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唯數據”到“唯質量”
【影視銳評】
作者:李政(中國人民大學視聽傳(chuan) 播研究中心研究員)
2021年文娛領域綜合治理以來,一係列政策措施相繼出台,網絡水軍(jun) 、粉絲(si) 控評、流量造假等亂(luan) 象得到了有效遏製,影視行業(ye) “唯數據論”的不良傾(qing) 向得到了有力匡正,正確看待、合理運用收視率、票房、點擊量等數據正在成為(wei) 越來越多從(cong) 業(ye) 者的共識。人們(men) 愈發清醒地意識到,數據本身沒有原罪,反對“唯數據論”並不是完全否定數據,而是反對片麵追求表層的市場數據而作弊造假,或隻顧提高市場數據而忽視藝術追求等短視行為(wei) 和浮躁心態。
自打收視率、票房等概念引入以來,平台、廣告商就將這些市場數據作為(wei) 評估影視作品的重要指標。它們(men) 關(guan) 係到各方的合作模式、廣告策略、利益決(jue) 算。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數據又成為(wei) 影視內(nei) 容創作傳(chuan) 播的重要參考指標。各種大數據被運用於(yu) 劇本評估、角色選擇、編播策略等領域。從(cong) 長遠來看,數據作為(wei) 行業(ye) 衡量評估作品價(jia) 值和傳(chuan) 播效果的指標作用不會(hui) 消失。因此,為(wei) 了更加科學理性地運用數據,使之成為(wei) 行業(ye) 發展的有益參考,我們(men) 需要製定一套具有權威性、合理性、公信力的評價(jia) 體(ti) 係。
當下,一些網絡視聽平台、機構、社交媒體(ti) 嚐試推出熱度值、好評度等評價(jia) 體(ti) 係,綜合計算用戶的觀看行為(wei) 、互動行為(wei) 、分享行為(wei) 等多項指標。這些評價(jia) 體(ti) 係看似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對收視率、票房、點擊量等單一衡量標準進行了有益補充,實際上卻催生了一係列新問題。一方麵,計算方法、指標、模型等雖然日趨精致和複雜,但實質上仍以片麵強調市場數據為(wei) 底層邏輯,很難真正反映出作品的藝術水準和社會(hui) 效益。另一方麵,這些由商業(ye) 化平台主導的、不斷分化的評價(jia) 體(ti) 係計算方法不透明,容易形成“數據黑箱”,使計算結果被資本操縱。由此可見,單純改變市場數據的計算方式,並非徹底解決(jue) 影視行業(ye) “唯數據論”的“治本”良方。我們(men) 應讓市場數據的統計過程、統計方法暴露在陽光下,並引入思想價(jia) 值、藝術價(jia) 值、傳(chuan) 播價(jia) 值等重要維度,涵蓋時代性、創新性、專(zhuan) 業(ye) 性等多種指標。唯有如此,評價(jia) 體(ti) 係才能更加科學有效。
數據本無對錯之分,但數據觀卻有是非曲直之別。我們(men) 在不斷探索使用數據的科學方法同時,還需清醒認識,作品內(nei) 容過硬,是數據高企的前提條件,這才是正常的市場邏輯,任何時候都不能本末倒置。近段時間,一批優(you) 質影視劇頻頻出圈,無論是票房、收視率,還是熱度值、好評度,都不斷刷新著各類數據的“天花板”。通過題材類型創新生動塑造政法工作者群像的電視劇《狂飆》刷新了視頻網站站內(nei) 熱度紀錄和CCTV-8電視劇頻道近九年收視率紀錄。該劇播出期間,地鐵上,火車裏,人們(men) 手機屏幕上齊刷刷都是這部劇。被媒體(ti) 評價(jia) 為(wei) “創造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中國式科幻敘事新話語”的電影《流浪地球2》上映首日即打破32項紀錄,目前國內(nei) 票房已突破40億(yi) 元。這些不斷湧現的優(you) 秀影視作品用一個(ge) 個(ge) 鮮活的案例說明,作品內(nei) 容質量與(yu) 市場數據流量兩(liang) 者的主次順序,也清晰呈現了評價(jia) 一部影視作品所需考察的豐(feng) 富維度。以此類優(you) 秀作品為(wei) 標杆,提煉規律、總結經驗,才能更好地幫助我們(men) 建立和完善影視作品的科學評價(jia) 體(ti) 係。影視從(cong) 業(ye) 者應當把心思始終放在創作生產(chan) 優(you) 質內(nei) 容上,以留下更多經得起時代、曆史和人民檢驗的經典為(wei) 目標,並讓一切數據、算法和模式都為(wei) 這個(ge) 目標服務,圍繞這個(ge) 目標展開。變“唯數據論”為(wei) “唯質量論”,影視行業(ye) 將展現出更加充沛豐(feng) 盈、富有生機的景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