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服務春耕生產 提升農業質效

發布時間:2023-04-26 14:46:00來源: 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化肥的生產(chan) 、分銷與(yu) 使用,關(guan) 係到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與(yu) 農(nong) 民收益。今年以來,雲(yun) 南化肥企業(ye) 生產(chan) 忙碌,全力保障化肥產(chan) 品穩定供應。通過研發新型專(zhuan) 業(ye) 化肥,推廣綠色種植技術,延伸服務鏈條,當地化肥產(chan) 業(ye) 上下遊企業(ye) 不斷滿足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需求,助力農(nong) 戶增產(chan) 增收。

  “在這個(ge) 片區,尿素有多少銷多少!”春耕熱火朝天,肥料銷售也緊隨其後。掛斷經銷商電話,還得趕緊下田,雲(yun) 南省昆明市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資料有限公司市場銷售代表羅恒忙得團團轉。立足傳(chuan) 統化肥銷售,提高新品類肥料占比,推廣先進施肥技術手段……羅恒的忙碌是雲(yun) 南化肥產(chan) 業(ye) 轉型發展的一個(ge) 縮影。

  大到糧食安全,小到居民餐桌,小小一捧肥料,裏頭門道不少。作為(wei) 糧食的“糧食”,化肥的生產(chan) 、分銷與(yu) 使用,直接關(guan) 係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與(yu) 農(nong) 民收益。當前,化肥這一雲(yun) 南的重要產(chan) 業(ye) 迎來忙碌的生產(chan) 期。

  找準客戶需求

  新老產(chan) 品暢銷

  正當農(nong) 時保春耕,買(mai) 什麽(me) 肥料成了農(nong) 戶的頭等大事。幹淨寬敞的鋪麵內(nei) ,一袋袋不同顏色包裝的化肥摞成小山一般,時不時有農(nong) 戶拉著羅恒谘詢。“小農(nong) 戶大田作業(ye) 使用的傳(chuan) 統肥料,輕易不換品牌。”羅恒說,自己銷售的雲(yun) 天化集團所生產(chan) 的肥料,在雲(yun) 南有一批忠實的老客戶。

  偶有閑暇,羅恒則會(hui) “跑田”,推廣化肥新產(chan) 品。“一個(ge) 個(ge) 棚挨個(ge) 跑,雖然很辛苦,卻很有效果。”講起“跑田”,羅恒滔滔不絕:幹農(nong) 活辛苦,農(nong) 戶見到有人能陪著聊天,一般不會(hui) 反感;聊作物品種價(jia) 格、談肥料使用情況,很快便能知曉農(nong) 戶會(hui) 不會(hui) 成為(wei) 自己的潛在客戶。“把肥講透了、用對了,才談得上有市場、有銷量。”

  年年都賣化肥,為(wei) 什麽(me) 今年的銷售如此樂(le) 觀?“找準客戶需求,補齊產(chan) 品缺位。”羅恒說,新產(chan) 品推廣得瞄準目標客戶,為(wei) 客戶針對性解決(jue) 問題,保護土壤、提高產(chan) 量和品質。“糧食、蔬菜、花卉、水果……不同區域有不同的優(you) 勢作物,種植戶也有不同需求。缺啥賣啥,才能不愁銷!”羅恒說,隻有讓農(nong) 產(chan) 品長得壯、賣得旺,化肥才能有銷量。新產(chan) 品的好效果讓農(nong) 戶安了心,僅(jin) 今年1月,銷量就達到170餘(yu) 噸。

  11條包裝線滿負荷運行,每天提前一小時開始包裝工作,這段時間,雲(yun) 天化化肥的平均日產(chan) 量達到了2.5萬(wan) 噸以上……化肥銷得好,背後是生產(chan) 端、運輸端的高效運轉。在雲(yun) 天化天安化工產(chan) 品包裝車間,企業(ye) 通過增加巡檢頻次、提高巡檢質量,不斷優(you) 化裝卸作業(ye) ,化肥產(chan) 品實現了穩定供應。產(chan) 量高、供應穩,雲(yun) 天化生產(chan) 的肥料不僅(jin) 在本地熱銷,還源源不斷銷往華北、東(dong) 北等糧食產(chan) 區,服務約5億(yi) 畝(mu) 耕地。

  在天安化工,除了大型氮磷肥裝置滿產(chan) 運作,其他生產(chan) 線也滿負荷生產(chan) 。“今年一季度,營銷人員平均每個(ge) 月有1/3的時間在外跑市場,拓展用戶,摸清市場需求。”天安化工生產(chan) 技術部副部長謝波說,近年來公司加大科研投入,“一旦發現客戶有新需求,我們(men) 就緊跟需求,積極研發。”

  新品專(zhuan) 用化肥

  助力綠色轉型

  一塊玫瑰種植田,一腳下去踩不著土;一條玫瑰包裝線,從(cong) 分級到包紮都靠機器;水肥循環利用,澆灌精確到秒……“在這裏,一台電腦就能控製兩(liang) 三個(ge) 大棚的水肥!”走在8米高的寬敞大棚裏,花匠鋪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魯誌歡步履格外輕快。

  雲(yun) 南是鮮切花的主要生產(chan) 基地。在昆明市晉寧區昆陽磷礦複墾植被區的空地上,花匠鋪的玫瑰示範園已經初具規模。既要種植鮮花,又要銷售花卉專(zhuan) 用肥,魯誌歡說:“我們(men) 既是示範田,也是試驗地。”

