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非遺有新人|柳倩楠:洞庭妙手續寫千年茶香傳奇

發布時間:2023-04-03 15:54:00來源: 光明網

 

  【開欄語】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紮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係統性保護,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荔枝新聞推出雙語微紀錄片《非遺有新人》第二季,追尋千年文脈的足跡,講述薪火相傳(chuan) 的故事,感知國潮風起的澎湃,讓非遺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閃耀全世界。

  陽春三月,蘇州太湖東(dong) 畔傳(chuan) 來了江南最芬芳的春訊:

  東(dong) 、西洞庭山上,綠濤一般的碧螺春茶銜翠吐綠,奏響了春日裏一支動聽的樂(le) 曲。雲(yun) 蒸霞蔚,地泉天麗(li) ,生於(yu) 太湖之濱、長於(yu) 洞庭山巔的碧螺春曆經千年日月光華洗禮而茶香不息,引得昔往今來的文人墨客爭(zheng) 相吟詠品茗。

  唐朝“茶聖”陸羽將其以“洞庭山茶”之名寫(xie) 入《茶經》,清朝皇帝康熙則以其“色溪清碧,卷曲如螺、采於(yu) 早春”之特性用“碧螺春”為(wei) 其命名,清代詩人龔自珍更不吝筆墨,讚其為(wei) “茶中天下第一”。

  碧波隱翠 一盞清茶解鄉(xiang) 愁

  柳倩楠的童年就在“茶仙”林立的洞庭東(dong) 山下長大。

  三麵環湖,氣候濕潤,日照充足,洞庭東(dong) 山得天獨厚的太湖小氣候為(wei) 其童年夥(huo) 伴“碧螺春茶仙”提供了絕佳的生長福地。在她的印象裏,每逢“茶仙下凡”,故鄉(xiang) 總氤氳著一汪江南煙雨。

  “清明太早,立夏太遲,穀雨前後,其時適中。”清明後、穀雨前是故鄉(xiang) 采摘碧螺春茶的旺季。而這時,身為(wei) 中國製茶大師(綠茶類)的父親(qin) 柳榮偉(wei) 就會(hui) 拉上女兒(er) ,一同前往洞庭東(dong) 山邂逅“茶仙”。山間桃紅李白,遠處碧波萬(wan) 頃,父親(qin) 頭戴鬥笠,身披蓑衣,肩挎茶簍,攜黃狗走過茶園小徑。這幅稀鬆平常的江南春景,成為(wei) 其長大後抹不去的一縷鄉(xiang) 愁記憶。

  “明前極品,雨前上品。”為(wei) 追逐時令,父親(qin) 柳榮偉(wei) 往往一采起來就片刻不停:“采得早,采得嫩,揀得淨”——這一洞庭山碧螺春茶農(nong) 自古口耳相傳(chuan) 的采摘秘訣,柳倩楠打小就熟稔於(yu) 心。新吐的碧螺春芽采起來暗藏玄機:“既不能用指甲直接掐,也不能用刀具剪,而需用手輕輕撚起,借由脆勁促使芽杆分離。”唯有如此,才能確保其斷麵不易色,芽香不失遺。

  寐於(yu) 花間果葉,覺於(yu) 鳥鳴鶯啼。“花清其香,果增其味,泉孕其肉”。洞庭山獨有的“茶果複合種植係統”為(wei) 碧螺春茶注入獨一無二的花果香氣,上好的碧螺春幹茶“條索緊實,卷曲如螺,滿身披毫”,衝(chong) 泡開來後,更是花香、果味撲鼻,喝上一口鮮雅清醇,足以回甘一整天。

  多年後,記憶倒轉了上海外灘的時鍾,赴滬求學的柳倩楠夢回故鄉(xiang) 茶人茶事,鄉(xiang) 愁爬上心頭,飲下一盞故鄉(xiang) 碧螺春茶,2015年,大學畢業(ye) 的她下定了返鄉(xiang) 跟隨父輩製茶的決(jue) 心。

  “螺”印指尖 一抔茶心係古今

  得知女兒(er) 決(jue) 定返鄉(xiang) 跟隨自己學習(xi) 碧螺春茶製作技藝,時年52歲的柳榮偉(wei) 第一時間表示了反對。馳騁茶鍋近40載的他深知茶爐滾燙,茶藝艱深,擔心女兒(er) 堅持不下去。

  但柳倩楠非常堅持,拗不過的柳榮偉(wei) 隻得鬆口答應。

  從(cong) 鮮葉到幹茶,碧螺春茶製作技藝全靠一雙手控製,是至今中國茶中少有的、依舊保留傳(chuan) 統純手工製茶的技藝。先是於(yu) 2011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後又在2022年作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相關(guan) 習(xi) 俗”裏的重要一員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

  其製作大致分為(wei) 四步:高溫殺青、熱揉整形、搓團顯毫、文火幹燥。每個(ge) 步驟的火候、耗時各不相同。整個(ge) 炒製過程更要“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有揉,炒揉結合、連續炒製”,頗為(wei) 講究。

