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態”長城重現千年煙火氣
●未來,長城國家文化公園裏還將舉(ju) 辦一係列品牌活動,比如長城騎行、長城設計周,支持國際長城馬拉鬆等戶外活動,舉(ju) 辦國際長城徒步大賽等,將有更豐(feng) 富的長城遊覽形式供遊客選擇。
2023年1月1日,迎著新年的第一縷陽光,300名市民代表登上八達嶺長城,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順利。
“來長城登高不僅(jin) 可以鍛煉心肺功能,提高身體(ti) 素質,也寄托了我們(men) 對新一年美好的祈盼,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希望一年更比一年高,一年更比一年強。”市民於(yu) 女士表示。
在市民的歡聲笑語之中,古老的長城變得更有活力。在北京崇山峻嶺間綿延520.77公裏的長城,跨越千年時光蜿蜒而來,在徐徐漸進的保護中,重現磅礴滄桑之美。同時,它也在敞開懷抱,走近人們(men) 的生活。
長城文旅亮點紛呈
今年春節,隨著“京郊遊”的回暖,長城腳下迎來了大量遊客,熱鬧非凡。
“八達嶺以長城而聞名,如今也成為(wei) 雪圈的高頻詞。”一名滑雪愛好者說,過年滑雪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夜晚,八達嶺長城燈光亮起,“夜長城”與(yu) 冰場、雪場遙相呼應,點綴萬(wan) 家燈火。這也是八達嶺夜長城首次在春節開放。
現存北京長城主要包括北齊和明兩(liang) 個(ge) 曆史時期的遺存,是萬(wan) 裏長城的精華所在,不僅(jin) 擁有中外聞名的八達嶺長城,還有“天下第一雄關(guan) ”居庸關(guan) 、“萬(wan) 裏長城獨秀”慕田峪長城等。“北京的長城緊靠這樣一個(ge) 特大型城市,人們(men) 方便到達,生活在周邊的人也很多。”北京建築大學教授湯羽揚表示。
近年來,北京也在積極創造條件,讓長城離人們(men) 再近一些。去年11月,北京市發改委批複南山環線三期道路工程項目建議書(shu) (代可行性研究報告)。這條路不僅(jin) 將進一步完善區域公路網,還將串聯多個(ge) 景點,打造一條適合自駕、騎行的魅力公路。
兔年來臨(lin) 之際,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推出10條“京畿長城”國家風景道文化探訪線路,涉及門頭溝、昌平、延慶、懷柔、密雲(yun) 、平穀六區,探訪內(nei) 容涵蓋城牆敵樓、軍(jun) 堡軍(jun) 寨、抗戰遺址等豐(feng) 富多彩的長城文化資源,沿途更有鄉(xiang) 村民宿、登山步道、非遺體(ti) 驗、網紅打卡地等,展現了長城沿線豐(feng) 厚的文旅資源。
給長城“治病”
視線定格在懷柔區西北八道河鄉(xiang) 境內(nei) 的箭扣長城上,這裏有著名的“牛犄角邊”“鷹飛倒仰”“北京結”“天梯”。
“長城的空間非常狹小,防禦武器以短柄的武器和火器為(wei) 主,不太可能使用大刀、長矛等長柄武器。”2022年8月,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尚珩站在箭扣長城研究性修繕項目現場,指著桌子上擺放的出土文物,興(xing) 衝(chong) 衝(chong) 地說。
此次考古還首次在敵台頂部的鋪房內(nei) 發現明代火炕和灶台這類生活設施遺跡,不僅(jin) 與(yu) 傳(chuan) 世文獻記載相吻合,而且複原了明代戍邊將士的日常生活,還原了長城的“煙火氣”。
“施工前先考古”,成為(wei) 該項目不同於(yu) 以往的顯著亮點。“長城作為(wei) 古遺址而存在,很多部分都深埋在地下,很難製定針對性的保護方案。通過考古發掘,可以把長城整體(ti) 揭露出來,為(wei) 後期保護方案的製定提供理論支撐。”尚珩說,“就像我們(men) 去醫院看病,需要先進行體(ti) 檢,找到‘病根’,才能對症下藥。”
這段未向公眾(zhong) 開放的長城,因地勢險峻、風景優(you) 美,被很多長城愛好者奉為(wei) 心中最美長城。然而,長期的自然風化侵蝕,加上人為(wei) 破壞,使得箭扣長城健康狀況堪憂,很多點段牆體(ti) 、城磚鬆動,瀕臨(lin) 垮塌。
2016年以來,北京在箭扣長城連續開展了四期修繕項目。“選擇箭扣,是因為(wei) 這段長城病害種類比較集中,涉及點段、敵樓、磚石等多方麵,是最難修的地方,可以作為(wei) 磚石長城修繕的樣本。”北京市文物局遺產(chan) 處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
