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劇防穿幫有哪些“老”門道
從(cong) 《人世間》《大江大河》《山海情》到最近熱播的《人生之路》,近年來,諸多當代題材電視劇的場景和道具獲外界讚許。與(yu) 此同時,觀眾(zhong) 對年代戲美術愈發嚴(yan) 苛的審美,也讓絲(si) 毫的年代違和感都會(hui) 被成倍放大。例如《他是誰》中的柏油路、出版年份穿越的書(shu) 籍,就曾被網友截圖調侃90年代查著案還能“穿越”回現代。
如何避免時代性“穿幫”?充滿年代感的場景都是怎樣搭建的?不同年代的老物件又有何“門道”?日前,新京報記者采訪《人生之路》美術指導劉勇奇,《人世間》美術指導王紹林,《山海情》美術指導王競,《大江大河》第一部(下文稱《大江大河1》)美術指導邵昌勇,揭秘當代題材劇美術如何經得起“放大鏡”觀劇考驗。
1 老場景全靠“從(cong) 無到有”搭建
由陳曉、李沁主演的《人生之路》的選景工作曆經近五個(ge) 月時間。
該劇取材於(yu) 路遙中篇小說《人生》,大部分故事發生於(yu) 上世紀80年代陝北偏僻的村子“高家溝”以及其附近的小城鎮。劉勇奇從(cong) 事美術工作幾十年,曾為(wei) 電視劇《趙氏孤兒(er) 案》《於(yu) 無聲處》等擔任美術指導。在他看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戲是非常難做的。“因為(wei) 現在的城鎮發展建設比較快,即便有些未拆除的老建築,也都裝修改造得麵目全非了,現成可利用的環境太少了。”
據悉《人生之路》劇組曾從(cong) 陝北到西安,跑遍了清澗附近的十多個(ge) 縣城,最終才確定了現在的美術地域,並“從(cong) 無到有”搭建起了一座清澗影視城。劉勇奇說,清澗影視城主要是還原上世紀80年代的陝北縣城環境。設計定稿後,美術團隊與(yu) 當地施工單位曆經近6個(ge) 月才搭建完成,隨後置景專(zhuan) 業(ye) 工人再進行做舊等效果處理以及整體(ti) 的劇情裝景。
其中,難度最大的還是“馬店小學”場景。作為(wei) 男主角高加林(陳曉飾)人生之路的重要經曆,馬店小學雖然隻有幾集戲份,但劇組卻在黃河邊的高崖上搭建起了一片窯洞群,“這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農(nong) 村小學,更像是一片不知何時留下來的古跡,這部戲講的就是一群黃河兒(er) 女的人生之路,這個(ge) 小學校就是麵朝著壯闊的黃河,背靠著黃土高原。這是劇本裏沒有提示的,是我們(men) 在看到這個(ge) 地方產(chan) 生的想法。”
美術團隊用了當地的石材,並聘請當地石匠打造原汁原味的窯洞建築群。該場景中要有院子,有教室,有生活區,有高有低;要充分利用窯洞的拱形結構,增加縱深關(guan) 係。這樣的設計也給當地石匠帶來了一些難度,“因為(wei) 這種有高有低、一個(ge) 洞套著一個(ge) 洞的形式跟傳(chuan) 統的窯洞搭建不一樣,所以搭建過程中我們(men) 也與(yu) 當地工匠充分溝通,想盡各種辦法,才呈現出現在的樣子。”劉勇奇說。
同樣跑遍大半個(ge) 中國選景的還有《大江大河1》。作為(wei) 一部聚焦改革開放先行者們(men) 的當代題材劇,《大江大河1》塑造了宋運輝、雷東(dong) 寶、楊巡三位典型人物,三個(ge) 人所處場景的區分度也極高,例如宋運輝是恢複高考後第一批考上大學的學生代表,畢業(ye) 後進入化工廠工作,因此他的故事大多發生在學校、工廠;而作為(wei) 集體(ti) 經濟代表的雷東(dong) 寶,則是在村裏帶領村民致富,每天都在條件簡陋的村鎮裏工作,奔赴在村大隊部、磚窯、小廠子之間……“牽扯的層麵比較多,場景比較瑣碎。最終我們(men) 定在安徽的馬鞍山、宣城的涇縣,還有南京、北京等很多地方拍攝。”邵昌勇表示。
