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走進北京自然博物館:領略自然魅力 品讀生命史詩

發布時間:2023-04-12 15:10: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走進北京自然博物館

  領略自然魅力 品讀生命史詩(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本報記者 朱金宜

  背靠天壇公園,麵朝天橋藝術中心,一座“山”字形米黃色建築安靜地坐落於(yu) 北京中軸線南端,這就是北京自然博物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是新中國依靠自身力量籌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博物館,其前身是1951年4月成立的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1962年正式命名為(wei) 北京自然博物館。館內(nei) 收藏30多萬(wan) 件標本,基本陳列以生物進化為(wei) 主線、生物多樣性為(wei) 主題,包括古生物、動物、植物、人類四大內(nei) 容板塊,生動展示地球變遷和生命起源、發展的全景圖,讓觀眾(zhong) 感受自然之美、造物之奇。

  探尋遠古生物奧秘

  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館徽上,有一個(ge) “長脖子大塊頭”的剪影,它是井研馬門溪龍。身長26米的它,脖子長度占身體(ti) 的一半,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脖子占比最長的恐龍。

  走進古爬行動物廳,井研馬門溪龍骨架格外引人注目。北京自然博物館講解員楊靜介紹,井研馬門溪龍生活在1.5億(yi) 年前,是侏羅紀晚期的植食性恐龍,由於(yu) 身軀龐大、行動遲緩,長長的脖子能幫助它減少身體(ti) 移動,高效地獲取樹葉等食物。

  在井研馬門溪龍這個(ge) “大塊頭”身旁,身長約6米、站起來約2米高的許氏祿豐(feng) 龍隻能算“小個(ge) 子”。雖然貌不驚人,許氏祿豐(feng) 龍卻有“中國第一龍”的美稱,它是由中國科學家自主發現、研究並命名的第一具恐龍。1939年,古生物學家、北京自然博物館首任館長楊鍾健在雲(yun) 南祿豐(feng) 發掘出恐龍骨架化石,1941年將其命名為(wei) 許氏祿豐(feng) 龍。許氏祿豐(feng) 龍生活在2億(yi) 多年前,是目前已知中國境內(nei) 生存時代最早的恐龍之一。1958年,中國郵政發行了一套三枚古生物紀念郵票,其中一枚是許氏祿豐(feng) 龍的骨架和複原圖,這是全世界第一枚恐龍郵票。

  展廳裏還能看到世界上最完好的恐龍蛋窩、岩層雙麵都有恐龍腳印的化石板等,它們(men) 記錄著恐龍族群的生存印跡,喚起人們(men) 對這些古老生命及其生存環境的遐想。

  古哺乳動物廳以暖黃色為(wei) 背景色,這是古哺乳動物化石原始埋藏地層中的岩石顏色。這個(ge) 展廳裏也有一大一小兩(liang) 種“明星動物”。

  大的是黃河象。上世紀80年代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一篇文章專(zhuan) 門介紹黃河象,它生活在200萬(wan) 年前,學名叫師氏劍齒象。劍齒象是一種已滅絕的古象,其化石僅(jin) 見於(yu) 亞(ya) 洲和非洲,大多是頭骨或牙齒等局部的化石。1973年,甘肅省合水縣出土了一具世界上迄今所見最完整的劍齒象骨骼化石,除了尾骨之外,其他部分都保存完好,在100多塊腳趾骨中,連三四厘米長的末端趾骨也沒有缺失。因其出土地位於(yu) 黃河流域,被稱為(wei) 黃河象。展廳裏展示了黃河象頭骨化石,從(cong) 它寬闊的方腦門、3米長的象牙來判斷,這是一頭公象。

  小的叫中華侏羅獸(shou) 。它生活在1.6億(yi) 年前(晚侏羅世),是目前已知生存年代最早的真獸(shou) 類哺乳動物。“人類也屬於(yu) 真獸(shou) 類哺乳動物,因此中華侏羅獸(shou) 可以說是人類的老祖宗。”楊靜介紹,2009年科研人員在遼寧省建昌縣玲瓏塔地區發現了中華侏羅獸(shou) 化石,這一發現為(wei) 哺乳動物起源和演化史研究樹立了新的裏程碑。科學家研究認為(wei) ,中華侏羅獸(shou) 體(ti) 形很小,身長僅(jin) 10厘米左右,體(ti) 重可能隻有10克。從(cong) 細長的手指指節推測它應該會(hui) 爬樹,大部分時間待在樹上,以躲避食肉恐龍的攻擊。展廳裏陳列著中華侏羅獸(shou) 標本複製品和3D打印的中華侏羅獸(shou) 複原模型,讓觀眾(zhong) 直觀地看到它的可愛模樣。

  “無脊椎動物的繁榮”展廳展現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等地球曆史上的重大事件。豐(feng) 富多彩的澄江動物群化石、壯美的遠古海洋生物複原景觀等令人大飽眼福。

  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

  告別古生物的舊影,走近奇趣多彩的現生動植物。

  “神奇的非洲”展廳采用環形全景畫展示技術,將地麵地形與(yu) 背景畫自然銜接,展現出曠遠而又逼真的非洲原野景觀:當獅子凶悍捕獵時,長頸鹿在附近的溪邊飲水;草原狒狒偷走一隻鴕鳥蛋,擅長奔跑的鴕鳥緊隨其後、窮追不舍;夜晚的原野並不寧靜,王獵豹將捕獲的獵物掛在樹梢,卻引來斑鬣狗的圍堵……

