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一群90後讓北京中軸線“活”起來

發布時間:2023-05-15 16:41: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楊琬潔(左一)向嘉賓展示“靈圖遊”App的使用方法,在小神獸(shou) “水靈龍”的引導下,實地體(ti) 驗數字中軸探訪線路。

  楊琬潔(左一)在向外國友人介紹“萬(wan) 象中軸”數字文化體(ti) 驗項目。受訪者供圖

  “我是鎮水小神獸(shou) ,請跟我來。”來北京中軸線遊覽的遊客如果掃一掃沿路看到的遊覽二維碼,這個(ge) 藍色的鎮水小神獸(shou) “水靈龍”便會(hui) 出現在手機中,以導遊的身份帶著遊客“穿越時空”,回到百年前感受中軸線的魅力。

  這是北京西城區文化和旅遊局會(hui) 同北京河圖聯合發布的“萬(wan) 象中軸”數字文化體(ti) 驗項目,通過AR技術讓虛實結合,讓遊客有沉浸式的互動體(ti) 驗。

  在App中,遊客可以通過動畫觀看明清時期中軸線“前朝後市”的後市部分、看到鍾鼓樓及積水潭一帶在百年前的繁華商業(ye) 街、了解古代寺廟建築的製式和特點等畫麵。

  該項目自2022年上線後,迅速成為(wei) 網紅App,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年輕人自發為(wei) 該項目代言。90後楊琬潔是這個(ge) 項目的參與(yu) 人之一,她是土生土長的北京女生,在這一過程中她覺得不是自己在助力中軸線的文化傳(chuan) 承,而是中軸線不斷給予她力量和感動。

  楊琬潔說,小時候她在南城長大,經常到中軸線上的古建築附近玩耍。近些年來,她發現老城變了,以前破舊的街道得到了整治,大雜院不雜了,老院子被保護起來了。2021年,她加入“萬(wan) 象中軸”項目組,更深入地了解了北京對於(yu) 中軸線的保護。

  在“萬(wan) 象中軸”項目組,楊琬潔第一次認真學習(xi) 中軸線的曆史,了解古都文化。她介紹,為(wei) 了做好中軸線文化的挖掘,西城區文旅局找到了大量專(zhuan) 家提供支持,這些專(zhuan) 家會(hui) 推薦專(zhuan) 業(ye) 的書(shu) 籍,有些專(zhuan) 家會(hui) 拿出珍藏的古書(shu) 帶著工作人員一起研究,他們(men) 還會(hui) 到博物館學習(xi) ,一遍遍翻閱過去的資料。

  “在這個(ge) 過程中,我對北京及古都有了更深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我對中國傳(chuan) 統建築、文化也有了更多的了解。”楊琬潔以地安門舉(ju) 例。

  地安門始建於(yu) 明永樂(le) 十八年,曾位於(yu) 皇城北牆正中,與(yu) 天安門相互對應,南對景山,北對鼓樓。1955年,因城市改造,地安門被拆除。“地安門也被叫作皇城北門,具有重要的曆史價(jia) 值,它與(yu) 城牆相連構成了我們(men) 整個(ge) 皇城,老北京有句話叫作‘內(nei) 九外七皇城四’,地安門就是‘皇城四’中的門。”為(wei) 了能讓後人更完整地感受皇城曆史和文化,“萬(wan) 象中軸”數字文化體(ti) 驗項目的設計團隊決(jue) 定將地安門進行數字化還原,用科技手段“再造”一個(ge) 地安門。

  於(yu) 是,他們(men) 翻閱了大量曆史資料,通過尋找老照片、曆史學家、建築專(zhuan) 家、老北京人等多種渠道,反複請教專(zhuan) 家論證地安門的曆史原貌,最終用數字技術“重造”了地安門。遊客跟著App中的導遊“水靈龍”走到地安門的原址時,屏幕中便會(hui) 浮現數字化的地安門,再現當年原貌。

  “皇城北門是我們(men) 本次項目的亮點,這也是我們(men) 做這個(ge) 項目的意義(yi) 所在。”楊琬潔說,“很多曆史遺跡在發展過程中消失不見了,我們(men) 的項目讓他們(men) 通過數字化手段重現,讓大家知道曆史沿革、曆史故事,將古建築美直觀地呈現出來,也讓我們(men) 的傳(chuan) 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展示和表達。”楊琬潔說,在這個(ge) 過程中她也受益匪淺,項目結束後她則滔滔不絕地與(yu) 人分享項目實施中學到的中軸線文化知識。

  麵對中軸線宏大悠長的曆史,楊琬潔始終覺得自己仍在學習(xi) 的路上,而依托著數字化的發展,越來越多像“萬(wan) 象中軸”的項目出現,新技術為(wei) 古老中軸線帶來新生機。

  2022年7月,北京中軸線官方網站上線,采用一屏一景觀、一步一洞天、一線一中軸的設計理念,細致拆解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用跨時空展界麵,立體(ti) 鮮活地再現北京老城印象。

  今年3月28日,“輝煌中軸”展覽在首都博物館開幕,團隊以數字化的方式複刻了北京中軸線7.8公裏的景觀,在投影與(yu) 落地豎屏的聯動演繹下,展現北京中軸線自元大都建都至今的曆史演變。

  “活化”中軸線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西城區文旅局局長靳真介紹,西城區在文物有效保護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文化遺產(chan) 活化利用和展示傳(chuan) 承新模式,圍繞中軸線文化內(nei) 涵,推出全新文旅品牌和消費場景,比如推出“打卡鼓西、漫步斜街”文化消費活動,用“文化探訪、快閃市集、鼓西共創薈、微展覽、線上打卡積分換禮”等一係列文化消費活動全麵呈現鼓西大街近800年的曆史積澱和記憶符號;升級改造新華書(shu) 店·為(wei) 寶書(shu) 局,書(shu) 店與(yu) 北京中軸線的空間序列一一對應,穿梭在書(shu) 店裏,像是漫步在一座微縮城市中。此外,西城區還推出 “白塔夜話”“我在中軸修文物”等文化品牌,編寫(xie) 了《探訪北京中軸線》等書(shu) 冊(ce) ,讓更多遊客打卡中軸線,親(qin) 近文化遺產(chan) 。

  在這樣的氛圍中,伴隨著中軸線保護工作的深入,楊琬潔感到越來越多同齡人或者比自己年輕的人加入到這個(ge) 隊伍中。這樣的感受也得到了數據的支持。近期,北京市發布《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與(yu) 城市文化可持續》報告,數據顯示,近十年來,北京中軸線全麵保護體(ti) 係逐漸完善,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支持人群凸顯“年輕態”,28歲至35歲青年群體(ti) 占比近五成,這表明有利於(yu) 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的社會(hui) 傳(chuan) 承和代際傳(chuan) 承。

  “現在很多小學生對中軸線也有很多認知,他們(men) 用畫筆、相機記錄下中軸線的樣子,我們(men) 實現了中軸線保護人人參與(yu) 的目的。這對我們(men) 整個(ge) 北京首都的保護也是一種提升。”楊琬潔說,伴隨著越來越多遊客喜歡中軸線,如今她也通過科技手段讓更多人了解了北京文化、中國文化,她很驕傲自己能夠為(wei) 家鄉(xiang) 做一點小貢獻,“我也希望能盡最大的努力把北京的故事講好,把中國的故事講好”。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敏 實習(xi) 生 趙夢依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