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對待孩子的成長,請順其自然

發布時間:2023-04-25 16:1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專(zhuan) 家訪談】

  真正的因材施教,不僅(jin) 發生在學校,更要首先發生在家庭中——

  對待孩子的成長,請順其自然

  光明日報記者 楊颯

  “雙減”實行一年多以來,學校作業(ye) 少了,課後服務活動更豐(feng) 富了,不少家長認為(wei) ,孩子有了更多休閑娛樂(le) 的時間,更快樂(le) 了。然而,也有部分家長依然充滿擔心,怕孩子在學校學得少,跟不上。他們(men) 在網上學習(xi) 各種各樣的“雞娃”知識,想要抓住孩子的黃金發育期,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如何正確看待家長的這種心情與(yu) 行為(wei) ?光明日報記者專(zhuan) 訪北京市東(dong) 城區家庭教育文化推廣中心主任,國家二級心理谘詢師、培訓師果海霞。

  我們(men) 的教育一直走在探索“因材施教”的路上

  記者:自2021年“雙減”以來,學校的作業(ye) 少了,課外培訓班取消了,孩子們(men) 放學後有更多空閑時間了,為(wei) 什麽(me) 有的家長還會(hui) 焦慮?

  果海霞:第一種焦慮來自家長認為(wei) 過去自我的“不夠好”。第二種焦慮來自家長對未來自我的“不相信”“不確定”。第三種焦慮來自當下家長對自我各種狀態的不滿意。

  事實上,從(cong) 心理學的視角說,成年人所有對過去自我的不滿意,大都源於(yu) 成長經曆中“被肯定、被看見”的機會(hui) 匱乏。青少年兒(er) 童對自我的認知,首先來自外在重要他人對自己的評判。因此,很多成年後的家長內(nei) 心都有一個(ge) 巨大的“坑洞”,需要被自己的父母或養(yang) 育者的愛和肯定填滿。同時,如果父母已經不能替自己做這部分功課,就需要家長自己通過學習(xi) 或谘詢來完成這個(ge) “填心理坑洞”的功課。

  借由這份對自己的過去、未來和現狀的不滿,家長無形中把壓力轉嫁給了自己的孩子,唯恐孩子浪費了學習(xi) 的最佳時間。家長們(men) 會(hui) 根據自己的學習(xi) 經驗或專(zhuan) 家、他人介紹的學習(xi) 經驗,到處搜集優(you) 質資源,爭(zheng) 分奪秒地安排孩子的學習(xi) 和生活,讓孩子的時間被充分利用。唯有這樣,家長內(nei) 心才能略顯心安。而這個(ge) 過程中,家長忽略了孩子當下的年齡段特點和孩子內(nei) 心世界最真實的需求。

  若孩子的“人生歸屬”變成了父母的“權利”,孩子就被剝奪了“選擇權”

  記者:在調研中,我們(men) 發現不少家長仍持有一種觀點:如果不提早“雞娃”,就容易錯失孩子的發育黃金時期。網上流傳(chuan) 著不少“雞娃”方法論,比如幾歲到幾歲要多學數學、幾歲到幾歲要學英語。這些家長的行為(wei) 被稱為(wei) “科學育兒(er) ”,這些行為(wei) 真的科學嗎?

  果海霞:在這裏和讀者朋友們(men) 分享一個(ge) 很老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是民國時期的人民教育家。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漢大學演講。他走上講台,不慌不忙地從(cong) 箱子裏拿出一隻大公雞。台下的聽眾(zhong) 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幹什麽(me) 。陶先生從(cong) 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後按住公雞的頭,強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雞隻叫不吃。怎麽(me) 才能讓公雞吃米呢?他掰開公雞的嘴,把米硬往雞的嘴裏塞。大公雞拚命掙紮,還是不肯吃。陶行知先生輕輕地鬆開手,把雞放在桌子上,自己後退了幾步,大公雞自己就開始吃起米來。這時陶先生開始演講:“我認為(wei) ,教育就像喂雞一樣。先生強迫學生去學習(xi) ,把知識硬灌給他,他是不情願學的。即使學也是食而不化,過不了多久,他還是會(hui) 把知識還給先生。但是如果讓他自由地學習(xi) ,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

  從(cong) 2500多年前,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至今,我們(men) 的教育一直走在探索“因材施教”的道路上。真正的“因材施教”不僅(jin) 發生在學校,更要首先發生在家庭中。

  一台冰箱或其他家用電器出廠時,是帶著商品的出廠使用說明書(shu) 的,客戶收到商品後,也是先看使用說明書(shu) 再開始啟動設備的。如果說,父母就是孩子的出廠廠家,首先孩子出生後,我們(men) 有沒有認真研究這個(ge) 孩子的“出生說明書(shu) ”,6年之後,我們(men) 有沒有給他帶著他自己專(zhuan) 屬的“個(ge) 體(ti) 說明書(shu) ”進入小學,讓老師知道從(cong) 哪些方麵去了解這個(ge) 孩子,去引領支持這個(ge) 孩子的學習(xi) 與(yu) 成長?