其中,僅(jin) 雷東(dong) 寶所在的“雷家村”,劇組就走遍了江西、浙江、安徽、江蘇等多個(ge) 省份。邵昌勇坦言,隨著農(nong) 村改造和發展,目前幾乎很難尋找到符合上世紀80年代樣式的村落,“而且雷家村在劇中是從(cong) 7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在變化。即便現實中我們(men) 找到了這麽(me) 一個(ge) 村子,村民們(men) 也不一定同意我們(men) 不斷地來回改造。”最終,美術團隊隻能在安徽某個(ge) 大山下的河床上“從(cong) 無到有”全新搭建了一個(ge) 村子。邵昌勇透露,起初這裏就是一片相對平整的土地,在相關(guan) 部門的允許下,美術部門在河床挖出了一條河道,沿河搭建了大隊部、雷東(dong) 寶家、老書(shu) 記家等,然後劃分出村道、打穀場……
而村子布局完成後,邵昌勇發現這裏竟然沒有樹,“農(nong) 村沒有樹是不成立的。而且小樹還不行,顯不出來這個(ge) 村的曆史。”於(yu) 是美術團隊又用吊車從(cong) 其他地方運來幾棵特別大的樹,移栽在“雷家村”裏。據悉,劇中打穀場原本就是一片空地,那棵出鏡率頗高的老樹就是臨(lin) 時“搬家”到這裏的。
2 以新換舊的方式“回收”老物件
《人世間》播出時,周秉昆(雷佳音飾)家出鏡頗多、顏色花哨的“炕櫃”令不少年輕觀眾(zhong) 感到好奇:“為(wei) 什麽(me) 床那麽(me) 擠還要放這麽(me) 大一個(ge) 櫃子?”
實際上,這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東(dong) 北很常見的家具——“炕琴”。古色古香,樣式漂亮;由於(yu) 造型酷似鋼琴,又放在火炕上,所以被稱為(wei) “炕琴”。據報道,當年東(dong) 北農(nong) 村的炕琴大多由實木製作,寬度與(yu) 火炕同寬,高度接近棚頂;通常分為(wei) 上下兩(liang) 層,上麵放被褥,下麵放衣物。當年誰家能有這樣的家具,那都是值得炫耀的事。
還原度極高的物件,就像時代的引路人,可以瞬間將觀眾(zhong) 拉回至那個(ge) 看似遙遠的故事之中。但對美術團隊而言,時隔五十多年再去尋找這些物件猶如大海撈針。“因為(wei) 這段生活對很多中老年人而言曆曆在目,但改革開放後,老百姓的生活產(chan) 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那些東(dong) 西基本都沒有了。我們(men) 隻能努力利用腦海中的記憶,以及查閱大量圖片、文字資料來尋找、製作、複原。”王紹林坦言。
他以《人世間》中的組合櫃為(wei) 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組合櫃不僅(jin) 有“組合”,中間還有一些隔斷;櫃門隻能是玻璃的,卡在縫中來回推拉。一些老人還會(hui) 用油石沾上水在玻璃上拉一些紋路,用來美化生活。而櫃體(ti) 的膠合板上也有烙鐵燙的花,或者用椴木、烏(wu) 木組合成的木頭花紋。但這些櫃子樣式早在90年代就被淘汰掉了——後來的組合櫃大多都是烤漆的,被刷得鋥亮;櫃門大多也是木頭所製,櫃子的分割工藝也和過去完全不同。
麵對這些市麵上近乎“失傳(chuan) ”的老物件,美術團隊通常會(hui) 先拜訪當地的老百姓,通過購買(mai) 或者以新換舊的方式“回收”。“首先要看是不是那個(ge) 年代,然後看品相好不好。”王紹林說。像《人世間》中部分燙花家具、手繡門簾、炕琴上放的線毯等,都是從(cong) 老百姓家收的。
《山海情》《大江大河1》《人生之路》等劇也都曾遍地走訪老百姓家“回收道具”。比如《人生之路》中的炕桌、箱櫃、農(nong) 具,甚至門窗,這些曆經歲月甚至幾代人使用過的東(dong) 西,都是從(cong) 老百姓家找到的,“這樣的東(dong) 西帶出的生活質感,是無可比擬的,在畫麵裏才能營造出實實在在的80年代陝北農(nong) 村環境。”劉勇奇說。
