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於分享的年輕人讓中國博物館熱持續升溫
中新網長春5月17日電 題:樂(le) 於(yu) 分享的年輕人讓中國博物館熱持續升溫
中新網記者 郭佳
由吉林省博物院、河北博物院共同舉(ju) 辦的“永生之夢——河北漢代王室文物展”17日正在長春展覽。21歲大學生鄧含詞被鎏銀騎獸(shou) 人物博山爐繁複精美的紋飾深深地吸引住了。“這比我在任何仙俠(xia) 劇中看到的(香爐)都要精美。”她說。
鄧含詞從(cong) 小酷愛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不僅(jin) 喜歡下圍棋,還癡迷於(yu) 漢服研究。作為(wei) 典型的“Z世代”,她也喜歡和朋友分享個(ge) 人愛好。逛展過程中,她一直熱情洋溢地向好友推薦文物。
近年來,年輕一代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認同感不斷增強,文化體(ti) 驗成為(wei) 旅遊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博物館為(wei) 代表的文化類景點在年輕人中的熱度與(yu) 日俱增。
“年輕人既是文物信息的接受方也是二次發送方,他們(men) 所做的分享有時比博物館的展陳更吸引人。”吉林省博物院曆史部主任張賀坦言,年輕人也是“博物館的一部分”,他們(men) 在展覽的對外傳(chuan) 播上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張賀認為(wei) ,隨著時代發展,博物館的功能定位也發生了變化。過去,博物館主要承擔文物保存和學術研究任務;現在,博物館越來越向展覽展示和社會(hui) 教育傾(qing) 斜。這也是博物館熱的重要推動力之一。
數字技術讓博物館更有趣,也更對年輕人的“口味”。在吉林大學考古與(yu) 藝術博物館,“綠野先蹤——考古實證下的東(dong) 北史前生活”展運用全息投影技術,讓河水“流”到了地麵上,“水裏”的魚被踩到會(hui) 四散逃開。諸如此類的有趣設計讓該館大受歡迎,參觀的學生絡繹不絕。
吉林大學考古與(yu) 藝術博物館副館長唐淼表示,數字技術極大地增強了博物館與(yu) 觀眾(zhong) 的互動性,讓觀眾(zhong) 有了沉浸式體(ti) 驗。如今,數字技術已經成為(wei) 博物館轉型繞不開的話題。
博物館越來越懂年輕人的心思。吉林省博物院耗時兩(liang) 年多推出的“吉鏡流光——吉林省博物院藏銅鏡展”,靠著唯美的布景和女性視角火出圈,吸引大量年輕女孩穿著漢服來逛展。“她們(men) 又構成了展覽中的一道靚麗(li) 風景。”張賀說,在策展上多花一些心思,總會(hui) 有出人意料的結果。
為(wei) 了滿足年輕人的多樣化需求,各地博物館紛紛擴大“朋友圈”。延邊博物館是一座具有朝鮮族民族特色的綜合性博物館,目前正在舉(ju) 辦杭州市臨(lin) 平博物館的“玉韞良緣——良渚文化精品展”,而該館的“禮衣雅蘊——朝鮮族傳(chuan) 統服飾展”也走出延邊,到雲(yun) 南、福建、上海、湖北等地交流展覽。
延邊博物館館長金明華表示,該館每年接待的年輕觀眾(zhong) 人數已經接近一半,但一地的曆史、文物總歸是有限的,很難滿足年輕人的胃口,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讓各地受年輕人歡迎的展覽流動起來是一個(ge) 不錯的選擇。
鄧含詞後來告訴記者,非常開心有朋友接受她的推薦,她所在的漢服社團甚至要組團來參觀。“這就是所謂的‘獨樂(le) 樂(le) 不如眾(zhong) 樂(le) 樂(le) ’吧。”她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