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鄉愁古韻 煥發活力新生——山西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利用
這是一座依山而建的鄉(xiang) 村古堡,站在護城河外抬頭仰望,隻見城樓高大宏偉(wei) ,長長的堡牆上蜂窩狀的藏兵洞一字排開,古民居層層疊疊錯落有致……這便是有著“中國北方第一明代古城堡”美譽的湘峪古堡。
這個(ge) 有著近400年曆史的古堡曾破敗不堪,如今正重獲新生。
作為(wei) 北方鄉(xiang) 村曆史文化資源富集的省份,山西省近年來加大對傳(chuan) 統村落的保護和利用力度,使越來越多古村落不斷散發時代新韻。
留下來:再現記憶中的鄉(xiang) 愁
10年前,記者來到位於(yu) 山西沁水縣的湘峪古堡,看到的是一幅房屋破敗、人去堡空的景象。
入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曆史文化名村、中國傳(chuan) 統村落,2014年湘峪古堡被列入國家文物局首批“國保省保集中成片傳(chuan) 統村落整體(ti) 保護利用工作”示範點。沁水縣文物保護中心主任焦江峰介紹,目前在中央資金支持下,已對堡內(nei) 20餘(yu) 處院落進行了保護修繕,並實施了古堡消防工程。
如今的湘峪古堡護城河環繞,中空的古城牆、全國罕見的“雙插花院”等古建築得到修繕加固,已成為(wei) 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山西現有中國傳(chuan) 統村落619個(ge) 、中國曆史文化名鎮名村111個(ge)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山西頒布實施《山西省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山西省傳(chuan) 統村落保護條例》,爭(zheng) 取中央資金11.12億(yi) 元,近三年省財政下達補助資金2.4億(yi) 元,用於(yu) 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已初見成效。
在距離湘峪古堡10多公裏外的陽城縣中莊村,部分古建築不僅(jin) 得到修繕,還具備現代化的居住條件。
中莊村保存明清古院60餘(yu) 處,是一座以古建築、民俗、美食文化為(wei) 特色的傳(chuan) 統村落。2013年以來,在各級財政資金支持下,中莊村46處院落得到修繕,90%的旱廁完成改造,60%的道路得以修整,網絡實現全覆蓋。
走進一處棋盤院,一度荒草叢(cong) 生的場景不見了,院內(nei) 幹淨整潔、古色古香,屋內(nei) 淋浴、衝(chong) 水馬桶、網絡、空調等現代化生活設施一應俱全。“文化遺產(chan) 保下了,村民生活也更便利了。”中莊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張江林欣慰地說。
除了寶貴的文化遺產(chan) ,良好的生態也成為(wei) 推進振興(xing) 的強勁動力。
長治市平順縣虹霓村一如它名字般美麗(li) ,石窯洞、石板房、石街巷等錯落有致地排列在青山綠水中。然而,之前這裏卻是“垃圾河道扔,豬圈臭烘烘”。近年來,虹霓村加快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拆除豬圈、改造旱廁,號召村民定時往垃圾車內(nei) 倒垃圾,開展清河塘、清溝渠、清道路、清廁所、清牆體(ti) 、清空心房垃圾、清房前屋後等大掃除活動,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很多外地遊客來到村裏,羨慕我們(men) ‘住在公園裏’,現在村民環保意識提高了,更加愛護古村落。”虹霓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王國保說。
修舊如舊的古建訴說著曆史的過往,青山綠水中仿佛回到記憶中的故鄉(xiang) ……
活起來:古村浸潤文化味
盡管已過清明,但在山西大同市天鎮縣,山上的積雪還未融化,山巒間蜿蜒攀升的明長城脈絡清晰。
中午時分,長城腳下的新平堡,79歲的吳何如正和老伴忙著炸油糕、做燴菜,熱氣油香在這座400多年的古院落中彌漫開來。
新平堡,明朝時為(wei) 屯兵而建。如今,這裏依然保留著軍(jun) 堡文化印記,被稱為(wei) “活著的軍(jun) 堡”。“村裏人大多是當年的士卒和商人後代。”吳何如說,這裏常住1600多口人,光姓氏就有130多種。堡子的北門稱鎮虜門,東(dong) 門稱迎恩門,直到現在,村裏人還是辦喜事走東(dong) 門,辦白事走北門。
經過多年對村落中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深入挖掘,山西形成一批古堡文化村、黃河文化村、長城文化村、晉商文化村等傳(chuan) 統村落。這些村落的寶貴之處不僅(jin) 在於(yu) 原汁原味的古建院落,更在於(yu) 蘊含其中的鄉(xiang) 風民俗和獨特地域文化。
