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人民日報看湖南|匯聚青春力量 推動交流對話

發布時間:2023-05-18 10:42: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青年是弘揚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的生力軍(jun) ,也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重要力量。近年來,許多國家的青年來華學習(xi) 深造,在交流中見證中國的發展,加深對中國的了解。同時,他們(men) 也積極講述中國故事,幫助世界更好地讀懂中國,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和諧共生。

  埃及青年穆罕默德·吉哈德:

  “讓更多人了解一個(ge) 真實的中國”

  “語言是了解一個(ge) 國家最好的鑰匙,學習(xi) 中文為(wei) 我打開了通往新天地的大門。”講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埃及小夥(huo) 穆罕默德·吉哈德(中文名劉正曦)對本報記者表示,促進埃中文化交流、加深兩(liang) 國人民的了解,已經成為(wei) 他不懈的追求。

  時間回到8年前。當時,高中畢業(ye) 的吉哈德在母親(qin) 建議下,進入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學中文係學習(xi) 。“隨著埃中兩(liang) 國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我和家人都覺得學習(xi) 中文大有可為(wei) 。”然而,大學的第一節課就讓吉哈德打起了退堂鼓。中文多變的聲調、獨特的字形、多意的詞匯,每一項對吉哈德來說都是“難以翻越的大山”。

  “我要感謝兩(liang) 位耐心的中國老師。”吉哈德回憶說,中國老師不僅(jin) 在課堂上一遍遍重複發音、解釋語義(yi) ,課後還常常邀請同學們(men) 到家中做客,借助生活場景加深大家對中文和中國文化的理解。在老師的鼓勵下,吉哈德抓住一切機會(hui) 學習(xi) ,一學期下來,他成為(wei) 班上口語的佼佼者。

  2019年,吉哈德參加“漢語橋”比賽,獲得埃及賽區特等獎,並最終獲得了當年“漢語橋”總決(jue) 賽三等獎。大學畢業(ye) 後,吉哈德選擇到中國傳(chuan) 媒大學播音主持專(zhuan) 業(ye) 繼續深造。“周圍都是本科就開始學習(xi) 播音主持的中國同學,我感到挺有壓力。”為(wei) 了能和同學們(men) 齊頭並進,吉哈德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如今,他已順利完成研究生畢業(ye) 論文,還獲得了在中國媒體(ti) 實習(xi) 的機會(hui) 。“中國有句詩‘守得雲(yun) 開見月明’,說明實現夢想的道路雖然不會(hui) 一帆風順,但隻要努力總會(hui) 有收獲!”吉哈德說。

  除了完成學業(ye) ,閑不住的吉哈德這些年還參與(yu) 了不少電視節目的錄製,走訪了中國許多城市鄉(xiang) 村。“中國在高新科技、電子支付、互聯網經濟等領域的發展成就不必多說,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日新月異的鄉(xiang) 村變化。”吉哈德曾走訪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了解那裏如何改變交通閉塞、缺田少地的狀況,大踏步邁上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致富路。在十八洞村,吉哈德看到中國的精準扶貧不是簡單地給農(nong) 民發錢發物,而是因地製宜、授人以漁,村民們(men) 或是開辦民宿發展旅遊業(ye) ,或是直播帶貨將農(nong) 產(chan) 品銷往全國各地……“村民們(men) 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大家都過上了好日子。”吉哈德感慨,十八洞村的發展是中國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生動縮影。

  每到一地,吉哈德都會(hui) 盡情感受當地傳(chuan) 統文化,京劇、皮影、大鼓、相聲……都引起他濃厚的興(xing) 趣。“無論是促進社會(hui) 發展還是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文化,中國的經驗都值得學習(xi) 和借鑒。”吉哈德通過發布社交媒體(ti) 動態、撰寫(xie) 文章等方式將自己在中國的所見所聞介紹給朋友。“文化交流能夠加深不同國家民眾(zhong) 的彼此了解,民心相通是一切互利合作的基礎。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了解一個(ge) 真實的中國。作為(wei) 青年人,我們(men) 應該勇於(yu) 擔當,努力為(wei) 埃中、阿中相向而行創造條件,攜手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吉哈德說。

