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如何看待飛速變化的媒介

發布時間:2023-04-11 16:55:00來源: 光明日報

  如何看待飛速變化的媒介

  ——訪北京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胡泳教授

  【專(zhuan) 家訪談】

  從(cong) 紙質書(shu) 到電子書(shu) ,書(shu) 的媒介形式一直處於(yu) 進化中。我們(men) 該如何看待飛速變化的媒介?記者就此話題專(zhuan) 訪了北京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胡泳教授。

  記者:電子書(shu) 、有聲書(shu) ,短視頻、直播……進入移動互聯時代,新媒介、新事物、新現象更迭的速度越來越快,潮流是否有周期性和規律性?

  胡泳:很多事物都有它的流行周期,比如固定電話當年也是新的流行事物,很多人會(hui) 為(wei) 家裏裝上一部電話而自豪;到了“大哥大”時代,固話的重要性就下降了;到現在,手機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再發布何種新品,都不會(hui) 被當作新奇的工具了。技術在變,時代的流行趨勢也在變,所以我們(men) 不能以一種固化的眼光看待技術,而是要以動態的觀點觀照所有的這些現象。

  那麽(me) ,回到電子書(shu) 這個(ge) 問題上,電子書(shu) 、有聲書(shu) 、短視頻、直播這些東(dong) 西在廣義(yi) 上都是技術,狹義(yi) 來說就是媒介,媒介其實也是技術的一種。我們(men) 同樣要以一種動態的眼光去看待“書(shu) 籍”這個(ge) 媒介。書(shu) 籍是流行很久的一種媒介,以往我們(men) 對書(shu) 籍的認知包括印刷、墨香、翻頁的沙沙聲、固定的裝幀等等,而隨著技術與(yu) 渠道的不斷變化,書(shu) 的形式也發生了變化——現在我們(men) 對書(shu) 的認知已不止於(yu) 此,從(cong) 紙張到電子屏,時代給書(shu) 籍增加了新的特色。電子書(shu) 是大眾(zhong) 化的,而印刷書(shu) 則是精英範的。電子書(shu) 是實用品,而印刷書(shu) 是奢侈品。電子書(shu) 以消費者為(wei) 中心,印刷書(shu) 以生產(chan) 者為(wei) 中心。電子書(shu) 的體(ti) 驗是動態的,印刷書(shu) 的體(ti) 驗是穩定的。我們(men) 進入“讀屏時代”,即便印刷書(shu) 和電子書(shu) 共享相同的內(nei) 容,它們(men) 依然會(hui) 反映截然相反的媒介格式。循著這種變化的眼光大膽設想一下,未來,是不是除了傳(chuan) 統出版社外,遊戲商也可以來開發書(shu) 籍?圖書(shu) 的盈利模式與(yu) 工作流程以及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可能都會(hui) 發生變化。

  書(shu) 籍不會(hui) 死亡,也不會(hui) 終結,但書(shu) 籍總是需要重新定義(yi) ,持續創新是沒有終結的。它總是會(hui) 以一種新的方式服務新的讀者群體(ti) ,用流行的媒介去適應新的時代。

  記者:那麽(me) ,對這些“亂(luan) 花漸欲迷人眼”的媒介形式變遷,我們(men) 應該持怎樣的態度?

  胡泳:我們(men) 對於(yu) 所有的媒介都應該有這樣一種態度:一種媒介被創造出來後,是不太可能完全消失的,它會(hui) 被重新利用和重新想象。

  媒介研究存在兩(liang) 派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是“斷裂史觀”,另一種是“延續史觀”。“斷裂史觀”強調新媒介與(yu) 舊媒介存在巨大鴻溝,新媒介的出現會(hui) 引發新的革命,會(hui) 推翻有關(guan) 舊媒介的一切,舊媒介將被徹底並入新媒介的軌道。這種“斷裂史觀”給我們(men) 的感覺是舊媒介很落後,新媒介總會(hui) 取代舊媒介。而“延續史觀”則傾(qing) 向於(yu) 看到曆史的延續,指出新舊媒介互為(wei) 交織的複雜性,強調媒介更迭中的回歸、創新與(yu) 共生。

  就這些年的媒介變化來看,可以發現,媒介確實是遵循著“延續史觀”的規律。我的著作《媒介:回歸與(yu) 創新》,書(shu) 名本身就在體(ti) 現“延續史觀”,媒介有的地方是回歸的,但有的地方的確是創新的。比如廣播與(yu) 電視的關(guan) 係,電視流行於(yu) 廣播之後,但廣播作為(wei) 第一種電子媒介,早已把現在電視上我們(men) 熟知的各種樣式創造出來了——從(cong) 廣播新聞到電視新聞,從(cong) 廣播對話節目到電視脫口秀,從(cong) 廣播劇到電視劇。但新媒介總有其創新之處,廣播隻有聲音,電視則既有聲又有光。所以,電視出現後,廣播就對自己進行了重新定位——回歸音樂(le) 、側(ce) 重移動性與(yu) 伴隨性,由此出現了音樂(le) 台和車載廣播。

  一個(ge) 新技術到來後,原有技術並不一定會(hui) 消失,而是會(hui) 在新技術的衝(chong) 擊下重新定義(yi) 自己,在新的媒介生態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

  記者:2023年,基於(yu) AIGC技術的人工智能的出現引發了巨大關(guan) 注,尤其是在內(nei) 容行業(ye) ,您認為(wei) ,這些基於(yu) AIGC技術的人工智能將會(hui) 產(chan) 生什麽(me) 影響?

