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立足自主研發 善用國際合作
【光明時評】
作者:汪霜傲(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日前在廣東(dong) 考察時指出,中國是個(ge) 大國,要重視實體(ti) 經濟,走自力更生之路。關(guan) 鍵核心技術要立足自主研發,也歡迎國際合作。要加強教育和人才培養(yang) ,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這為(wei) 我們(men) 把握自主性和合作性、推動科技發展再上層樓提供了重要遵循。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生產(chan) 要素在全球範圍內(nei) 流動,世界各國紛紛依托自身的比較優(you) 勢,力圖在世界市場上占據有利地位。為(wei) 應對新一輪的產(chan) 業(ye) 革命浪潮,近年來我國分別建立了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三個(ge) 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打造了產(chan) 業(ye) 聚集、人才薈萃、環境良好的科技創新高地。建設高水平高質量的國際科創中心,意在通過放開要素跨境流動限製、提高區域協同創新水平、推動科技研究成果轉化等相關(guan) 舉(ju) 措,在科技創新產(chan) 業(ye) 內(nei) 部形成帶頭和示範作用,從(cong) 而整體(ti) 上提高我國科技創新水平和能力,在關(guan) 鍵領域躋身世界前列,推動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戰略任務。
打鐵還需自身硬,立足於(yu) 國際開放合作的十字路口,我們(men) 應在秉承全球視野、深化開放合作的基礎上,持續完善科創中心基礎設施體(ti) 係建設,深入推進人才合作培育交流機製,著力深化重點領域項目合作指引,提高重大國際化科研項目落地實施精準度,打造高新成果科研轉化平台,不僅(jin) 為(wei) 發揮科技創新政策的功能提供係統指引,更要為(wei) 承接科技創新政策的配套措施提供框架依據和基礎保障。
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和區域在產(chan) 業(ye) 上緊密聯結,提升協同創新水平。應根據我國三大國際科創中心各自的特點明確自身定位,在國家統籌發展的規劃之下實現優(you) 勢互補。通過深化重點領域合作,聚焦國內(nei) 技術優(you) 勢、短板梳理分析,持續布局培育推進高水平國際化項目研究,以政府名義(yi) 設立國際科研專(zhuan) 項扶助基金,與(yu) 其他國家的科技創新企業(ye) 一道,分工合作、共同攻關(guan) ,破解科技發展難題,出台重點項目研發目錄,對目錄的項目給予資金、政策、人力支持,激發科技研發創新活力,在與(yu) 外國優(you) 秀科創企業(ye) 的合作中實現科技創新的互利共贏。
持續打造新型研發機構,加速國家級實驗室落地。應以目標為(wei) 導向,探索將其打造為(wei) 加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平台和抓手,向世界展示科技創新成就、深化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在平台內(nei) 部建立對接交流機製,定期開展人員互派學習(xi) 製度,培育出一大批具有國際科研視野、頂級科研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在攻克技術難題、突破“卡脖子”技術上實現“得道多助”。
借鑒國際經驗,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發達國家在科技成果轉化上的特點表現為(wei) 兩(liang) 方麵:一是以市場需求為(wei) 導向,重視應用研究;二是成立專(zhuan) 門的機構,服務於(yu) 科技成果的轉化。科創企業(ye) 應具有國際視野,定期開展人員外派交流,學習(xi) 先進的科研製度和管理理念,幫助企業(ye) 製定更為(wei) 合理的規章製度。同時密切關(guan) 注市場變化,提高應用型研究的意識,實現科研成果和市場需求的有效對接。此外,還應進行科技成果轉化機構試點研究,總結經驗並加以推廣,建立有中國特色、適合國情的科技成果轉化製度,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裏”。
國際開放合作任重道遠,非一朝一夕之力。在這個(ge) 過程中,隻有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戰略,以更實的舉(ju) 措、更有力的行動,對標國家發展戰略,對標國際科研發展,對標關(guan) 鍵核心項目攻關(guan) ,持續深化國際戰略合作、科技合作、產(chan) 業(ye) 合作和開放合作,才能保證方向不偏、力度不減,譜寫(xie) 國際開放合作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