  巴西青年安娜·帕拉佐:

  “學習(xi) 中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的鮮活經驗”

  “青年能夠為(wei) 密切國家間人文交流合作發揮重要作用。巴中兩(liang) 國的年輕人要努力架設友誼之橋,為(wei) 夯實兩(liang) 國友好的民意基礎貢獻力量。”在不久前舉(ju) 行的第二屆國際青年北京論壇上,巴西青年安娜·帕拉佐的演講不時贏得陣陣掌聲。

  安娜目前在中國人民大學絲(si) 路學院“當代中國研究”項目學習(xi) 。來華留學前,她在巴西已經取得了農(nong) 學學士學位,曾在多家農(nong) 業(ye) 及能源企業(ye) 從(cong) 事項目管理與(yu) 戰略規劃工作。從(cong) 農(nong) 學轉到當代中國研究,安娜重新對自己的未來進行了規劃。“中國連續多年成為(wei) 巴西農(nong) 產(chan) 品的最大進口國,為(wei) 巴西農(nong) 產(chan) 品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我希望通過實地研究,學習(xi) 中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的鮮活經驗。”安娜說。

  雖然來中國時間不長,但安娜已經走訪了很多地方。在江蘇蘇州,她感受到江南水鄉(xiang) 的文化意蘊;在浙江義(yi) 烏(wu) ,她走進陳望道翻譯《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的那間柴屋,加深了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理想信念的認識;在浙江蘭(lan) 溪諸葛村,她被小村的建築格局所吸引,“為(wei) 保護這個(ge) 已有700多年曆史的村落,村民自發募集資金,維修、管理古建築,通過發展旅遊業(ye) 推動實現共同富裕,這種鄉(xiang) 村發展模式值得學習(xi) 。”

  安娜關(guan) 注到今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關(guan) “加快推進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強化農(nong) 業(ye) 科技和裝備支撐”的內(nei) 容。她表示,中國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高,移動支付、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一係列先進技術為(wei) 發展智慧農(nong) 業(ye) 、促進農(nong) 產(chan) 品流通提供了有利條件,“中國農(nong) 村的很多地方建起了現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農(nong) 產(chan) 品能夠通過物流從(cong) 田間直達城市居民的餐桌,流通十分高效。”

  今年是中巴建立戰略夥(huo) 伴關(guan) 係30周年。截至2022年,兩(liang) 國貿易額連續5年突破1000億(yi) 美元,中國連續14年成為(wei) 巴西最大貿易夥(huo) 伴。“農(nong) 業(ye) 是巴中兩(liang) 國重要的合作領域,中國市場對巴西農(nong) 產(chan) 品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兩(liang) 國在農(nong) 業(ye) 領域的合作將有力提升巴西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效率,實現互利共贏。”安娜說。

  除了農(nong) 產(chan) 品貿易,中巴兩(liang) 國農(nong) 業(ye) 科技合作也在持續推進:在聖保羅揭牌的“華南農(nong) 業(ye) 大學大豆品種巴西育種基地”將促進大豆新品種的研發、示範與(yu) 推廣;帕拉卡圖市建設中的中國—巴西農(nong) 業(ye) 科技產(chan) 業(ye) 園區也將融合精準農(nong) 業(ye) 、田間監測等先進技術,打造南美最大的玉米、大豆種子研發中心。今年6月,安娜即將學成回國。“我會(hui) 繼續投身農(nong) 業(ye) 項目管理工作,相信在中國學到的知識和經驗將會(hui) 對我未來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安娜充滿信心地說。

  法國青年樂(le) 蓋曦:

  “看一看蓬勃發展的中國”

