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總師勾勒我國未來深空探測發展藍圖 國際月球科研站、火星取樣返回等方案披露
本報合肥4月2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月球南極勘查、火星取樣返回、首次小行星防禦、國際月球科研站……今日,在安徽合肥舉(ju) 行的第一屆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hui) 議上,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三大總設計師披露最新進展,並勾勒我國未來深空探測發展藍圖。
“當前月球是深空探測的熱點,火星是深空探測的重點,發現未知是永恒主題,國際合作成為(wei) 共識。我國將持續開展月球、行星探測,為(wei) 這一人類共同的事業(ye) 奉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我國深空探測重大專(zhuan) 項總設計師吳豔華說。
當天,他作了題為(wei) 《中國的深空探測》的主旨報告,梳理了世界和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主要成就。其中提到,過去近20年間,我國月球探測工程實現“六戰六捷”,圓滿完成“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目標;過去近3年間,我國成功實施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一步實現“繞著巡”戰略目標。
麵向未來,吳豔華透露,在月球探測方麵,我國將在2024年前後發射鵲橋二號中繼星和嫦娥六號探測器,實現月背采樣返回;2026年前後發射嫦娥七號,實現月球南極資源勘查;2028年前後發射嫦娥八號,和嫦娥七號一起構成國際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國際月球科研站是我國聯合多國共同建設,將在月球表麵和月球軌道長期自主運行、短期有人參與(yu) ,可擴展、可維護的綜合性科學實驗設施。”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wei) 仁說。作為(wei)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深空探測實驗室主任,吳偉(wei) 仁當天深度解讀了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方案,並向世界各國發出合作倡議。
在行星探測方麵,中國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三號任務總設計師劉繼忠透露,我國計劃在2025年前後實施近地小行星取樣返回任務,從(cong) 而為(wei) 小行星起源及演化提供科學數據和真實樣品。其間將開展備受關(guan) 注的首次小行星防禦任務,計劃從(cong) 中獲得撞擊所造成的地形變化和濺射物分布等效應和機理,豐(feng) 富人們(men) 對小行星演化的認識。
“我國還將在2030年前後實施火星取樣返回,通過對火星樣品研究,探尋火星生命痕跡。”劉繼忠說,“麵向更遠的深空,未來,我國的航天器不僅(jin) 計劃飛到距太陽僅(jin) 0.05天文單位的地方看一看,還將向太陽邊際進發。”1天文單位相當於(yu) 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而我們(men) 的目標將是100天文單位外的臨(lin) 近恒星際空間,這將為(wei) 認知太陽係和係內(nei) 行星特征、探索地外生命作出中國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