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弘揚傳統美德 創建美好生活

發布時間:2023-03-24 15:5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張紅霞(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中華傳(chuan) 統美德”。中華傳(chuan) 統美德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核心內(nei) 容,蘊含豐(feng) 富的道德哲思與(yu) 實踐智慧,它既關(guan) 注道德理念形塑,教導人們(men) 崇德向善;又注重道德行為(wei) 踐履,要求人們(men) 進行道德實踐。弘揚中華傳(chuan) 統美德,提高人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yang) ,有助於(yu) 在大眾(zhong) 心裏播下崇尚真善美的思想火種,指引、規約和激勵人們(men) 積極創建美好生活,為(wei) 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貢獻智慧。

  凝聚創建美好生活的價(jia) 值共識

  美好生活是道德主體(ti) 在深入洞悉、深刻感受社會(hui) 生活後進行的道德選擇,這背後離不開係統化的道德理論支撐。人不僅(jin) 要生活,而且要追求好生活,這種“好”也體(ti) 現在道德意義(yi) 上的“好”。道德是人們(men) 完善社會(hui) 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是評判社會(hui) 生活是否美好的價(jia) 值尺度和重要標準。可見,美好生活也是人類生活的倫(lun) 理性追求,是經過充分理性反思、合乎道德要求的理想生活範式,是與(yu) 人的倫(lun) 理追求和價(jia) 值實現息息相關(guan) 的生活選擇。因此,道德成為(wei) 人們(men) 創建美好生活的核心確證要素,美好生活建設需要道德的支撐。

  中華傳(chuan) 統美德中蘊含豐(feng) 富的“德性”思想,其崇德理念貫穿個(ge) 人、社會(hui) 、國家等層麵,成為(wei) 中華民族重要的共同價(jia) 值信仰,不斷助益人們(men) 凝聚創建美好生活的價(jia) 值共識。在個(ge) 人層麵,中華傳(chuan) 統美德講究由“內(nei) 聖”而“外王”,把完善內(nei) 在人格看作成就事功的先決(jue) 條件,有助於(yu) 提升建設美好生活的“內(nei) 功”。如《左傳(chuan) 》在論證何謂“不朽”時,將“立德”置於(yu) 首位,謂“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在社會(hui) 層麵,傳(chuan) 統美德推崇“樂(le) 群”“貴和”等公德,這有助於(yu) 把個(ge) 體(ti) 凝聚成“好”的社會(hui) 共同體(ti) ,在“好”的社會(hui) 共同體(ti) 下培養(yang) 出更具德性的公民,從(cong) 而在相互促進中實現更好的道德治理局麵。個(ge) 體(ti) 自由而全麵的發展,實現德福一致,既是美德倫(lun) 理的初衷,也是美好生活建設的終極目標。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倡導德主刑輔的治國理念,這有助於(yu) 凝聚共識、增強民族向心力。孔子有言,“為(wei) 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zhong) 星共之”“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創建美好生活需要一個(ge) 共性的價(jia) 值理念作為(wei) 精神引領,才能構築出“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共同體(ti) 意識。我國是一個(ge) 多民族國家,傳(chuan) 統美德的“德性”價(jia) 值理念如一條無形的紐帶將個(ge) 人、社會(hui) 、國家和民族串聯起來,並成為(wei) 中華民族鮮明的價(jia) 值標識。這種美德價(jia) 值的共識與(yu) 共享不僅(jin) 是對社會(hui) 規範倫(lun) 理和良好政治理念的訴求,還是對幾千年中華文化與(yu) 文明的回響,更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增強創建美好生活的內(nei) 生動力

  美好生活建設並非“紙上談兵”,而是要在人們(men) 的現實生活中謀劃、建設。中華傳(chuan) 統美德具有強烈的現實觀照意識,能夠更好滿足美好生活建設的實踐指導需要。中華傳(chuan) 統美德生發於(yu) 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中,它是針對一時一事何者當為(wei) 、慣為(wei) 的具體(ti) 性和日常性規範。這種規範能指導人們(men) 的具體(ti) 實踐、在主體(ti) 間產(chan) 生“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共感與(yu) 共識,從(cong) 而得到人們(men) 廣泛而深刻的認同。同時,中華傳(chuan) 統美德強調“知行合一”,認為(wei) 人並非生而成人,而是經過實際生活中的倫(lun) 理日用而生成的,即人的成長和完善主要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實現。因此,中華傳(chuan) 統美德在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生活美德”。無論是形而上的美德哲學思考,還是形而下的美德行為(wei) 規範,都體(ti) 現出傳(chuan) 統美德鮮明的現實指向性,這讓傳(chuan) 統美德充滿著生活與(yu) 實踐氣息,能夠為(wei) 美好生活建設提供更多切實可行的實踐指導意見。