王競在跟隨《山海情》導演采風時,也順路收集了不少老鄉(xiang) 家裏沿用多年的老物件。大到劇中水花的拖車、村民的家具,小到廚房裏的廚具、牆上的獎狀、年畫、糊牆用的花布等,都是和老鄉(xiang) “以新換舊”得來的“寶貝”。像李大有(尤勇智飾)家的掛曆就是保存了二十多年的老物件。王競說,那個(ge) 年代的農(nong) 村有很多如此“時髦”的掛曆,上麵印著跑車。在他看來,這樣的道具即便去複製,還是會(hui) 有一種“假”的感覺,“因為(wei) 它沒有包漿,沒有真正使用的感覺。收來的真實的東(dong) 西,它本身的使用痕跡就已經存在了,這是能夠還原真實質感非常重要的手段。”
而《大江大河1》中雷東(dong) 寶的家甚至都是“收”的。邵昌勇透露,當時道具組每天都騎著三輪車去老百姓家裏拜訪,宣城周邊的村落幾乎都被逛遍了。某天他們(men) 在一個(ge) 村裏看到了一間老房子,無論大小、規模、布局,都符合劇中雷東(dong) 寶家的設計。房主已經多年不居住在這兒(er) 了,於(yu) 是便賣給了《大江大河1》劇組。美術團隊將這間老房子拆了,每個(ge) 材料編上號,然後幾乎原封不動地移建到“雷家村”。此外,雷東(dong) 寶的摩托車,邵昌勇也費勁找了好久,“因為(wei) 摩托車太老了,沒有人開了,太破的也不行,修不好,最後我們(men) 從(cong) 山東(dong) 一個(ge) 地方找到了劇中這輛摩托車。”
但有一部分老道具還是要靠製作。例如《人世間》的牆麵。王紹林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磚牆都是格格棱棱的,有歲月風化的痕跡,絕不能做成平整的;棚頂都是先用紙糊,然後再刷石灰水;還有煙囪接口的部分,大多是用報紙糊上,下麵用鐵絲(si) 吊起大小不一的壇壇罐罐,為(wei) 的是接煙油子,避免嘀嘀嗒嗒掉到衣服上洗不掉……
王紹林說,他對團隊的要求是“修舊如舊,做舊如舊”,行話就是“高仿”,造型、器型,甚至包漿,都要夠味兒(er) 。
3 場景和道具也要不斷“生長”
王競從(cong) 事美術工作十餘(yu) 年,但至今為(wei) 止,《山海情》仍是他參與(yu) 的年代戲中工作量最大的。
在王競看來,這部戲的工作量大並不在於(yu) 場景數量多,而是不斷的“變化”。例如,村民們(men) 最早在西海固住的是窯洞;搬到金灘村的戈壁灘後,變成挖地窩子臨(lin) 時居住;直到生活變得好起來,大家又陸續打土磚坯,從(cong) 土壘房到蓋磚房……此外,吊莊移民工作也是一個(ge) 循序漸進的過程,有些像馬德福(黃軒飾)一樣早來的移民,家裏很早就蓋了磚房;而像水花(熱依紮飾)這樣後來的移民,別人可能都已經蓋完土房了,她還在挖地窩子。“整個(ge) 村落場景的‘生長’順序是不一樣的,我們(men) 拍攝的時候也不會(hui) 順著拍,而是根據演員檔期、天氣變化或者整個(ge) 統籌計劃跳拍。所以美術有時不僅(jin) 要‘生長’村子,可能還要往回捯。”王競坦言。
據悉,《山海情》中金灘村所在的戈壁灘是劇方借用的賀蘭(lan) 山腳下的一個(ge) 靶場,內(nei) 部還保留著比較原始的土地狀態。美術團隊從(cong) 挖地窩子開始搭建。但後麵劇情中的磚房,就不是用真正的磚壘起來的,而是用專(zhuan) 業(ye) 置景骨架先搭建起輪廓,再製作出磚麵效果。當劇情需要土房時,美術團隊就在磚麵外蓋一層矽膠翻製的土坯,隨時可拆。這樣就實現了以影視技術手段,相對快速地實現同一場景從(cong) 土坯房到磚房,從(cong) 磚房再到土坯房的“無縫轉化”。
相較《山海情》近二十年的“生長”,《人世間》《情滿四合院》等作品中四五十年的時間跨度,對美術而言更是一次“重新回顧人生”的過程。