  第一次見到法國青年樂(le) 蓋曦,是在她位於(yu) 上海黃浦複興(xing) 公園附近的工作室內(nei) 。這幢老房子佇(zhu) 立在上海舊式裏弄中,窗外,買(mai) 菜、晾衣的阿婆爺叔來來往往,小貓在屋子裏爬上爬下。“我最喜歡這裏的市井生活和煙火氣息。”樂(le) 蓋曦用流利的中文對記者說。

  時間回到2015年,樂(le) 蓋曦以交換生的身份來到複旦大學中文係學習(xi) 。“當時,我所在的法國學校隻有一個(ge) 名額,因為(wei) 對中文很有興(xing) 趣,我毫不猶豫地報名了。”樂(le) 蓋曦說,一年的學習(xi) 生活裏,她“走了中國很多好看、好玩而又各具特色的地方”。回到法國後,樂(le) 蓋曦意猶未盡,申請了寧波大學與(yu) 法國高校的合作辦學項目,並取得了旅遊管理專(zhuan) 業(ye) 的碩士研究生學位。

  2019年,樂(le) 蓋曦重返上海,並決(jue) 定在中國創業(ye) 。“上海這座城市有著獨特的曆史,很多故事在這裏發生,我對這些很感興(xing) 趣,也想講給更多人聽。”樂(le) 蓋曦創立了上海亓門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主營業(ye) 務是為(wei) 中外遊客提供上海城市導覽服務。

  探訪老弄堂、行走蘇州河、介紹《丁丁曆險記》中的上海……樂(le) 蓋曦走街串巷、翻閱史料,開發出一條條城市導覽線路。“要更好地為(wei) 遊客介紹上海的建築、曆史和文化,講述者需對這座城市有足夠的了解。”樂(le) 蓋曦每天會(hui) 翻閱很多書(shu) 籍材料,也經常跟弄堂裏的居民聊天,“慢慢地,我對上海的一步步發展有了越來越立體(ti) 、深刻的了解,對這座城市的感情也越來越深。”

  在中國學習(xi) 生活的這些年,樂(le) 蓋曦結識了很多中國青年朋友,“他們(men) 積極向上,又熱愛生活,有一種停不下來的勁頭。”樂(le) 蓋曦說,這些青年朋友具有的朝氣與(yu) 活力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年輕時能充分了解另外一個(ge) 國家的文化,是一件很幸運也很重要的事。”樂(le) 蓋曦說,青年間的文化交流可以增進相互理解,“比如我喜歡上了中國文化,包括漢字、中國曆史與(yu) 建築等,也因此認識了很多朋友,最後決(jue) 定到中國生活。”

  今年2月,樂(le) 蓋曦曾回到法國探望父母。除了和親(qin) 朋好友團聚,她還專(zhuan) 門抽出時間到當地中學,給法國學生們(men) 上了幾堂中文課,給他們(men) 講述自己的中國故事。“各國青年存在著膚色、文化、語言等不同,但我們(men) 生活在同一個(ge) 世界。”樂(le) 蓋曦表示,了解彼此不同,尊重彼此差異,會(hui) 給跨國文化交流帶來更多成果,同時也給個(ge) 人成長帶來更多機會(hui) 。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回升向好,旅遊業(ye) 加快恢複。最近,樂(le) 蓋曦忙著給公司開發新的項目,工作室被她打造成一處沉浸式體(ti) 驗上海老房生活的空間,還設置了由工作人員扮演的角色,即將迎來一批小顧客。“沉浸式體(ti) 驗對孩子們(men) 來說更有吸引力,更能讓他們(men) 對城市曆史產(chan) 生濃厚的興(xing) 趣。”在繁忙的工作之餘(yu) ,樂(le) 蓋曦想邀請父母再來中國。“上次他們(men) 來看我還是在2015年,那時街頭的咖啡館還不是太多。”她笑著說,如今,上海已經是全世界擁有最多咖啡館的城市,“我想邀請他們(men) 再來品嚐上海的咖啡,一起看一看蓬勃發展的中國。”

