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新農人“智慧”備春耕
用數據代替經驗、設備代替人力,建設年輕化的新農(nong) 人團隊。
今年春耕,吉林省大安市海坨鄉(xiang) 智慧農(nong) 場的水稻種植麵積將從(cong) 7500畝(mu) 擴大到1.5萬(wan) 畝(mu) 。麵積擴大了,管理人員卻少了,預計可以縮減到10-20人。
這一切都得益於(yu) “智慧”兩(liang) 個(ge) 字。5G信號全覆蓋是這片大田的“標配”。這裏有智能農(nong) 田管理係統、智能灌溉係統,還有無人插秧機、無人植保機、無人收割機等無人化機械設備。
在吉林省這片黑土地上,如何改造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的生產(chan) 模式、縮減人力成本,提高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效率,成為(wei) 越來越多新農(nong) 人關(guan) 心的事。
2022年10月,吉林省政府發布了《關(guan) 於(yu) 智慧農(nong) 業(ye) 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十四五”期間,要完成省市縣鄉(xiang) 村五級數字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雲(yun) 平台(以下簡稱“吉農(nong) 雲(yun) ”)的搭建,基本建成黑土地保護“一張圖”、高標準農(nong) 田“一張網”、耕地後備資源“一張圖”,初步實現種業(ye) 資源管理數字化、農(nong) 業(ye) 機械智能化等8個(ge) 場景應用。
借力好政策,抓住好時機。近年來,吉林省很多涉農(nong) 企業(ye) 圍繞數字農(nong) 業(ye) 和智慧農(nong) 業(ye) ,研發和推廣數字技術在農(nong) 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中的應用。在一場改造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的進程中,新農(nong) 人成為(wei) 先行先試者。
在辦公室裏就能幹農(nong) 活
最近,在大安市海坨鄉(xiang) 智慧農(nong) 場,田間技術人員正忙著安裝調試智能灌溉設備、自動測評土地鹽堿度的儀(yi) 器和無人機等設備,為(wei) 春耕做準備。
這個(ge) 智慧農(nong) 場是90後新農(nong) 人葛豔俊團隊的智慧農(nong) 業(ye) “試驗田”。大學畢業(ye) 後,葛豔俊在北京的互聯網行業(ye) 工作過多年。後來,看到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和智慧農(nong) 業(ye) 發展的契機,成長在農(nong) 村的葛豔俊決(jue) 定返鄉(xiang) 創業(ye) ,專(zhuan) 注於(yu) 研發智慧農(nong) 業(ye) 設施。
葛豔俊的研發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近年來,這支年輕的團隊自主開發出農(nong) 田管理係統、智能灌溉係統、渠道流量檢測儀(yi) 、田間自動監測儀(yi) 等諸多數字化、智能化農(nong) 業(ye) 設施。在研發和推廣智慧農(nong) 業(ye) 設備的同時,葛豔俊把自主研發的智能設備應用到了自己團隊打造的智慧農(nong) 場裏。
在海坨鄉(xiang) 智慧稻田裏,一條望不到頭的綠色水渠格外顯眼。與(yu) 傳(chuan) 統稻田用於(yu) 灌溉的水泥渠或土渠不同,這條綠色水渠是玻璃纖維複合材料打造,有更強的耐腐蝕和抗拉伸性,使用壽命可達20年左右。更重要的是,這條綠色水渠安裝有智能控水閘。水閘上設置有進、出水傳(chuan) 感器,管理人員在任意距離之外都可以通過手機軟件設置水閘高度、進行開關(guan) 閘操作。
以往稻田灌溉是憑經驗,現在可以通過監測數據,進行精準灌溉。葛豔俊介紹,為(wei) 了做到精準灌溉,在田間地頭,還設置有水渠流量監測儀(yi) 。這個(ge) 儀(yi) 器上配備有PH值、壓力水位、水溫等多個(ge) 傳(chuan) 感器,每10分鍾上傳(chuan) 一次數據到服務器。服務器則根據數據情況,提示是否需要灌溉,這樣避免了大水漫灌,又可以節省人力和物力。
而智能化的農(nong) 田管理係統,則是通過標準農(nong) 事、標準模板、標準種植數據來指導種植。每天,葛豔俊都能從(cong) 手機軟件看到係統自動下發的任務,隻需點擊確認鍵即可。智慧農(nong) 場裏還有智能模擬操作台,可以遠程駕駛旋地機、插秧機,收割機等多種無人農(nong) 機。駕駛人員坐在操作台邊,按幾個(ge) 按鈕,就可以讓無人駕駛的農(nong) 機在田間勞作。
“用數據代替經驗、設備代替人力,建設年輕化的新農(nong) 人團隊。”葛豔俊說,希望未來幹農(nong) 活就像打遊戲一樣,坐在辦公室裏吹著空調、喝著咖啡就能把農(nong) 活幹了。事實上,這樣的願望已經開始在海坨鄉(xiang) 智慧農(nong) 場裏一步步實現。葛豔俊團隊的下一個(ge) 目標是,把這樣的智慧農(nong) 場向更多城市推廣。