“原汁原味、保持長城的滄桑之美”是箭扣長城修繕遵循的理念。“以前是按照工程標準把每一段修好,現在要想著怎麽(me) 恢複風貌,得多琢磨琢磨。”箭扣長城修繕工程技術的總負責人程永茂說。
他介紹,修繕過程中,基本遵循“能使用老磚就不添新磚”的原則,有的牆體(ti) 倒塌,老料散落山間,工人們(men) 將石料搬上山,重新加以利用。“補的新磚,盡可能放在背麵,修完了看上去像沒修一樣。每一塊城磚堅持用手工修整,使用桐油摻和白灰勾縫。城牆修好後,還得用陰坡的老土摻上水,一遍遍塗抹,以此達到城牆殘敗破舊的樣子。”
“古建築和古遺址的保護理念完全不同,不能把一個(ge) 古遺址恢複成原來的建築形製。比如,圓明園是建築,但它屬於(yu) 古遺址,在保護的時候就要堅持‘最小幹預’,不能再把它修成之前最輝煌、最亮麗(li) 的樣子。”尚珩表示。
開展近百項長城保護工程
箭扣長城的修繕隻是近年來北京長城保護工作的一個(ge) 縮影。2000年以來,北京市平均每年投資近千萬(wan) 元,開展了近百項長城保護工程,如密雲(yun) 鹿皮關(guan) 、古北口、延慶岔道城、九眼樓、平穀將軍(jun) 關(guan) 、懷柔黃花城等。
為(wei) 進一步摸清長城家底和保存情況,2006年至2012年,國家文物局組織長城沿線各地開展了最為(wei) 全麵、係統的長城資源調查和認定工作。延慶區文物管理所副所長於(yu) 海寬介紹,“北京是全國最早開始長城調查的地方,而延慶則是北京最早進行長城調查工作的地區。”
2007年開始,於(yu) 海寬帶領延慶長城踏查小組的二組隊員開展了兩(liang) 年的長城野外調查。一行人跋山涉水,徒步走遍了延慶境內(nei) 長達179.2公裏的明長城,穿越境內(nei) 形製多樣、地形複雜的南山路邊垣、東(dong) 路邊垣、多處隘口和烽火台,拍攝長城視頻資料近20小時,為(wei) 延慶長城踏查工作的圓滿完成並取得“全國文物先進縣”稱號立下了汗馬功勞。
長城資源調查情況顯示,北京長城保存程度好、較好和一般的各類型遺存約占總量的33%,保存程度較差和差的各類型遺存約占總量的41%,已消失的遺存約占總量的25%,未經調查的遺存不足1%。“其中,北齊長城整體(ti) 以遺址狀態保存,明長城整體(ti) 保存相對較好,保存狀態仍不容樂(le) 觀。”北京市文物局遺產(chan) 管理處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
隨著《北京市城市總體(ti) 規劃(2016年-2035年)》的出台,長城文化帶成為(wei) 與(yu) 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大運河文化帶並稱的三條文化帶之一,成為(wei) 北京文化中心建設和曆史文化名城保護體(ti) 係構成的重要內(nei) 容。
2019年,《北京市長城文化帶保護發展規劃(2018年-2035年)》公布,針對北京長城的保護修繕力度進一步加大。該規劃提出,到2035年,通過搶險、日常維護等手段,北京市將實現長城本體(ti) 和載體(ti) 全線無險情。為(wei) 達到這一目標,北京市從(cong) 2019年開始,每年固定推進10個(ge) 長城搶險加固項目。
“不同於(yu) 以往實施的搶險修繕工程,搶險加固工程對北京市長城瀕危點(段)以搶險為(wei) 主,加強勘察,明確是否存在結構穩定性、凍融、排水等險情,有針對性地進行排險、搶險工作,是全麵推進長城保護工作的一大創舉(ju) 。”北京市文物局遺產(chan) 管理處相關(guan) 負責人說。
2020年,全國首個(ge) 長城保護修複實踐基地在懷柔區箭扣長城腳下掛牌成立,成為(wei) 全國磚石長城修繕示範點段。以長城保護修複實踐基地掛牌成立為(wei) 契機,北京把工作重心由長城一般性保護工程向研究性修繕項目轉變。“相較以往的修繕項目,研究性修繕將重點加強施工前的科學研究,通過科技手段、加入考古力量,收集更多科學數據,利用數字化推演病害。”懷柔區文管所所長張彤說。
在修繕現場,古建、材料、植物學等多領域專(zhuan) 家組成的團隊一同走入長城,從(cong) 各自的專(zhuan) 業(ye) 角度提出建議,尚珩感覺到,這也體(ti) 現出社會(hui) 對長城的保護越來越重視了。“這種工作模式、理念的確立非常重要,北京其他區縣可以借鑒,全國其他有長城的14個(ge) 省份也可以借鑒。”
全覆蓋、無盲區的長城保護網絡
如果說搶險修繕是保護長城的一道屏障,那麽(me) 長城保護員則是進一步將保護關(guan) 口前移。
北京長城呈線狀分布,空間廣闊,烽火台、城堡、窯址等遺存豐(feng) 富,很多城堡處在村民生產(chan) 生活地帶,甚至部分坍塌長城城牆就在村民的房屋邊。在長城預防性保護中,沿線村落及其村民是不可忽視的力量。
