受平凡歲月沉澱下來的人生況味。這曾經是國產(chan) 電視劇非常突出的藝術特征,但是這些年我們(men) 的一些創作過於(yu) 追求感官刺激,過於(yu) 追求快節奏、強情節,無論是創作者還是觀眾(zhong) ,似乎都越來越不善於(yu) 在細水長流的平凡普通中去發現那些值得珍惜的閃光點。但是,不善於(yu) 不代表不需要,甚至恰恰相反,不善於(yu) 才更需要。最近這一批年代劇,正是滿足了觀眾(zhong) 想要慢下來、靜下來的需求,並且在藝術質量、故事角度、思想深度和情感深度上都有極大的提升。
社會(hui) 層麵,年代劇展現了過去那個(ge) 時代的社會(hui) 景觀和精神風貌,在不同年代的對比中,首先會(hui) 看到社會(hui) 的進步,並且體(ti) 悟到進步背後整整一代人的奮鬥過程,一方麵會(hui) 讓親(qin) 曆者對自己曾經的奮鬥感到欣慰,另一方麵也會(hui) 讓年輕一代受到激勵和鼓舞。由此我們(men) 發現,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帶來的不僅(jin) 是經濟的大發展,更累積了豐(feng) 厚的精神財富,仍然可以滋養(yang) 今天的我們(men) 。
回到《人生之路》,它所依托的《人生》雖然隻是中篇,卻是一部叩問人生意義(yi) 的大作,其探討的力度和深度,在今天許多流行作品中是缺失的,但又是今天這個(ge) 時代的人們(men) 所渴望和呼喚的。我相信它帶給觀眾(zhong) 的不僅(jin) 是對過往歲月的致敬和緬懷,更有對走好今後每一步的引領和啟迪。
延伸閱讀
41年前,關(guan) 於(yu) 《人生》的大討論由《文匯報》首先發起
◆路遙同誌的中篇小說《人生》,描寫(xie) 了一個(ge) 農(nong) 村知識青年為(wei) 追求個(ge) 人願望的實現而不懈奮鬥和最後失敗的故事。小說所反映的個(ge) 人願望與(yu) 現實的衝(chong) 突,個(ge) 人願望與(yu) 愛情的矛盾,都是青年生活中經常麵臨(lin) 的問題。因此,分析《人生》中的主人公在處理這些矛盾時所作的選擇及其失敗的原因,對我們(men) 青年頗有教益。
——摘自曹錦清《一個(ge) 孤獨的奮鬥者形象》
◆一個(ge) 嶄新的青年農(nong) 民形象,從(cong) 黃土高原崎嶇不平的小道上向我們(men) 走來。他,就是中篇小說《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這個(ge) 藝術形象的出現,使我們(men) 為(wei) 之耳目一新。
◆令人激動的是,高加林不僅(jin) 對於(yu) 新生活有美好的願望,更透發出為(wei) 實現新生活而奮鬥的進取精神。
◆小說描繪了主人公麵前的重重阻力。這使我們(men) 從(cong) 偏僻鄉(xiang) 村的一角,看到了現代化的車輪在鄉(xiang) 間小道上啟動的艱難性,看到了落後的農(nong) 村錯綜複雜的生活矛盾,更激發出我們(men) 變革的強烈願望。這正是《人生》的現實主義(yi) 力量所在。
——摘自梁永安《可喜的農(nong) 村新人形象》
◆她(劉巧珍)是美的,不光外貌美,心靈、行為(wei) 更美。作者在全篇雖然隻花了不到四分之一的筆墨直接描繪她,可是卻寫(xie) 得入情入理,細膩、逼真、感人。……作者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一幕小小的悲劇,這是一曲破滅了的愛情的悲歌,然而又是一曲美的讚歌,純正愛情的頌歌。劉巧珍的愛情失敗了,但她那高尚的情操,正確的人生觀、幸福觀、戀愛觀卻勝利了。
——摘自邱明正《讚巧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