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思政藥方,開在中醫藥文化沃土上
中醫學專(zhuan) 業(ye) 大學生田林的一本課堂筆記,在下鄉(xiang) 宣講途中,無意間遺落到鄉(xiang) 村懶漢的手裏,幾番波折,不僅(jin) 變成了懶漢克服惰性、步入正軌的寶貝,也促成了當代醫學生利用自身中華醫學學養(yang) ,投身共同富裕的社會(hui) 實踐成果……近日,這部詼諧有趣的微電影《藥方》,一舉(ju) 拿下教育部第六屆“我心中的思政課”全國高校大學生微電影展示活動特等獎。
“藥方”從(cong) 哪裏來?“田林”的扮演者,濱州醫學院2020級中醫學專(zhuan) 業(ye) 大學生高宇航介紹,“這部劇完全來自濱醫師生原創,素材是原原本本從(cong) 我們(men) 的‘國醫節’文化大課堂和社會(hui) 實踐中挖掘出來的”。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誌,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濱州醫學院第九屆“國醫節”上,朗朗誦讀聲響徹學校青年廣場。一群身著藍色書(shu) 生服的中西醫結合學院學子,齊誦中醫經典著作《大醫精誠》,重溫藥王孫思邈懸壺濟世的仁心仁德與(yu) 大醫情懷。
誦讀典籍,既是該校“國醫節”開場的保留節目,也是中醫學子的早讀必修課,大學5年,單是品讀《大醫精誠》不下百遍。高宇航一路從(cong) 聆聽者、朗讀者、領讀者直至擔任此次節目組織者,深有感觸:“中醫經典百轉千回,誨人不倦。伴隨學養(yang) 增長,我對其中蘊含的中醫智慧和國粹精神體(ti) 會(hui) 得也越來越深。”
傳(chuan) 播中醫經典,傳(chuan) 承中醫技藝,感悟中醫文化,正是濱州醫學院“國醫節”一直貫穿的主題。
2013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yang) 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
“教育工作者有責任當好遞‘鑰匙’的角色。”該校中西醫結合學院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周加剛表示,借助中醫文化振興(xing) 的契機,學校把中醫藥文化與(yu)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連續舉(ju) 辦九屆“國醫節”主題教育活動,探索構建了“中醫藥文化+思政”模式,持續培塑“國醫節”思政育人品牌,推動中醫藥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漫步濱醫園,清風徐來,春芽破土。“藥聖”李時珍雕像旁,插滿200餘(yu) 種中草藥標牌的本草藥園正待返綠。中西醫結合學院教師王櫻霖的實踐課堂就開在這裏。伴隨四季更替,藥草次第生長,王老師帶著大家對各種中藥的辨認特點、入藥部位、生長時節等進行講解,使學生近距離觀察、認識常用中草藥,再結合實驗室教學,幫助學生直觀有趣地了解中草藥的“前世今生”,活化書(shu) 本上的理論知識。
為(wei) 了讓中醫藥文化“活起來”,濱州醫學院在文化傳(chuan) 承與(yu) 專(zhuan) 業(ye) 教學融合上下足功夫。在開設中醫藥專(zhuan) 業(ye) 課程基礎上,不斷豐(feng) 富“第二課堂”,增設《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教育》《中醫經典誦讀》《中藥品質研究課程》《中醫防疫抗疫理論和實踐經驗》等選修課。山東(dong) 省中醫藥文化宣傳(chuan) 教育基地、學校附屬中醫醫院的“中醫藥文化博物苑”和校園中醫藥文化園區“本草園”都成了文化共融和創新的載體(ti) 。不僅(jin) 如此,深受歡迎的國醫遊園會(hui) 活動、《中醫藥圖譜》掌上學習(xi) 手冊(ce) 以及四季茶飲、中藥香囊等中醫養(yang) 生產(chan) 品,全都出自師生的原創。
今年的“國醫節”,劉孟安教授無疑是最亮的“星”。從(cong) 教從(cong) 醫40餘(yu) 載,劉孟安不僅(jin) 成為(wei) 國家重點學科中西醫結合臨(lin) 床學術帶頭人,還是全國優(you) 秀教師、山東(dong) 省名老中醫(藥)專(zhuan) 家。在現場的義(yi) 診台前,慕名而來的“粉絲(si) ”排起了長龍。年過七旬的老先生帶領教師團隊,不厭其煩地一一為(wei) 師生望聞問切,遇到學中醫的學生,還要時不時地考一考:“說說看,你這個(ge) 痘痘長在哪個(ge) 穴位、哪條經脈上?”