  柳榮偉(wei) 並未立刻帶女兒(er) 上手炒茶,而是依照師父從(cong) 前教自己的法子,命她先學習(xi) 燒火熱鍋。春去秋來,兩(liang) 載光景,柳倩楠終在第三年領會(hui) 了幾分碧螺春茶炒製環節的火候奧妙。但輪到上鍋實戰,她還是被製茶第一步“高溫殺青”殺了個(ge) 措手不及——高達250度的鍋溫,不出3分鍾她就被燙出了滿手水泡。即便如此,父親(qin) 柳榮偉(wei) 也沒讓女兒(er) 在學習(xi) 炒茶時戴過一次手套護體(ti) ,堅決(jue) 貫徹祖輩傳(chuan) 承下來的“純手工炒製”原則。

  七年彈指一瞬,柳倩楠手上的水泡掉了又起,生生磨掉了十指上的“螺”,炒製出了碧螺春的“螺”。身為(wei) 女孩的她為(wei) 了確保茶香純淨,還戒掉了諸多愛美習(xi) 性:一不染指甲,二不塗護手霜,一心精進炒茶技藝。

  2021年,剛生下兒(er) 子不久的柳倩楠,作為(wei) 參賽的唯一女選手亮相“吳中區炒茶青匠大賽”擂台,與(yu) 前輩們(men) 同台競技。茶葉翻滾間,這位新時代的“碧螺姑娘”接過祖輩手中世代相傳(chuan) 的茶技“接力棒”,漸漸成長為(wei) 業(ye) 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春意盎然 一縷茶香飄萬(wan) 裏

  自古以來,茶就是我國禮儀(yi) 之邦的“代言人”。“柴米油鹽醬醋茶”是為(wei) 生活茶,“琴棋書(shu) 畫詩酒茶”則是精神茶。一盞好茶不僅(jin) 滋潤著舌尖味蕾,更能映照出世間浮沉。

  作為(wei) 茶中春使,碧螺春集形美、色豔、味醇於(yu) 一體(ti) ,在吳語中有著“嚇煞人香”的諢名,如何使這一縷茶香重獲人們(men) 青睞,飄得更遠?柳倩楠結合大學期間四處訪學知名電商的經曆,運用“互聯網+”思維謀劃新路徑,這一念頭與(yu) 當地政府大力扶持茶業(ye) 的政策一拍即合,獲得了後者的大力支持。

  “左手組建團隊,拓寬碧螺春茶線上銷售渠道;右手研發新式茶飲,改進包裝和豐(feng) 富產(chan) 品。”一番努力之下,古老典雅的碧螺春茶走進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心。碧螺茉莉花茶、碧螺春桂花紅茶等20多個(ge) 新品令人眼前一亮;定量、小型、標準化包裝,廣受年輕人的讚譽。五湖四海的訂單紛至遝來,連故宮文創都伸出合作的橄欖枝,令柳倩楠受到了莫大鼓勵。

  嗅之滌蕩昏寐,飲之暫忘浮利。一片小小的茶葉之外,柳倩楠越來越體(ti) 會(hui) 到故鄉(xiang) 碧螺春承載的江南文化和記憶才是這縷茶香最動人心弦的名片。蘇州江南茶文化博物館因此建立起來——這座地處古鎮東(dong) 山碧螺景區的場館,青山疊翠,花果簇擁,集茶文化展示、非遺文化研學體(ti) 驗為(wei) 一體(ti) ,迄今已為(wei) 5.3萬(wan) 名來自世界各地的茶文化愛好者烙上了一枚洞庭山碧螺春專(zhuan) 屬的文化印記。

  走出茶室之外,柳倩楠發現,不隻是自己,越來越多的家鄉(xiang) 人依托太湖洞庭山的自然風光和碧螺春茶,找到了一條茶旅融合發展的致富路。近年來,家鄉(xiang) 大力引進先進科技及返鄉(xiang) 人才,振興(xing) 茶業(ye) ——在洞庭東(dong) 、西兩(liang) 山間,架起一座由“近4萬(wan) 畝(mu) 碧螺春茶樹綴成”的“翡翠大橋”,拓寬了茶農(nong) 們(men) 的銷售路子,也吸引到越來越多90後重返故裏,銳意創新。這不,與(yu) 東(dong) 山隔湖相望的西山島上,5名90後學徒正跟著另一位中國製茶大師(綠茶類)周永明在茶園裏學習(xi) 采茶技藝。

  揮別了故鄉(xiang) 傳(chuan) 說裏不食人間煙火的“碧螺仙子”,越來越多如柳倩楠一樣的90後正以新時代碧螺春製作技藝傳(chuan) 人與(yu) 時俱進的姿態,續寫(xie) 著“碧螺仙子”的千年茶香傳(chuan) 奇。

  (本期編導/汪偉(wei) 捷 方文浩 文稿/方文浩 攝像/李慧 彭超 夏天 汪偉(wei) 捷 剪輯/劉香楠)

  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hui) 中國正能量網絡傳(chuan) 播專(zhuan) 項基金資助支持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