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中國高效踐行“智慧治水”

發布時間:2023-03-24 15:55:00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23日電 題:中國高效踐行“智慧治水”

  新華社記者李琳海、張玉潔、宋瑞

  黑頸鶴在濕地中戲水、棲息,在碧水映襯下化作一道道美麗(li) 的弧線;在通天河北岸,200餘(yu) 隻岩羊正在峭壁和山坡上奔跑、漫步……打開玉樹“江源之窗”,一幅幅畫麵讓人仿佛身臨(lin) 其境,能夠遠距離、動態、直觀觀測水資源及野生動植物。

  “江源之窗”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建設的網絡視頻觀測係統,由多個(ge) 觀測點位高空瞭望視頻攝像機、實時傳(chuan) 輸專(zhuan) 網和統一管控平台組成,是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

  玉樹州生態環境局局長多加說:“該平台的建成投用,為(wei) 水源地保護、物種調查提供了現場觀測分析手段。”

  “江源之窗”的開發應用是中國借助科技手段高效治水的縮影。近年來,中國各地借助先進科技手段保護水資源,環境治理效能大幅提升。

  天津市地處海河流域下遊,海河幹流穿城而過,被稱為(wei) 天津的母親(qin) 河。2017年,天津市包括海河幹流在內(nei) 的12條入渤海河流全部為(wei) 劣V類水體(ti) 。

  近年來,天津把打好碧水保衛戰、實現入渤海河流消劣作為(wei) 重要任務。一批先進的科技設備被派上海河流域治理的第一線,多種設備協同作戰成為(wei) 常態。

  “海河下遊地區,有的河流數百米寬,河道兩(liang) 邊多沼澤、水草,情況很複雜,工作人員難以進入。”天津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水環境監測研究室高級工程師高鍇說,為(wei) 了巡河,他們(men) 動用了無人機、聲呐無人船,還使用了衛星遙感和人工實地勘察等手段。

  高鍇介紹,無人船通過聲呐探測,可以獲取水下暗管或疑似暗管的位置及分布情況。一旦發現可疑情況,再結合衛星遙感獲取河道周圍各類涉水企業(ye) 、居住區及商業(ye) 區等的規模及分布情況,並通過人工實地核查,追蹤汙染源,有針對性地開展陸源汙染治理。

  天津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水環境監測研究室主任梅鵬蔚說,借助科技手段,涉水汙染源排查、水環境質量監測、水生生物監測等工作比以往更加精準、快捷。

  截至目前,天津市包括海河幹流在內(nei) 的12條入渤海河流水質已全部消劣,並總體(ti) 達到Ⅳ類水體(ti) 標準。

  治水,節水優(you) 先。從(cong) 河北建設高效節水灌溉農(nong) 田,到寧夏創新研發“節水貸”等金融產(chan) 品,近年來,中國各地不斷探索高效節水用水新路徑。數據顯示,從(cong) 2000年到2020年,中國城市節水量累計達到972億(yi) 立方米。

  在位於(yu)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悅康藥業(ye) 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正在水針製劑生產(chan) 車間內(nei) ,監測玻璃安瓿瓶的超聲波清洗情況。

  “我們(men) 罐裝藥品前,要對藥瓶內(nei) 外壁進行3次清洗及滅菌消毒,若不使用循環水,將造成水資源和成本的大量浪費。”悅康藥業(ye) 能源水資源管理人員劉紀廣說。

  近年來,悅康藥業(ye) 加強企業(ye) 各車間的用水監督力度,杜絕“跑冒滴漏”現象。同時,企業(ye) 於(yu) 2021年投資建立了濃水回收係統,今年還將上線中水處理係統。兩(liang) 個(ge) 係統投入運行後,企業(ye) 可實現日均回收利用水量450噸,將為(wei) 企業(ye) 每年節約水費108萬(wan) 元。

  中國水資源短缺、時空分布不均、水旱災害多發,是世界上江河治理難度最大、治水任務最為(wei) 繁重的國家之一。治水,更需“智水”。近年來,智慧水利成為(wei) 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

  湖光瀲灩,青草蔥蘢,水鳥欲去還留,春天的洞庭湖旖旎多姿。不久前,湘江長沙望城段長江江豚水中嬉戲的視頻走紅網絡。

  湖南97%以上的區域屬於(yu) 長江流域,湘、資、沅、澧四水通過洞庭湖匯入長江。洞庭湖是長江流域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

  “洞庭湖區水網密布、江湖關(guan) 係複雜。洞庭湖的治理,離不開‘智慧’二字。”湖南省洞庭湖水利事務中心副主任向朝暉說。

  “我們(men) 利用現代信息采集手段及監測基礎設施,將地理空間及水文氣象數據、水利工程信息進行采集、分析與(yu) 研判,形成洞庭湖智慧水利綜合展示平台。”湖南省洞庭湖水利事務中心二級巡視員陳文平說。

  據介紹,湖南省水利廳今後將逐步建設水文、水動力學、水環境、水生態、水工程的專(zhuan) 業(ye) 模型平台,對典型洪水、行洪蓄洪進行模擬推演,助推洞庭湖保護與(yu) 治理智能化、現代化發展。(參與(yu) 采寫(xie) :黃江林、劉佑民、張晨光、邰思聰、田晨旭、李春宇)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