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玩閱讀遊戲,分享紙質書之趣
“書(shu) 架上有多少書(shu) ,買(mai) 來就再未翻開過?不如從(cong) 一次‘遊戲’開始:把書(shu) 翻到第111頁,讀完,並拍照和大家分享。”豆瓣上,#把書(shu) 翻到第111頁#話題,引來2800多位網友的參與(yu) ,有近400萬(wan) 次的瀏覽。很多網友拍下了某本書(shu) 的第111頁,同時上傳(chuan) 的還有自己對這本書(shu) 或者這一頁的讀後感。記者注意到,與(yu) 書(shu) 架相關(guan) 的話題還有不少,比如“用十本書(shu) 了解我”等,最終都或多或少地導向同一個(ge) 話題,那就是“你為(wei) 什麽(me) 還在堅持看紙質書(shu) ”。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孔小平
通過一頁去認識一本書(shu)
#把書(shu) 翻到第111頁#的話題發起人表示,“第111頁,既不是開頭,也不是結尾,也許剛好是作品令人倦怠或引人入勝的時刻”,其靈感來自法國的一個(ge) 文學獎:從(cong) 每年的文學作品中評選出最好的第111頁。這個(ge) “荒謬”的文學獎的評選依據是:可以通過一本書(shu) 中的一頁來判斷其整體(ti) 的質量。
不少網友表示,看到話題就衝(chong) 向書(shu) 房,找到了書(shu) 架上自己最愛的那本書(shu) ,嘩啦嘩啦地翻找第111頁,這個(ge) 過程有點像在做遊戲,也像在尋寶。每一本書(shu) 的第111頁都被賦予了別樣的意義(yi) 。有網友上傳(chuan) 的是餘(yu) 秀華的詩集《月光落在左手上》,第111頁隻有三行:“像一條蛇,等你打我的七寸;我不知道等待我的是一次粉身碎骨;還是一次脫胎換骨。”有網友留言說他也正在看這本書(shu) ,才到第97頁。還有網友說,這一頁看著很有感覺,想看一下詩的前半段。也有網友在情感上被擊中,留言說“絕了,這就是我麵對我喜歡的人的感覺”。
有趣的是,在這個(ge) 話題裏,多位網友分享的是同一本書(shu) 的第111頁,可謂緣分妙不可言。比如上文裏兩(liang) 位網友都提到了《月光落在左手上》,還有網友分享的是智利詩人巴勃羅·聶魯達的詩集《二十首情詩與(yu) 絕望的歌》,第111頁的篇名為(wei) 《遺忘》,他拎出了其中的一句,“我用我的吻將你釘住”。很多網友留言說,不用看內(nei) 容,隻看封底就認出是這本書(shu) 。更有網友表示,話題裏有位叫李斜陽的網友,分享的也是這一頁。
有位網友發文“在室內(nei) 想象開花的山坡”,他翻找之前拍下的詩,恰好就在第111頁,“你在想什麽(me) 就直說:花園不是真實世界”,這來自露易絲(si) ·格裏克詩集《野鳶尾》的第111頁。有網友剛好早上拿了快遞,收到的又是幾本書(shu) ,“書(shu) 實在太多了,拿到《潮汐圖》,立刻翻起來,第111頁正好是輯封,‘蠔鏡’,在這兩(liang) 個(ge) 字間打轉,很快陷了進去”。還有網友直接上傳(chuan) 某本書(shu) 的第111頁後,發文讓大家“猜猜是哪本書(shu) ”。留言中確有網友說出了正確的書(shu) 名,甚至又推薦了幾本風格相似的書(shu) 。
每十本書(shu) 的疊加可能是一段回憶或人生
不少網友在#把書(shu) 翻到第111頁#話題裏上傳(chuan) 了9本書(shu) ,如果仔細看,就會(hui) 發現,從(cong) 這些書(shu) 大體(ti) 就能了解到一個(ge) 人在閱讀上的偏好,而剛好有一個(ge) 話題就是#用十本書(shu) 了解我#。
有網友把這一話題當成了一次自己的閱讀盤點,該網友說,此前看到樊登講的讀書(shu) 法,“讀書(shu) 要建立的底層積累:經濟學知識,心理學知識,國學知識,管理學知識,邏輯學知識,哲學知識,人生經驗”,他深有感觸,於(yu) 是對自己讀過的書(shu) ,做了一次簡單盤點和分享,甚至還將未讀完和未讀懂的做了標注。