  巴基斯坦青年娜菲薩·穆潔:

  “為(wei) 兩(liang) 國攜手綠色發展貢獻力量”

  “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麵臨(lin) 的共同挑戰。‘全球發展共同體(ti) ’國際青年智匯行動鼓勵各國青年關(guan) 注氣候變化和全球發展,為(wei) 青年們(men) 提供了交流與(yu) 探討的平台,非常有意義(yi) !”西安交通大學應用經濟學博士生、巴基斯坦留學生娜菲薩·穆潔對記者說。

  國際青年智匯行動麵向全球青年,圍繞“減貧與(yu) 包容性發展”“氣候變化與(yu) 綠色發展”“創新驅動與(yu) 數字經濟”等議題征集創新提案。活動得到了廣泛響應,收到來自44個(ge) 國家和地區的青年提交的100餘(yu) 份創新提案。

  穆潔的提案關(guan) 注空氣質量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提出建立智慧空氣監測係統,通過在城市路燈、校園和街道等地點安裝傳(chuan) 感器來監測空氣中汙染物濃度,並根據收集到的數據對環境汙染進行治理。穆潔的提案還主張各國加強對經濟活動與(yu) 生態承受力關(guan) 係的研究,最大程度推動綠色發展。這份題為(wei) 《氣候變化時代的綠色發展績效評價(jia) :金磚國家的新視角》的提案最終入選國際青年智匯行動十佳提案。

  “我去過北京、杭州、青島等城市,看到路上跑的新能源汽車越來越多,道路兩(liang) 旁的許多路燈也采用太陽能發電。”在中國學習(xi) 生活多年,穆潔對中國堅持綠色發展感觸頗深,“中國積極推廣新能源汽車,鼓勵建設風力發電站、太陽能發電站,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在綠色發展領域取得巨大成就。”

  在西安交大,穆潔的研究方向是綠色創新與(yu) 發展。“中國為(wei) 留學生提供了眾(zhong) 多的學習(xi) 和實踐機會(hui) ,已成為(wei) 許多國家年輕人心儀(yi) 的留學目的地。”穆潔表示,隨著中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取得舉(ju) 世矚目的成就,中國的經濟學、金融學、管理學等學科也逐步在全球範圍內(nei) 取得良好的學術聲譽,吸引著各國留學生。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穆潔經常與(yu) 中國同學圍繞某個(ge) 話題進行“頭腦風暴”,“一次次的討論讓我充分感受到中國青年的朝氣蓬勃。他們(men) 滿懷熱情、富有創意、注重團隊合作,總是能夠提出創新性的解決(jue) 方案。我們(men) 在共同探討中不斷取得進步。”穆潔說。

  中巴經濟走廊框架下開展的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綠色能源合作也是穆潔關(guan) 注的重點。“中國企業(ye) 在巴基斯坦南部港口城市卡拉奇交付了首批新能源公交車,與(yu) 巴方合作建設卡洛特水電站等,都有助於(yu) 推動巴基斯坦能源結構綠色轉型。”穆潔表示,中國提出“雙碳”目標,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並致力於(yu) 加強國際合作,與(yu) 其他國家共同應對貧困、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中國的擔當與(yu) 作為(wei) 給其他國家民眾(zhong) 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也有助於(yu) 實現包容性發展,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

  最近,在西安交大組織的青年讀書(shu) 會(hui) 活動上,穆潔與(yu) 同學們(men) 互相分享讀書(shu) 心得。“來自不同國家的青年聚集在一起,感悟書(shu) 籍賦予我們(men) 的思想力量,並就文明交流互鑒等進行討論,給了我很多啟發。未來,我會(hui) 繼續關(guan) 注巴中兩(liang) 國合作,努力為(wei) 兩(liang) 國攜手綠色發展貢獻力量。”穆潔表示。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