  胡泳:基於(yu) AIGC技術的人工智能出現後,大家的確被它震驚到了。它一定會(hui) 對內(nei) 容生產(chan) 和傳(chuan) 播產(chan) 生無可回避的影響,但我們(men) 也不能盲目誇大這種大語言模型對內(nei) 容生產(chan) 的衝(chong) 擊。衝(chong) 擊是存在的,但是衝(chong) 擊的是什麽(me) ?在內(nei) 容生態中,AIGC技術到底會(hui) 解決(jue) 什麽(me) 問題,哪些問題是它無法解決(jue) 的?

  一方麵,人工智能生成內(nei) 容有一個(ge) 顯而易見的好處:它會(hui) 減少內(nei) 容生產(chan) 中的人力投入。它已經從(cong) 單純的理解語言走向了理解圖片與(yu) 視頻,它可以把你給予的提示輸出成多媒體(ti) ,甚至幾秒內(nei) 就可生成幾千條內(nei) 容。所以,我們(men) 可以把很多程式化的工作交給人工智能,這樣可以在提升效率的同時減少人力投入。

  另一方麵,我認為(wei) ,人工智能不太可能成為(wei) 真正的原創者,它的內(nei) 容生成方式是通過對大量的文本數據進行挖掘,用統計學來推斷出問題的答案。所以,嚴(yan) 格來說,它生成的內(nei) 容並不是原創,而是對已有文本的再加工。那麽(me) ,當我們(men) 需要真正的原創內(nei) 容時,隻有人類才具有這種原創性。此外,人工智能生成內(nei) 容的真實性也有待考究,“人工智能幻覺”就是指人工智能產(chan) 生的答案是錯誤的,但它會(hui) 將它提供的答案偽(wei) 裝成很權威、很正確的樣子。最近使用過人工智能機器人的人就遇到過這種情況,它會(hui) 編造文獻、編造作者,甚至編造作者壓根沒寫(xie) 過的內(nei) 容。未來,人工智能機器人一定會(hui) 替代“偽(wei) 專(zhuan) 家”,但不能破除真專(zhuan) 家。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人工智能的內(nei) 容生產(chan) 是存在缺陷與(yu) 漏洞的,它需要人們(men) 調動主觀能動性與(yu) 原創性去進行甄別。

  記者:如今,人工智能不僅(jin) 能為(wei) 用戶提供谘詢服務,甚至還能寫(xie) 詩、作畫,您認為(wei) ,人工智能會(hui) 不會(hui) 替代文藝創作者?用戶和創作者應該如何應對?

  胡泳:人工智能出現後,內(nei) 容創作者確實存在一種“被替代的恐慌”。我認為(wei) ,在整個(ge) 知識生產(chan) 過程中,創作者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協助內(nei) 容創作、提升創作效率,人工智能將會(hui) 成為(wei) 一種“寫(xie) 作助手”,替代一些自動化、模式化的工作。但這並不是說可以將知識生產(chan) 這項工作完全交給人工智能。現階段,人工智能在原創性與(yu) 資料的真實性方麵仍未超越人類,機器遠達不到人的原創力。也就是說,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我們(men) 完成一些級別較低的任務,讓人有更多的時間與(yu) 精力投身到更擅長的事情,這就是人工智能對我們(men) 的意義(yi) 。

  所以,回到“延續史觀”,人與(yu) 機器應當是相互補充幫助的關(guan) 係,而不是取代與(yu) 被取代的關(guan) 係。人工智能所要做的不是模仿人類、成為(wei) 人類,而是應當專(zhuan) 注於(yu) 增強人類的能力,這是它真正的價(jia) 值所在。

  就目前的技術而言,人工智能是不能替代人類進行文藝創作的。一方麵,從(cong) 內(nei) 容上看,它缺乏原創性,它所生成的內(nei) 容,都是基於(yu) 已有的人類文本而進行的模式化、套路化的創作;其次,基於(yu) 這種“文本的過時性”,它對一些新的議題是無能為(wei) 力的;再次,它無力處理複雜的議題,比如宗教和政治的議題。另一方麵,它還存在算法限製,一些人工智能本身內(nei) 置了一定的界限,而它的訓練數據也無法擺脫偏見,這在某種程度上限製了其內(nei) 容的客觀性,所以人工智能背後仍需要人——有鑒別力的人。

  今天,每一個(ge) 寫(xie) 作者仍需問自己這樣一個(ge) 問題:某一天,人工智能是否會(hui) 超過我的寫(xie) 作水平?其實,人工智能就像一個(ge) 反向的圖靈測試。圖靈測試是人類去檢測機器在多大程度上像人類,而反向的圖靈測試是說,也許是我們(men) 人類通過使用人工智能,來測試自己具備多少專(zhuan) 屬於(yu) 人類的創造力。因此,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來講,人工智能的出現是讓人的歸人,讓機器的歸機器。技術應當引發人們(men) 去思考“何以為(wei) 人”這一命題,也應當激發創作者思考自身創造力的問題。未來,在文藝創作上,人工智能將會(hui) 追趕著創作者去不斷創新、創造。(光明日報 記者 陳雪 本報通訊員 鄧白露)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