  創建美好生活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的實踐和奮鬥。中華傳(chuan) 統美德蘊含的進取精神,能夠激發人們(men) 創建美好生活的實踐鬥誌,“發憤忘食,樂(le) 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yun) 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體(ti) 現奮發圖強的意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內(nei) 蘊追求進步與(yu) 創新的思維,“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重視勤學善思的習(xi) 慣等,都強調人的主體(ti) 性,指明人能用自我意誌約束言行,並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逐夢和圓夢。“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中華民族曆來提倡通過“思考創造”的腦力和“耕稼紡織”的體(ti) 力來創造美好生活。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人世間的美好夢想,隻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發展中的各種難題,隻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破解;生命裏的一切輝煌,隻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鑄就”。弘揚中華傳(chuan) 統美德,要堅持把美好生活的創建與(yu) 人民群眾(zhong) 的勞動創造緊密相連,幫助人們(men) 樹立勞動最光榮、最崇高、最偉(wei) 大、最美麗(li) 的觀念,進一步激發人們(men) 的勞動熱情和創造潛能,激發全體(ti) 社會(hui) 成員的奮鬥精神,使每個(ge) 人都成為(wei) 推進共同富裕的建設者、奮鬥者和受益者,進而使人人勇於(yu) 開拓進取,向著共同富裕的目標更加積極主動作為(wei) ,用勤勞的雙手創造更豐(feng) 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共同創造美好生活和光明未來。

  培育創建美好生活的良好社會(hui) 心態

  美好生活的創建需要良好的社會(hui) 心理狀態作為(wei) 支撐。人民美好生活創建不僅(jin) 受地理環境、行業(ye) 特色、曆史條件等客觀因素的製約,而且受人們(men) 的價(jia) 值理念、道德水平、心理狀態等主觀因素的影響,一些負麵心理和情緒的蔓延會(hui) 嚴(yan) 重幹擾決(jue) 策推行、公共管理和人們(men) 的社會(hui) 交往與(yu) 日常生活,不利於(yu) 創建美好生活。中華傳(chuan) 統美德具有鮮明的向善底色,其中蘊含的深厚善念能夠啟發人們(men) 以善意的眼光和心態去對待他人和看待社會(hui) 。例如,在善念啟蒙方麵,傳(chuan) 統美德以“仁義(yi) 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的“性善論”為(wei) 起點,強調“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qin) 民,在止於(yu) 至善”,不斷喚醒人們(men) 內(nei) 心深處善的基因;在善念教導方麵,傳(chuan) 統美德提倡“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以德、禮從(cong) 心底感化人,不斷引導民眾(zhong) 成為(wei) 有道德的人,達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形成良好的社會(hui) 道德風尚,讓人們(men) 在善意的氛圍中以更加理性、積極的心態看待社會(hui) 中不美好的現象,對創建美好生活充滿信心。

  同時,中華傳(chuan) 統美德中“以和為(wei) 貴”的價(jia) 值旨歸有助於(yu) 形塑包容、開放、平和的社會(hui) 心態。“和”追求的是事物內(nei) 部諸要素之間的平衡與(yu) 協調,以及不同事物間和合共生,體(ti) 現了個(ge) 性與(yu) 共性相統一的原則,正如《中庸》所言,“萬(wan) 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可見,中華傳(chuan) 統美德提倡一種崇尚“和合”的生活狀態,追求人與(yu) 自然“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人與(yu) 人“和而不同”“愛人若愛己”的相處模式、人與(yu) 自身相互和解的良好心境、各民族“協和萬(wan) 邦”的美好願景。這種理念,有助於(yu) 塑造心胸寬廣、愛好和平、尚中貴和的意識,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心境,以包容和諧的精神積極化解個(ge) 人和社會(hui) 的消極心理和負麵情緒,促使人們(men) 和睦相處,為(wei) 創建美好生活培育良好心態。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