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有了神韻的百歲鼓樓
北京中軸線上的鼓樓火了。不知從(cong) 什麽(me) 時候起,鼓樓成了網紅,拍照打卡的年輕人絡繹不絕。
在正對鼓樓南門的地安門外大街以及鼓樓東(dong) 、西大街上,有的遊客手拿冰糖葫蘆與(yu) 鼓樓西大街路牌、107路電車及鼓樓紅牆拍照打卡,還有情侶(lv) 選擇在此拍攝“京味兒(er) ”婚紗照。
年輕人用圖文或者短視頻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作品,“北京鼓樓”頻繁出現在旅行推薦攻略中。在社交媒體(ti) 上,“北京鼓樓”“鼓樓”等話題成為(wei) 熱搜詞,閱讀量過千萬(wan) 次。
從(cong) 永定門向北到鍾鼓樓,這條長約7.8公裏的中軸線是古都北京的中心標誌,也是世界上現存最長的城市中軸線。作為(wei) 中軸線的重要遺存,鼓樓見證了百年間北京城的發展與(yu) 變遷。
鼓樓為(wei) 古代京城的報時台,始建於(yu) 元代至元九年(1272年),原名齊政樓,後曆經多次重修。在一些真正的鼓樓愛好者那裏,鼓樓並不是一夜爆火。中規院(北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建築設計師魯坤就認為(wei) ,鼓樓是“常青樹”。
她記得,梁思成曾經說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建立而產(chan) 生。鼓樓作中軸線的北起點,承載著重要作用,一直都是北京的標誌物,鼓樓周邊的胡同文化,使得鼓樓一直在吸引各方遊客。
魯坤說,近年來,伴隨著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的推進,鼓樓周邊地區的空間環境和公共設施不斷提升,遊客的體(ti) 驗感更好了。
“體(ti) 驗感好”這是眾(zhong) 多遊客來到鼓樓後的深切感受,近年來,伴隨著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的推進,老城換了新顏,鼓樓及周邊地區有了改變。
這樣的改變有跡可循。2017年,北京市西城區啟動了鼓樓西大街整理與(yu) 複興(xing) 計劃,經過3年的整治提升,打造了“穩靜街區”;2021年,東(dong) 城區啟動了鍾鼓樓、故宮周邊、三眼井等地區的申請式退租和保護性修繕項目,對騰退院落進行保護性修繕、恢複性修建;同在2021年,西城區啟動鍾鼓樓周邊第五立麵環境品質提升項目;2022年,東(dong) 城區又開展了鍾鼓樓緊鄰地區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助力街區環境提升。
魯坤作為(wei) 中軸線周邊鍾鼓樓緊鄰地區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組的一員,對鼓樓及周邊地區環境的改變頗有發言權。2021年,她和項目組來到鼓樓開始駐地施工,“那時候鼓樓周邊的環境還比較雜亂(luan) ,店鋪前雜物堆放、各色彩鋼違建讓老胡同失去原有的味道。”魯坤和團隊人員查閱了大量的曆史資料,找出跨越百年的曆史照片,用傳(chuan) 統手藝恢複古建原貌。
經過一年多的施工,2022年11月,中軸線鍾鼓樓周邊第五立麵環境品質提升項目基本完工,魯坤再次登上鼓樓向周邊望去時,看到了老北京口中的“紅牆黃瓦老皇城、青磚灰瓦四合院,豆汁焦圈鍾鼓樓,藍天白雲(yun) 鴿子哨”。
這樣的改變是對中軸線的保護和重視,與(yu) 此同時,伴隨著申遺工作的推進,中軸線的保護進入法治軌道,保護工作有法可依。2022年10月1日,《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保護條例》正式施行,明確了誰來保護北京中軸線、怎樣保護北京中軸線、如何讓中軸線活起來、公眾(zhong) 如何參與(yu) 中軸線保護等內(nei) 容。2023年1月28日《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規劃(2022年-2035年)》正式公布實施,首次明確遺產(chan) 區、緩衝(chong) 區具體(ti) 範圍邊界,並形成國家、市、區三級的管理架構。這些規劃、條例讓鍾鼓樓的保護更加科學嚴(yan) 謹。
“鼓樓的爆火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在鍾鼓樓文保所所長李蔭心看來,近些年,北京市對中軸線保護工作越來越重視,在提升周邊環境的同時,圍繞中軸線及鍾鼓樓文化推出了不少文化活動,也讓鼓樓有了神韻。
北京市文物局局長陳名傑也是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主任,他介紹說,針對中軸線上的文物,北京提出了“化厚重為(wei) 靈巧、化古老為(wei) 時尚、化冷門為(wei) 熱門”的工作方法,將中軸線上的國之重器、文化重器用靈巧時尚的方式進行表達,以此來吸引年輕人,讓他們(men) 愛上中軸線的文化。
根據這樣的工作方法,北京文物局指導出品了《最美中軸線》《博物館之城》等文化綜藝節目,讓年輕人了解中軸線、了解鍾鼓樓;圍繞中軸線,北京文物局舉(ju) 辦了專(zhuan) 家講座、文創比賽,讓年輕人與(yu) 中軸線產(chan) 生互動,建立聯係。
無形的文化在這樣的方式下變得有形,古老建築煥發出新的生機。2022年8月,鼓樓一樓對外開放,並舉(ju) 辦“時間的故事”展覽,結合數字技術展示中國古代的計時文化,用沉浸式數字展和豐(feng) 富的交互體(ti) 驗帶領觀眾(zhong) 在時間中“穿梭”。
同在2022年,北京西城區文化和旅遊局會(hui) 同北京河圖聯合發布“萬(wan) 象中軸”數字文化體(ti) 驗項目,通過AR技術帶來的虛實融合與(yu) 沉浸式的互動體(ti) 驗。在鼓樓點位,該項目還原了百年前鼓樓市集的龐大場景,通過文字、動畫等形式讓遊客了解近代“後市”的繁華景象。
“鼓樓火了後,對中軸線申遺更有意義(yi) 。”李蔭心認為(wei) ,對於(yu) 年輕人來說,以前的打卡隻是拍了照就走,如今,伴隨著各類展覽和文化宣傳(chuan) 報道,讓年輕人對景點了解更多,對中國傳(chuan) 統古建、傳(chuan) 統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
伴隨著遊客對鼓樓的喜愛,鼓樓也延長了開放時間,從(cong) 3月31日起於(yu) 每周五、六、日開放時間至18點,滿足了遊客的遊覽需求。李蔭心說:“作為(wei) 北京人,我希望大家不僅(jin) 是來鼓樓打卡拍照,完成‘到此一遊’的目的,我更希望鍾鼓樓的文化能夠給年輕人留下印象,讓他們(men) 為(wei) 自己的國家、為(wei) 自己的民族文化驕傲和自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敏 劉世昕 實習(xi) 生 趙夢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