王紹林表示,《人世間》的大基調是“十年一大變”。“真正的日子,每一天都在變,但影視還原是很難的。所以我們(men) 最終把它濃縮至十年,大到家具、陳設,小到屋裏的爐子、筷籠、牆麵,裏裏外外都要變。”
他以“光字片”舉(ju) 例,這片棚戶區在當年算是“城市頑疾”,幾十年拆不掉,因此場景的主結構、外觀變化並不大。但像周家的內(nei) 部陳設,光是牆麵貼的畫報、宗堂的陳設,就有好幾套不同樣式:上世紀70年代,家裏宗堂擺的大多是毛主席像,掛著毛主席詩詞,牆上貼的是樣板戲、年畫等;80年代改革開放後,宗堂掛著的標語就變成了“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牆上也開始掛上明星掛曆和獎狀;而到了90年代,一切更是翻新了模樣。
包括周家用的燒水爐子,70年代的爐子全是鑄鐵的,搭配著火鉤子、爐灰鏟、火筷子等,既能燒開水做飯,又能冬天取暖;八九十年代則變成了煤油爐,是焊接的,外麵還刷著蘋果綠顏色的漆,更具裝飾性;而90年代後,大家就陸續用起了煤氣灶……
“生活的物件如岩層一樣,每一層都證明歲月的過程。”王紹林說。
4 “放大鏡”式觀劇對美術是良性促進
《人生之路》播出後,劇中一閃而過的“冰峰汽水”曾引發討論:那個(ge) 年代的陝北農(nong) 村到底有沒有冰峰汽水?如此細節的討論,可佐證觀眾(zhong) 對美術的高度關(guan) 注,以及互聯網時代觀劇習(xi) 慣的改變——當觀眾(zhong) 視角從(cong) 電視機轉移至電子屏幕,可以隨時暫停、放大、截圖,“放大鏡”式觀劇逐漸成為(wei) 流行趨勢。即便隻是虛化一筆或沒有任何劇情意義(yi) 的置景、道具,如今都無法脫離觀眾(zhong) 的“法眼”;可能存在的絲(si) 毫瑕疵,都會(hui) 成為(wei) 被指責“跳戲”的關(guan) 鍵。
“不管導演拍沒拍到,隻要是存在於(yu) 拍攝場景裏的,我們(men) 都要用心做。”在王紹林看來,不經意間的每一個(ge) 細節的真實,都是對觀眾(zhong) 的尊重。比如《人世間》中的筷籠,道具團隊就準備了很多種;毛巾必須是有絲(si) 網的,因為(wei) 那個(ge) 年代天天洗得都快透明了也舍不得扔。《情滿四合院》中房子的牆麵必須做出格格棱棱的肌理,再一點點刷外層,就像做浮雕一樣;柱子連燒帶砍,一定要展現出風化後斑駁的裂紋、爆皮……“現在好多年代戲,‘包漿’按我的要求都不合格,一看就沒有歲月感。就像一把壺,用了50年和用了10年絕對不一樣。”在王紹林看來,美術就像烹飪一道菜,不僅(jin) 要色香味俱全,還要“進味兒(er) ”,外觀好看了,但是不進味兒(er) ,東(dong) 西包漿不到位,都不能叫做真實。
如今,王競每做完一部劇都會(hui) 關(guan) 注彈幕,甚至希望觀眾(zhong) 能指出他們(men) 存在的問題,“拿放大鏡去看作品是好事,它反向給我們(men) 這個(ge) 行業(ye) 監督和推動,讓我們(men) 下一部戲更去關(guan) 注細節。”
王紹林猶記,《人世間》主演薩日娜第一次來“周家”,忍不住拿手機一直四處拍攝。她說,自己小時候的房子就是這樣的,好像穿越回當年一樣,要把照片發給媽媽看。“這些細節,每一點你都做到了,演員們(men) 也會(hui) 認可的,他們(men) 就能有代入感,而不是似是而非,觀眾(zhong) 不信,演員演起來也不投入。”
《山海情》置景期間也曾有不少當地居民聞訊前來。不少年輕人帶著父母和爺爺奶奶來圍觀。其中曾有一位當年的移民戶,一下車看到“金灘村”,他就忍不住流下眼淚。他告訴王競,這個(ge) 場景太真實了,讓他一下想到了那個(ge) 年代。“當時我們(men) 一下子心裏有底了。如果說影視的技術手段,就是用假的去還原真實,但即便是假的,卻能夠讓真正經曆過那一段生活的人身臨(lin) 其境,就是我們(men) 工作上的成功。”
采寫(xie) /新京報記者 張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