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感染,會造成看不見的腎髒損傷

發布時間:2023-05-18 15:00:00來源: 文匯報

  慢性腎病患者常常可以發現這樣一個(ge) 現象,就是自己最初發病時,通常會(hui) 出現在感冒發燒、急性腸胃炎、牙齒發炎、扁桃體(ti) 炎之後;而患了腎病之後,每當身體(ti) 別的部位有或輕或重的炎症感染,蛋白尿、血尿、肌酐等腎髒病指標總是控製不住地往上漲。

  很多患者會(hui) 產(chan) 生疑惑,這到底是為(wei) 什麽(me) 呢?答案是“感染”!這是腎髒疾病最常見的誘因之一。今天就和讀者一起探討下為(wei) 什麽(me) “感染”會(hui) 使得腎髒受到損傷(shang)

  我們(men) 不是生活在無菌的玻璃屋中,平日需要時時刻刻麵對複雜的外界環境,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我們(men) 生活的環境裏充滿著各式各樣的細菌、病毒以及真菌等微生物。當人體(ti) 免疫力下降時,這些可致病的微生物就會(hui) 乘人不備,偷偷潛入我們(men) 的身體(ti) 裏為(wei) 非作歹,從(cong) 而引起炎症反應。這種現象在醫學上稱為(wei) “感染”。

  當人體(ti) 發生感染時,身體(ti) 裏的免疫係統就會(hui) 對它們(men) 發起攻擊。然而,有些人的自身免疫係統卻出現了錯亂(luan) ,敵我不分地攻擊起自己的細胞、組織或器官。在醫學上,將免疫係統對自身機體(ti) 發生免疫應答而導致疾病狀態的現象稱為(wei) “自身免疫性疾病”,大部分腎髒疾病就屬於(yu) 這種情況。由於(yu) 腎病患者免疫係統的某些環節出了問題,當外界環境稍有風吹草動就會(hui) 刺激到它,免疫係統就又開始出錯,攻擊自身的腎髒組織。而各種細菌、病毒等微生物所導致的感染,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刺激免疫係統的方式。

  發現感染

  別忽略隱匿感染源

  如何發現感染、如何控製感染、如何避免感染,是腎病患者急需了解並關(guan) 注的問題。這三個(ge) 問題其實與(yu) 我們(men) 祖國醫學的“治未病”理念不謀而合。中醫“治未病”最著名的言論是《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出的“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luan) 治未亂(luan) ”。“未病”包括無疾之身、疾病隱而未發、發而未傳(chuan) 三種狀態,“治未病”具有三種境界,可概括為(wei) “未雨綢繆,保身長全”“見微知著,救其萌芽”“料在機先,阻截傳(chuan) 變”。對慢性腎病患者而言,腎功能一旦受損,要逆轉非常困難,所以樹立“治未病”的理念,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早期預防顯得尤為(wei) 重要。

  那麽(me) ,如何早期發現感染呢?人吃五穀雜糧,感染是難免的,提高警覺性,及時發現很重要。加強自身對於(yu) 感染的認知,注重篩查意識,可以對照自身的情況看看身體(ti) 裏有沒有存在明確的感染,如感冒、肺炎、支氣管炎、扁桃體(ti) 炎、牙齦炎、急慢性胃腸炎、皮膚感染、泌尿道感染、肛周膿腫等。

  另外,還有些易忽略的隱匿性感染源,比如過敏性疾病,如花粉、塵埃、塵蟎、特殊食物藥物等過敏因素誘發的炎症。現在大多數綜合醫院都開設過敏篩查檢測,如果有過敏因素存在,要做的是及早遠離過敏的源頭。

  控製感染

  警惕濫用藥物所致腎損

  慢性腎病患者如果發生感染,需及時去正規醫院就診,主動告知醫生自己有慢性腎髒疾病病史,配合醫生查體(ti) 及完成相應理化檢查,待醫生評估病情後,遵醫囑用藥及時控製感染,血尿、蛋白尿、腎功能等指標可能會(hui) 在感染得到有效控製後,也跟著好轉。

  此外,市麵上有些藥物可能存在一定腎損傷(shang) 風險,如抗生素、非甾體(ti) 類抗炎藥等,務必記住要在醫生指導下合理使用藥物,不亂(luan) 用。近年來,由於(yu) 濫用藥物所致的急慢性腎功能衰竭發生率日益增多,後果很嚴(yan) 重。

  避免感染

  調節免疫重在日常

  慢性腎病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力低下,抗病能力減弱,極易感受外邪侵襲(如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誘發感染從(cong) 而加重疾病,所以如何有效避免感染,保持體(ti) 內(nei) 環境穩定,有效恢複機體(ti) 的免疫功能,提高機體(ti) 自身抗病能力是防治慢性腎髒疾病複發加重的關(guan) 鍵所在。

  中醫藥在提高自身免疫力上存在獨特優(you) 勢。中醫學認為(wei) 慢性腎髒病是以髒腑虧(kui) 損、氣血陰陽不足為(wei) 主要病機,其病性主要是氣血陰陽的虧(kui) 虛,病位在五髒,而其中脾腎兩(liang) 髒則尤為(wei) 關(guan) 鍵。兩(liang) 者在病理上也會(hui) 相互影響,脾虛可致腎虧(kui) ,腎虧(kui) 亦可致脾虛,最終形成脾腎兩(liang) 虛的病理表現,故“其製在脾,其本在腎”是慢性腎病發病機製的重要經典理論。避免感染,防治慢性腎髒病當以健脾益腎為(wei) 主。

  目前已證實許多健脾補腎為(wei) 主的中草藥具有調節人體(ti) 免疫的作用,常用的中藥內(nei) 服劑型除了湯劑、丸劑,膏方亦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膏方的運用曆史悠久,近年來隨著“冬病夏治、冬令進補”的理念在國內(nei) 外不斷普及,其在腎病的防治中有廣泛的運用。臨(lin) 證時當辨證選藥,常用的膠類有滋陰補血之阿膠;偏腎陽虛者用鹿角膠益血助陽、生精補髓,壯筋健骨;偏腎陰虛者,選用龜板膠滋陰補血。但仍需注意滋陰不可過膩以防礙脾戀濕,溫陽不可過燥以防傷(shang) 陰助熱。此外,中醫綜合療法,如食療、針灸、耳穴、中醫功法(太極拳、八段錦)等亦能使人體(ti) 氣血陰陽得到補充調整,以達到補益虛損,療疾強身,緩解症狀,延年益壽之效。

  我們(men) 的腎髒有著雙麵性,既堅強又脆弱,說它“堅強”,是因為(wei) 腎髒疾病往往發展到非常嚴(yan) 重時,人才能感受到明顯的不舒服;說它“脆弱”,是因為(wei) 腎髒時常容易被日常一些不經意的情況或行為(wei) 所損傷(shang) 。我們(men) 一定要重視感染,正值季節交替之際,晝夜溫差大,也是感冒高發期,要注意避風寒,暢情誌,調起居,盡量避免與(yu) 已感染人群密切接觸,感染是導致腎病加重的最常見誘因,減少感染是對腎髒病極大的保護。

  (作者為(wei)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腎病科醫生王元 鍾逸斐)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