陳青春是昌平區流村鎮一名長城專(zhuan) 職保護員,每周5天,他都要帶著望遠鏡、食品和水,從(cong) 長峪城高樓出發巡查到一樓,一天要走六七個(ge) 小時,基本兩(liang) 個(ge) 月穿壞一雙鞋。
像陳青春這樣的保護員,截至2022年6月,北京有488人。張彤介紹,目前懷柔全區131名長城保護員均為(wei) 專(zhuan) 職保護員。“我們(men) 還給保護員配備了統一的編號、巡查服裝、執法記錄儀(yi) 等,定期進行長城保護、遊客勸阻等知識的培訓,逐步實現了長城保護員隊伍的‘職業(ye) 化’、‘專(zhuan) 業(ye) 化’和‘科技化’”。
“長城保護員在巡查過程中,發現坍塌險情,可以第一時間通過巡檢儀(yi) 拍照上報,我們(men) 會(hui) 派專(zhuan) 家去現場,製定搶險方案。發現文物,我們(men) 也會(hui) 第一時間派人去處理。”她說。
因為(wei) 擁有“最美野長城”,懷柔區成為(wei) 北京6個(ge) 長城區裏管護壓力最大的一個(ge) 區。“自2016年國家文物局發布《長城保護員管理辦法》後,區裏高度重視,2018年專(zhuan) 門下發了相關(guan) 文件,明確了屬地及相關(guan) 部門的五方責任,2019年下發了《懷柔區長城專(zhuan) 職保護員管理辦法》,率先在北京地區建立起專(zhuan) 職保護員隊伍。”張彤表示。
在3月10日召開的市政協情況通報會(hui) 上,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目前,北京市已建立三級長城遺產(chan) 保護管理體(ti) 係,逐步實現了長城重點點段全天巡查、一般點段定期巡查、出險點段快速處置、未開放長城科學管控的全覆蓋、無盲區的長城保護網絡”。
漫步長城史卷,文化、生態、生活共融發展
保護和利用是長城文化的主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視察嘉峪關(guan) 時強調,“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眾(zhong) 誌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已經成為(wei) 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長城文化價(jia) 值發掘和文物遺產(chan) 傳(chuan) 承保護工作,弘揚民族精神,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凝聚起磅礴力量。”
作為(wei) 北京的一項特色活動,長城文化節已經連續舉(ju) 辦了三年。“它不僅(jin) 僅(jin) 是一場舞台節目,也不是一次性的活動,而是在一個(ge) 時間段之內(nei) 多區共同參與(yu) 的活動集合,包括學術交流、舞台表演、服裝秀場、文創產(chan) 品設計大賽、最美長城守護人揭曉等內(nei) 容。”湯羽揚說。
2021年12月,《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建設保護規劃》公布,明確了北京長城文化係列節慶活動、中國長城博物館改造提升工程、箭扣長城修繕項目等3項國家級標誌性項目及“京畿長城”國家風景道等7項市級項目。
規劃公布一年來,頭號工程有序推進。“目前,中國長城博物館改造提升項目已完成國際招標。大致計劃是將既有的中國長城博物館以及周邊幾處建築,如已經閑置的金源隆酒店建築,進行整合利用,形成一處新的中國長城博物館。”
《規劃》明確了北京長城“一線、五區、多點”的總體(ti) 布局,提出北京長城國家文化公園以“中國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的先行區”和“服務首都及國家對外開放的文化金名片”為(wei) 形象定位,以“漫步長城史卷的曆史文化景觀示範區”和“文化、生態、生活共融發展的典範區”為(wei) 建設保護目標。按照《規劃》,到2035年,這座沒有圍牆的公園將全麵建成,屆時,長城管理開放的長度有望達到北京長城總長度的10%左右。
“未來,長城國家文化公園裏還將舉(ju) 辦一係列品牌活動,比如長城騎行、長城設計周等,將有更豐(feng) 富的長城遊覽形式供遊客選擇。”北京市文物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陳名傑表示。
新京報記者 展聖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