“中醫傳(chuan) 幫帶,關(guan) 鍵在鑄魂育人,把中醫藥文化和理想信念融合起來。”劉孟安在杏林講壇上,悉心解讀大醫精誠的精髓,在他看來,“精”是熟練的專(zhuan) 業(ye) 技能,“誠”是高尚的道德品質,初涉杏林之人,必先修德,方可學成仁術,而成“蒼生大醫”。他給全體(ti) 中醫學子開出了三味“成才藥方”:“立誌,誌堅心定”“明德,修德為(wei) 重”“精術,夯實根基”。
以經師為(wei) 引、渠道為(wei) 軸,這種傳(chuan) 承理念幾乎覆蓋了中醫學學生的日常。從(cong) 開展“心隨影動”優(you) 秀電影展播、“禮敬中華”中醫藥文化情景劇展演等活動融合共情教育,到創建“卓越學風培育工程”“杏林講壇”“優(you) 秀學子講壇”等平台夯實學術基礎,再到組織“品讀國醫經典”微課比賽、“中醫技能大賽”等賽事倡導以賽促學,濱州醫學院中醫藥文化傳(chuan) 承的路子越蹚越寬。
此次,借助“國醫節”主題活動,駐地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項目九宮八風針灸組穴療法也被正式納入該校育人環節,作為(wei) 臨(lin) 床帶教基地傳(chuan) 承國醫經典特色技術,不斷提升學生專(zhuan) 業(ye) 技能。
在“國醫節”義(yi) 診隊伍中,活躍著一支身著白大褂的學生誌願者隊伍,他們(men) 是來自“山東(dong) 省青年誌願服務先進集體(ti) ”——杏林誌願者服務隊的同學們(men) 。大家分成兩(liang) 組,一組做科普,講解中醫藥健康知識;一組做義(yi) 診,施展中醫實用技術服務師生。隊長楊哲邊忙著疏導誌願現場,邊拿起電話敲定周末進社區義(yi) 診的事。
杏林誌願者服務隊已有13年隊齡,不僅(jin) 培育形成了“中醫診療+紅色教育+文化感悟”模式的“中醫健康行”實踐服務特色品牌,還逐步探索創建暑期“三下鄉(xiang) ”集中實踐和“一周一公益”日常服務兩(liang) 個(ge) 誌願服務陣地群。
13年間,從(cong) 這裏先後走出了數名山東(dong) 省愛心傳(chuan) 遞主題育人活動“愛心之星”、齊魯學子獎學金“大智之星”(提名獎)、2020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提名獎)。楊哲的隊誌記錄顯示,最近兩(liang) 年,他們(men) 已經走遍駐地周邊的村莊、社區和康養(yang) 中心,共開展誌願服務200餘(yu) 次,參與(yu) 誌願者近350人,服務對象2500餘(yu) 人。
今年2月,國務院印發《中醫藥振興(xing) 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要求開展“中醫藥文化弘揚工程”,推動中醫藥文化帶入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借著這股東(dong) 風,濱州醫學院中醫藥文化實踐的沃土也更加寬廣。
“中醫的背景是文化,思維是哲學,理論是科學,臨(lin) 床是技術,中醫薪火,貴在傳(chuan) 承!”濱州醫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車先禮表示,學校將堅持依托傳(chuan) 統,堅持立德樹人,傳(chuan) 遞中醫藥文化核心內(nei) 涵,積極引導學生熱愛傳(chuan) 統文化,增強他們(men) 的民族認同感及歸屬感,培養(yang) 一代又一代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王朝榮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邢婷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