趙家上院、豫商會(hui) 館、首飾店、當鋪……走進山西晉城市陽城縣上伏村,很多院落、商鋪門口掛著這樣的牌子,訴說著曆史。
上伏村是明清時重要的商道古鎮。為(wei) 了挖掘當地文化,村裏成立了古文化研究室,收集研究門匾楹聯、古碑石刻和村民口口相傳(chuan) 的商賈史料……村子的曆史逐漸清晰起來。
“了解它的曆史就會(hui) 更愛它。”41歲的湖南人莫紅瓊多年前嫁到上伏村,如今是村裏的導遊。她講解時充滿激情,“希望讓更多人知道這裏的曆史文化。”
與(yu) 此同時,一些傳(chuan) 統村落也致力於(yu) 活態開發,利用當地地方戲曲、傳(chuan) 統手工藝等文化傳(chuan) 承和豐(feng) 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讓其具有文化內(nei) 核。
“如果說當初把村民遷出去是為(wei) 了保護,那如今將村民遷回來,則是為(wei) 了更好地保護。”陽城縣上莊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王進軍(jun) 說。
上莊村完好保留著元、明、清、民國四個(ge) 時期的建築。王進軍(jun) 告訴記者,村裏從(cong) 2003年開始保護開發,通過產(chan) 權置換等方式,將村民遷出去,修複了一批老院落。後來卻發現,沒有人居住的房子空落落的,也更容易損壞。於(yu) 是,近年來又將一部分村民遷了回來。
漫步上莊村,“麒麟上牆獅把門,斜磚墁地白粉牆”的建築規格大氣莊重,而駝峰大鬥承平梁、“螞蚱頭型”雕花耍頭則讓人感歎元代民居的稀有。而老人在屋門口聊天、曬太陽,孩童在古街老院裏奔跑嬉戲,時刻讓人感受到村子的勃勃生機。
中莊秧歌、麥芽棗糕製作、打鐵花技藝……傳(chuan) 統戲曲、老手藝也在村裏延續傳(chuan) 承。
68歲的趙水餘(yu) 是省級非遺中莊秧歌的傳(chuan) 承人,每到周末,他都會(hui) 組織人們(men) 排練秧歌。這種地方小戲,村裏人從(cong) 小聽到大,幾乎人人都會(hui) 唱上幾句。每到春節等重要節日,村裏還組織村民登台表演,不少遠道而來的遊客也得以領略其魅力。
火起來:鄉(xiang) 野煥發新活力
“潤城特色‘八八宴’我們(men) 家做了快20年。第一道是雪花雞脯,寓意吉祥如意,最後一道是雞蛋湯,喝完圓圓滿滿。”每逢節假日,上莊村口的農(nong) 家樂(le) 天官養(yang) 生八八筵格外熱鬧,老板李小胖一邊忙著招呼客人們(men) 落座,一邊介紹省級非遺美食“八八宴”的特色和由來。
在上莊村,“八八宴”這一原本迎親(qin) 嫁娶時招待賓朋的宴席,如今成了當地村民的致富產(chan) 業(ye) 。
依托文化優(you) 勢,不少傳(chuan) 統村落發展旅遊產(chan) 業(ye) 、特色服務業(ye) 、特色手工業(ye) 等,將其打造成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產(chan) 業(ye) 支撐,村民們(men) 收入不斷提高。
位於(yu) 山西晉城高平市的蘇莊村入選首批中國傳(chuan) 統村落名錄。當地以“太行人家,喜鎮蘇莊”為(wei) 主題,修繕打造連理院、賬房院等明清古院落,挖掘傳(chuan) 統特色婚俗,活化古村。不僅(jin) 遊客能參觀了解當地傳(chuan) 統婚俗文化,準備結婚的新人也能在此享受婚紗攝影、婚慶儀(yi) 式、婚宴定製等服務。
“我們(men) 村集體(ti) 和村民總算是找到了一條穩定的增收致富路。”蘇莊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裴婷婷介紹說,景區帶動200多名村民就業(ye) ,通過自主經營特色小吃,從(cong) 事景區保潔員、餐飲服務員、保安、群眾(zhong) 演員等,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村裏環境變好了,村民們(men) 更是守著家就把錢掙了。”古村落火起來、老百姓富起來,村民獲得感得到實實在在提升。
長城腳下的娘子關(guan) 村依山而建、傍水而居,走進“水上人家”,低頭可見“咕嘟泉”潺潺流過。經過十多年發展,旅遊業(ye) 成為(wei) 當地主導產(chan) 業(ye) 。
娘子關(guan) 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楊文寶說,近些年在綠色發展和共同富裕上下足了功夫,全村旅遊年收入逾千萬(wan) ,最高突破2000萬(wan) 元,全村四分之一的村民參與(yu) 到旅遊業(ye) 。
如今,村裏每人每年能分紅1500元左右,人均年收入為(wei) 1.6萬(wan) 元左右。“目前共有近90戶村民經營民宿、飯莊、特色商鋪等。我們(men) 還會(hui) 繼續增加旅遊項目,帶動更多村民就業(ye) ,加快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楊文寶說。
新華社太原4月17日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