  “肥多肥少,會(hui) 影響葉片大小、枝條形態、花苞著色程度等。”花匠鋪技術人員陳鑫說,因為(wei) 品質不同,同一品種鮮花價(jia) 差可能有兩(liang) 三倍,想要“賣得好”,必須“種得好”。為(wei) 了帶動農(nong) 戶種植水平提升,花匠鋪技術人員常常去周邊村落,推廣新品花卉專(zhuan) 用肥,提供花卉植保方案。換上新肥新方法,晉寧區寶峰街道龍泉村花農(nong) 楊貴生種出的鮮花,不僅(jin) 產(chan) 量有了提升,品質更是提高了一大截。

  相對於(yu) 漫灌,滴灌種植能夠明顯提升鮮花產(chan) 量和品質。不過,滴灌對肥料的水溶性要求更高,如果肥料雜質過高或者溶解不充分,容易導致滴灌管線堵塞。近年來,越來越多花農(nong) 用上了滴灌,化肥生產(chan) 企業(ye) 隨即加大了新品水溶性花卉專(zhuan) 用肥的推廣力度,成為(wei) 化肥產(chan) 業(ye) 新的利潤增長點。

  隨著智能化綠色種植技術的推廣,花匠鋪在鮮花種植環節的管理更加精準。“鮮花銷售淡旺季明顯:重大節日一花難求,價(jia) 格水漲船高,我們(men) 通過控製水肥,盡可能擴大鮮花產(chan) 量;而到了淡季,我們(men) 就適當壓縮鮮花產(chan) 量,著重提升品質,從(cong) 而實現效益最大化。”魯誌歡說。在花匠鋪的溫室大棚裏,不少種植戶問得格外仔細,如今好幾個(ge) 種植大戶已經率先用上了智能化綠色種植技術。

  傳(chuan) 統大田種植,在水肥控製方麵有一定難度,花卉品質很難精準掌控;而通過無土滴灌栽培,實現對水肥的精準智能控製,不僅(jin) 極大提升了花卉品質,還能回收利用多餘(yu) 的水肥,從(cong) 技術上實現水肥零外排。

  “傳(chuan) 統方法種植,每畝(mu) 年產(chan) 4萬(wan) —6萬(wan) 株都算好收成。通過標準化的種植技術和設施農(nong) 業(ye) ,每畝(mu) 年產(chan) 可以提高到14萬(wan) —15萬(wan) 株。”陳鑫邊激活係統操作台邊說,依靠廢水循環利用係統,實現了水肥回收、消毒後再利用,支撐了花卉種植的綠色高質量發展。

  發力科技富農(nong)

  推動減災增收

  前陣子,一場倒春寒,讓昆明市嵩明縣蔬菜種植戶薛佳鵬損失不小。“小瓜不耐寒,遇上凍害要趕緊拔掉,否則很容易造成成片死亡。”薛佳鵬心疼地說,“本想著要不成了,還好碰到了嵩明科技小院的專(zhuan) 家們(men) 下田走訪。”

  嵩明縣是雲(yun) 南省蔬菜主產(chan) 區之一,每天都有蔬菜源源不斷地從(cong) 這裏發往各地,當地像薛佳鵬這樣的專(zhuan) 業(ye) 菜農(nong) 數量不少。蔬菜銷售,一頭連著百姓餐桌,一頭關(guan) 係農(nong) 戶生計,如何提升產(chan) 量、種出更水靈的菜成了農(nong) 戶們(men) 最關(guan) 心的事。一季耕作一季收成,施肥影響作物與(yu) 土壤。因此,如何選肥用肥,自然也成了田裏的重頭戲。

  為(wei) 更好助力農(nong) 戶種植,當地化肥企業(ye) 延伸服務鏈條,與(yu)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聯合成立嵩明科技小院。作為(wei) 建在田間地頭的綜合型現代農(nong) 業(ye) 服務平台,嵩明科技小院可以提供農(nong) 業(ye) 研究、施肥方案設計、肥料試驗示範與(yu) 農(nong) 業(ye) 技術服務等多類型服務。

  為(wei) 保春耕,嵩明科技小院院長周維興(xing) 帶著團隊下地調研,正好碰上了薛佳鵬家受災的農(nong) 田。

  剛走進薛佳鵬家的菜地,周維興(xing) 心裏也不是滋味,挽起袖子一番檢查,發現不少瓜苗還能“搶救”。周維興(xing) 馬上提出可以試試新推廣的抗寒特種肥料,或許能挽回一些損失。聽完建議,薛佳鵬暗自算賬,一瓶特種肥不過100多元,哪怕沒效果也虧(kui) 不到哪裏去,於(yu) 是買(mai) 了兩(liang) 瓶,噴了3次。兩(liang) 個(ge) 月後回訪,薛佳鵬說:“那些救回來的小瓜,加起來賣了近1萬(wan) 元!”

  “常規的複合肥是主食,但隻吃主食,何來營養(yang) 均衡?”周維興(xing) 介紹,要種好地,還得用對肥、用精肥、用好肥。比如添加聚穀氨酸,保水保肥;使用水溶性肥,作物吸收更高效;增加微生物菌劑,恢複土壤活力……科技小院團隊從(cong) 設計施肥方案到田間指導,全程推進科學種植。

  “不僅(jin) 肥要好,還得劃算。成本太高,效果再好也白搭。一塊土地投入多少,農(nong) 戶門兒(er) 清。”周維興(xing) 告訴記者,“如今,連那些種了多年地的‘老把式’,都對我們(men) 這個(ge) ‘家門口的農(nong) 學院’很認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