  “動物——人類的朋友”展廳收藏著一份來自新西蘭(lan) 坎特伯雷國家博物館的珍貴禮物——中國國內(nei) 現存唯一的恐鳥標本。恐鳥是新西蘭(lan) 特有的大型鳥類,雖名為(wei) 鳥,卻不會(hui) 飛翔。新西蘭(lan) 廣闊的森林和豐(feng) 富的水資源為(wei) 恐鳥提供了優(you) 越的生存環境,“一夫一妻製”的恐鳥伴侶(lv) 相伴終生,雌性恐鳥每次隻產(chan) 一枚蛋。然而,隨著人類登島定居,恐鳥的生存環境被破壞,它們(men) 成為(wei) 人類獵殺的目標。大約兩(liang) 百多年前,世界上最後一隻恐鳥被獵殺,這一物種由此消亡,如今人們(men) 隻能通過標本來了解恐鳥的樣貌。

  走進“植物世界”,植物家族億(yi) 萬(wan) 年的綠色史詩鋪展在眼前。這一展廳通過大量植物化石標本和植物複原景觀等,全麵係統地介紹了植物誕生、演化的過程以及植物在人類生產(chan) 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與(yu) 自然界的朋友們(men) 打過照麵後,“我是誰?我從(cong) 哪裏來?”的問題呼之欲出,觀眾(zhong) 可以在“人之由來”展廳尋找答案。展覽分為(wei) “認識你自己”和“現代人之由來”兩(liang) 部分,用標本、圖板、投影等多種手段,講述人類進化的故事。這裏展出了多種具有代表性的古人類化石,包括元謀人的脛骨化石。生活在距今100萬(wan) 年以上的元謀人,是中國已知年代最早的古人類。1965年,科學家在雲(yun) 南省元謀縣發現兩(liang) 枚人類門齒化石。1984年12月,北京自然博物館野外考察隊在元謀人牙齒化石出土地附近發現了一段元謀人左側(ce) 脛骨骨幹化石。科學家根據這段脛骨化石測算出元謀人的身高大約在123.6-130.4厘米之間。

  趣味科普深受歡迎

  自然博物館關(guan) 注地球上的生靈萬(wan) 物,揭示大自然的奇妙,格外受孩子們(men) 喜愛。在“植物世界”展廳,記者看到北京育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們(men) 利用課餘(yu) 時間來這裏學習(xi) 植物的妙用:香料、染料、油料、藥材、食物……“植物不會(hui) 說話,但用處可真不少!”孩子們(men) 讚歎不已。

  北京自然博物館副館長張玉光說,根據青少年的興(xing) 趣和需求,北京自然博物館設立了探索自然奧秘的互動體(ti) 驗空間,策劃了一係列科普教育活動,讓青少年在快樂(le) 體(ti) 驗中親(qin) 近自然、學習(xi) 知識。

  走進“恐龍公園”互動體(ti) 驗區,孩子們(men) 的歡笑聲不絕於(yu) 耳。在這裏,可以看到龐大的峨眉龍躲在樹林中,高高抬起脖子啃食蕨類植物頂端的嫩枝,它肚子下麵還有一隻小小的鹽都龍在躲避食肉恐龍的侵襲;翼龍在天空中悠然地滑翔,俯視著地麵上的恐龍爭(zheng) 鬥;馬門溪龍擺動著蟒蛇一樣的長脖子,似乎想嚇退敵人……

  “我館利用先進技術手段,讓這些恐龍不隻會(hui) 搖頭擺尾、張牙舞爪,還會(hui) 做眨眼、喘氣等細小動作,顯得更加逼真。”楊靜說。

  北京自然博物館還設有“探索角”實驗活動區和科普教室,連續多年開展“自然學堂”“實驗樂(le) 翻天”等科普活動,以互動教學、動手實驗、分組討論等方式,培養(yang) 孩子們(men) 對科研的興(xing) 趣,學習(xi) 探索自然奧秘的方法。

  “大朋友”可以參加哪些活動?“賽先生來了”是北京自然博物館推出的展廳互動式解說活動,通過專(zhuan) 家講解和觸摸、觀察、肢體(ti) 互動等方式,讓觀眾(zhong) 對自然科學知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為(wei) 了全麵利用博物館資源、錯時服務公眾(zhong) ,每年暑期,北京自然博物館都會(hui) 舉(ju) 辦“博物館之夜”活動,包括表演、有獎競猜、親(qin) 子互動等內(nei) 容。2022年“博物館之夜”推出“博物夜談——這裏是北京”專(zhuan) 題,邀請學者大咖暢談北京的自然風物,並在抖音等平台實時直播,吸引了許多觀眾(zhong) 收看。

  北京自然博物館精心策劃的展覽多次走出國門,“中國恐龍展”曾先後在新加坡、日本、瑞典、芬蘭(lan) 、美國、澳大利亞(ya) 、意大利等地展出,取得良好反響。

  “自然的內(nei) 涵和外延很大,未來的自然博物館不能僅(jin) 停留在生命科學領域,還要和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可持續發展等議題相融合。”張玉光說,北京自然博物館將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進一步做好標本收集整理和科學研究工作,充分運用數字化和多媒體(ti) 展示方式,為(wei) 公眾(zhong) 提供更多高質量的文化產(chan) 品和服務,更好地闡釋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