用科技改造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在吉林省大安市兆豐(feng) 種植家庭農(nong) 場,負責人武在洲已經為(wei) 春耕忙碌了1個(ge) 月。今年,他準備在鹽堿地上種8000畝(mu) 水稻。以前,武在洲用傳(chuan) 統的水洗鹽土辦法改造鹽堿地,效果不明顯。後來在高校農(nong) 學專(zhuan) 家的幫助下,他學會(hui) 了良田、良種、良法的高效治理模式。有了新技術,武在洲開始逐年擴大改造鹽堿地的規模,把鹽堿地變成了高產(chan) 稻田。
“現在種地再也不是扛著鋤頭、彎著腰了。”武在洲說,用科技改造鹽堿地,更要依靠智能設備提高農(nong) 事效率,降低人力成本。眼下,他正忙著用育苗機育苗,調試去年采購的3台新款無人機,為(wei) 春耕時噴藥和撒肥做好準備。
在四平市鐵東(dong) 區,新農(nong) 人利用吉林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開發的“吉農(nong) 雲(yun) ”數字平台的科技視頻來備春耕。春耕前,“吉農(nong) 雲(yun) ”的大數據專(zhuan) 家針對本地種植合作社情況,設計出一套包含地塊規劃、種植方式規劃、品種規劃等多方麵的科學種植規劃方案。利用這個(ge) 數字化平台,農(nong) 戶可及時獲取有關(guan)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全方位指導,實現糧食生產(chan) 科學化、精準化。
四平市永發合作社理事長王大勇是“吉農(nong) 雲(yun) ”的忠實用戶和受益者。當下,他已經把118台現代化農(nong) 機都安裝了智能化檢測設備。去年,王大勇就對合作社的農(nong) 業(ye) 機械、作業(ye) 調度、人財物管理等進行了全麵數字化改造升級,打造成智慧農(nong) 場模式。
王大勇介紹,在這樣的智能化模式下,可以對地塊進行分區,在農(nong) 機作業(ye) 路線、作業(ye) 質量、任務分工等方麵能更加便捷和高效。他算了一筆賬,通過科學監測,僅(jin) 測土施肥一項,合作社一年就可以節省10萬(wan) 元。
做智慧農(nong) 業(ye) 的先行先試者
在吉林省梨樹縣,鳳凰山農(nong) 機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韓鳳香正忙著和社員一起選購新品玉米種子,修整農(nong) 機具。韓鳳香是80後,大學畢業(ye) 後返鄉(xiang) 創辦了農(nong) 機農(nong) 民合作社,從(cong) 農(nong) 業(ye) “門外漢”成長為(wei) 高級農(nong) 技師。
在合作社的玉米大田裏,配備有智能氣象監測站。每天,韓鳳香打開手機就可以看到大田的土壤水分和溫度、空氣溫度和濕度、雨量、風向等指數。不僅(jin) 如此,智能氣象站還有春播專(zhuan) 報、幹旱監測、蟲情提醒等多項功能。播種、灑藥、除草等生產(chan) 環節都需要選對天氣,這個(ge) 氣象站可以幫韓鳳香作出精準判斷。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回顧過去5年工作時,提到“五年來,我們(men)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大力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完善強農(nong) 惠農(nong) 政策,持續抓緊抓好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加快推進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作為(wei) 全國人大代表,韓鳳香當時在現場聽到這段話,很有感觸。韓鳳香認為(wei) ,作為(wei) 新農(nong) 人要做智慧農(nong) 業(ye) 的先行先試者,了解智慧農(nong) 業(ye) ,並熟練掌握相關(guan) 技術和設備的運用,才能不斷提高生產(chan) 效率和糧食產(chan) 量。
隨著工業(ye) 化、城鎮化的推進,農(nong) 村總人口逐漸減少,農(nong) 村人口老齡化程度也不斷提升。采訪中,多位新農(nong) 人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村裏的農(nong) 戶大多都是50到60歲左右。奔波在鄉(xiang) 村和農(nong) 田間,近年來,新農(nong) 人漸漸切實體(ti) 會(hui) 到,發展機械化、規模化、無人化的智慧農(nong) 場,推廣用大數據分析等全新的耕作方式,勢在必行。
但當下有些地區,由於(yu) 智能農(nong) 機裝備的全麵更換和智能化配套設施建設等投入相對較高,農(nong) 村地塊分散、農(nong) 民認識不足等因素的製約,智慧化農(nong) 業(ye) 推廣還有不小的難度。新農(nong) 人期待,越來越多有學曆、懂技術的年輕人加入智慧農(nong) 業(ye) 領域,大家一起繪製智慧農(nong) 業(ye) 發展的新藍圖。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培蓮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