“在25歲之前,這是我的明信片。”有網友為(wei) 自己選出的十本書(shu) 做了這樣的概括。他分享的是,《海邊的卡夫卡》(村上春樹),“荷爾蒙的15歲,悲傷(shang) 的逃亡”;《我的天才女友》(埃萊娜),“我最好的朋友也是我最大的敵人,友誼不僅(jin) 關(guan) 於(yu) 愛,也關(guan) 於(yu) 恨”;《黃金時代》(王小波),“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yun) ”;《追風箏的人》(阿米爾),“我們(men) 有什麽(me) 權利指責別人的過去,來吧,這裏有重新成為(wei) 好人的路”;《傲慢與(yu) 偏見》(簡·奧斯汀),“傲慢讓別人無法來愛我,偏見讓我無法去愛別人”;《破碎故事之心》(塞林格),“愛是想觸碰又收回的手”;《房思琪的初戀樂(le) 園》(林奕含),“向死而生”;《一個(ge) 陌生女人的來信》(茨維格),“我親(qin) 愛的偏執狂”;《英國情人》(杜拉斯),“我們(men) 這一輩子都在懷疑,到底能不能永遠相愛”;《我認得人類的寂寞》(廢名),“我聽見細菌,在拆毀我的宇宙”;《百年孤獨》(馬爾克斯),“世間所有,唯有孤獨永恒”。該帖引來很多留言,不少網友表示,這10本書(shu) 與(yu) 自己的重疊率最高,基本上全都看過。
記者看到,這個(ge) 話題裏還有“知識盲區”集合帖,有網友曬出了摞起來的10本書(shu) 大合照,直接震驚網友,全是超級厚的英文書(shu) ,被調侃“樓主是學英語的嗎”,“這觸及到我的知識盲區了”,“我猜大家的內(nei) 心獨白八成是:我發現我也沒那麽(me) 想了解你”,“沒有一本是認識的,直接過來看評論區”,等等。
有網友上傳(chuan) 了《如何控製自己的情緒》《娛樂(le) 至死》《大學生職業(ye) 生涯發展與(yu) 規劃》《悲慘世界》《我的相親(qin) 路上滿是珍禽異獸(shou) 》《百年孤獨》《買(mai) 房可以很簡單》《掃地出門》《頸椎病康複指南》《活著》,這十本書(shu) ,簡稱“人這一輩子”。大部分網友在留言裏發的是“哈哈哈哈哈哈”,更有網友說,這十本已經看過五本,是不是意味著自己已經走過了半輩子。
“紙質書(shu) 情懷”令人癡迷
從(cong) 網友們(men) 在話題中的發布和互動可以看到,每一本書(shu) 的第111頁,或者每十本書(shu) 的疊加,都可以是一段歲月的陳述,於(yu) 文字和思考之中給予一些解釋。通過一頁紙去認識一本書(shu) ,或者通過十本書(shu) 去了解一個(ge) 人,以小見大,見微知著,讓閱讀之路不再彷徨。
記者還注意到,在電子書(shu) 風靡的當下,這兩(liang) 個(ge) 話題裏,網友們(men) 曬出的都是實實在在的紙質書(shu) 。因此也有一些網友說出了還在堅持看紙質書(shu) 的原因:除了有些書(shu) 還未出電子書(shu) 版本外,紙質書(shu) 在讀書(shu) 時帶來的那種氛圍感是大家很看重的,也是電子書(shu) 所無法給予的。
有了各種讀書(shu) APP後,似乎不叫“讀書(shu) ”,而叫“看書(shu) ”,可以隨時隨地“看”,在地鐵、高鐵裏,在公交車上,我們(men) 可以隨意拿出手機來看,很便捷。不過,也有觀點認為(wei) ,這種看書(shu) 方式,給大家提供的主要是一種“情緒”“感覺”的價(jia) 值。
而看紙質書(shu) 的感覺很不一樣,完美的書(shu) 籍形態有誘導讀者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和味覺的功能,看到書(shu) 的樣式,摸到紙張的質感,翻書(shu) 時書(shu) 頁或強烈或輕柔的響聲,聞到紙和墨的味道,用心品味書(shu) 的細節,這些都帶給閱讀者不同於(yu) 電子書(shu) 的感受,有一種厚實又踏實的情懷在其中。
每當站在自己的書(shu) 架前,翻翻上麵的書(shu) ,回憶起一樁樁一件件的買(mai) 書(shu) 經曆,記憶的畫麵一幕幕,就像與(yu) 老朋友見麵,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而再打開書(shu) ,那或磨破或折疊的書(shu) 角,那用鉛筆或水筆劃的杠杠,某一頁上自己寫(xie) 下的關(guan) 於(yu) 當時心境的一句筆記,甚至那時的字跡,都會(hui) 勾起很多美好的回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