  被充分愛、尊重、允許、支持、肯定的孩子更知道自己要什麽(me) 、想要做什麽(me) ,因為(wei) 他們(men) 的“內(nei) 在自我”在“被愛、被尊重、被允許、被支持、被肯定”的過程中得到了保護、滋養(yang) 和發展。

  記者:不少家長選擇繼續“雞娃”是為(wei) 了讓孩子進入名校(無論小學、初中還是高中、大學),這似乎成了孩子發展的唯一路徑。應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成長、成才?

  果海霞:這個(ge) 問題裏要探討三個(ge) 點:

  首先是關(guan) 於(yu) 孩子的“天賦興(xing) 趣”的探討。上文裏,我提到了孩子的“個(ge) 體(ti) 使用說明書(shu) ”,這裏麵要說明的內(nei) 容就包括孩子的天賦興(xing) 趣。當家長了解了孩子的天賦興(xing) 趣之後,再去選擇適合的學校,對孩子的支持和幫助才會(hui) 更有力。如果一味追求名校,並不考慮孩子的天賦特征,有可能這隻是家長的需要而不是孩子自己的需要。

  其次是關(guan) 於(yu) 孩子人生歸屬權的探討。在這裏,我有一點小感受,作為(wei) 家長,很多人會(hui) 習(xi) 慣給孩子做安排。這個(ge) 安排背後的理論依據就是:我是愛你的,我是對的,你是我的孩子,因此你要聽我的。在這裏,孩子的“人生歸屬”就變成了父母的“權利”。或者說,孩子就被父母剝奪了“選擇權”。

  我的一位高三年級來訪者,她重讀了三年高三。她就喜歡化妝,隻想到大學裏深度學習(xi) “服裝與(yu) 化妝設計或人物形象設計”專(zhuan) 業(ye) 。但是媽媽不同意,於(yu) 是孩子就一次次考不好,一次次複讀。事實上,案例中的媽媽已經剝奪了孩子人生的決(jue) 策權。真正尊重孩子人生歸屬權,孩子才能拿出更多的自我規劃。

  最後是關(guan) 於(yu) “從(cong) 眾(zhong) ”與(yu) “適合”話題的探討。當我們(men) 的內(nei) 在自我不夠自信的時候,我們(men) 往往會(hui) 把期待放在環境或他人身上。同時,我們(men) 會(hui) 選擇追隨。因為(wei) 這會(hui) 讓我們(men) 和大多數人是一樣的、相似的。當我們(men) 從(cong) 眾(zhong) 的時候,關(guan) 注點在外在,就忽略了“因材施教”。孩子的成長,最需要的是被關(guan) 注內(nei) 在需要,尋找更適合孩子的需要。對待孩子的成長,請順其自然。

  優(you) 質的教育不僅(jin) 是養(yang) 成好習(xi) 慣,更要養(yang) 心、養(yang) 根

  記者:孩子是不應該提前培養(yang) ?如果提前培養(yang) ,最應該培養(yang) 哪方麵的能力和素養(yang) ?

  果海霞:記得在《老子》中有這樣兩(liang) 個(ge) 詞語:“順應天時”“道法自然”。這是萬(wan) 事萬(wan) 物都需要遵守的自然規則。

  如果把孩子的成長比喻成一棵小樹苗的成長過程,澆水、施肥、修枝、剪葉……最重要的是樹根的養(yang) 護:他是向下紮根了嗎?他的根紮得深遠嗎?

  培養(yang) 孩子向下紮根的能力和素養(yang) ,是當下家庭教育的核心問題。 即,最優(you) 質的教育不僅(jin) 是養(yang) 成好習(xi) 慣,還要養(yang) 心、養(yang) 根:養(yang) 心,主要是滋養(yang) 孩子內(nei) 在溫柔、堅強、勇敢、靈活、智慧等心理(個(ge) 性)韌性。養(yang) 根。主要是滋養(yang) 孩子的良好品德,如善良、勤儉(jian) 、勤學好問、誠實、兢兢業(ye) 業(ye) 、利他等品德。

  記者:您認為(wei) ,應如何緩解家長的焦慮?家長應該怎麽(me) 做?

    果海霞:緩解家長的焦慮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這不是讀一本書(shu) 、看一篇文章、做一個(ge) 谘詢就能夠解決(jue) 的。更多的功課需要家長從(cong) 自己身上開始,一點一點去覺察、去探索、去尋找適合的解決(jue) 方案。這個(ge) 過程就是學習(xi) 成長、不斷精進、進取的過程。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