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玫瑰垂落,一場芭蕾舞劇落幕最佳契機

發布時間:2023-05-18 14:57:00來源: 解放日報

  作者:方家駿

  ■一個(ge) 經典IP,在經曆了無數次劇透後,新的創造者不耽於(yu) 情節的重述,而是去開掘它新的價(jia) 值

  ■如果說,不追求獨立於(yu) 表演意識之外的炫技,意味著演員的成熟,我更願意將它視為(wei) 一種表演境界,把新古典主義(yi) 芭蕾的美學特征和戲劇芭蕾結合得自然熨帖

  上海芭蕾舞團原創芭蕾舞劇《歌劇魅影》在國際舞蹈中心首演,演出海報上一朵殷紅玫瑰鮮亮奪目,仿佛是一種象征。這宣示著絢爛和溫暖是芭蕾永恒的基調,也是我們(men) 熱愛芭蕾的理由。

  芭蕾與(yu) 經典IP的深度融合

  法國作家加斯通·勒魯發表於(yu) 1911年的小說《歌劇魅影》,以其奇譎的故事吸引了無數藝術家,各種改編紛至遝來。隨著不斷的改編,作品中的浪漫底色被一層層揭開。藝術家們(men) 發現,圍繞原作的核心事件,情節延展和人物布設還有很大空間,這真是件讓人高興(xing) 的事,特別能激發藝術想象力和創作衝(chong) 動。於(yu) 是,我們(men) 看到,這麽(me) 多年來關(guan) 於(yu) 這部小說的每一次改編,無論是大銀幕還是舞台劇,都注入了藝術家敏銳的發現和興(xing) 奮的解讀,也讓這個(ge) 典型的“法國式”故事呈現出不同的樣貌。

  上芭依據小說改編的兩(liang) 幕芭蕾舞劇,將故事背景設定為(wei) 巴黎一家芭蕾舞團,這是這個(ge) 經典IP第一次和芭蕾結緣。由於(yu) 劇中每個(ge) 情節都與(yu) 芭蕾有關(guan) ,因而可以說是與(yu) 芭蕾的深度融合。劇名中“歌劇”二字當作“歌劇院”解。與(yu) 上芭有過多次合作的國際編舞大師德裏克·迪恩,對創排芭蕾版《歌劇魅影》抱有極大熱情——故事“為(wei) 我所用”,其他都將按照芭蕾的規律——經過5年醞釀,迪恩對於(yu) 這一點顯得毫不猶豫且胸有成竹。

  大幕開啟,一個(ge) 職業(ye) 芭蕾舞團的台前幕後以各種視角呈現在觀眾(zhong) 眼前,觀眾(zhong) 很快意識到這是一次不同於(yu) 以往任何版本的改編:古老而輝煌的劇院,嚴(yan) 謹和鬆散兼而有之的芭蕾教室,演員的日常訓練和交流,人際關(guan) 係中不時浮現的衝(chong) 突……一切都那麽(me) 真實自然,連性格特征鮮明的芭蕾教師吉裏夫人和古板的鋼琴師都被刻畫得惟妙惟肖,令人興(xing) 味盎然。舞團的排練和演出作為(wei) “戲中戲”在編導精心編織下,仿佛打開了一段折疊的記憶,讓觀眾(zhong) 與(yu) 華麗(li) 優(you) 雅的古典芭蕾不期而遇。“戲中戲”謝幕的一刻,主觀視角瞬間進行了切換,通過多媒體(ti) 展現的歌劇院四層觀眾(zhong) 席再現了19世紀末的劇場氛圍,觀眾(zhong) 席中身著華服的每一位觀眾(zhong) 都那麽(me) 逼真,他們(men) 鼓掌歡呼,而現場的觀眾(zhong) 則如同參與(yu) 了這樣一次輝煌的謝幕,沉浸在與(yu) 舞者一般無二的榮耀中。第二幕再次展現了盛大絢爛的場麵:假麵舞會(hui) 上,豔麗(li) 的“埃及舞”,詼諧的“醜(chou) 角舞”,矜持高貴的“路易十四雙人舞”以及西班牙舞、康康舞等穿插交疊,有如芭蕾盛宴。其中,完整呈現的古典“大雙人舞”極具觀賞性,體(ti) 現了編導對芭蕾舞劇審美範式的多樣化追求。

  鋪排出足量的表演性舞蹈是芭蕾舞劇的特征,而高明的戲劇芭蕾編導,則善於(yu) 從(cong) 中布設下清晰的情節線,將敘事貫穿始終。芭蕾舞劇《歌劇魅影》以簡潔的手法表現了芭蕾女孩柯莉絲(si) 汀的成長。全劇開端,童年柯莉絲(si) 汀在吉裏夫人的教導下展現出熠熠星光——在首演中飾演童年柯莉絲(si) 汀的小演員,年僅(jin) 7歲,從(cong) 近百名“海選”者中脫穎而出。僅(jin) 幾分鍾,小演員富有靈氣的表演便把觀眾(zhong) 帶入規定情境,而此後由“童年”到“少年”到“成年”的轉換,同樣顯得手法流暢,體(ti) 現了編導遵從(cong) 於(yu) 芭蕾規律的敘事能力。由戚冰雪飾演的成年柯莉絲(si) 汀,以一段獨舞讓觀眾(zhong) 眼前仿佛盛開出一朵耀眼的芭蕾玫瑰。觀眾(zhong) 見證了柯莉絲(si) 汀的成功,同時也預感到將要發生的一切都與(yu) 這“耀眼”有關(guan) ,它是戲劇邏輯的起點,也是編導充滿智慧的暗示。

  芭蕾教室裏最常見的是巨大的鏡子。編導出於(yu) 對芭蕾演員日常生活的了解,利用它作為(wei) 推進劇情的重要道具。“魅影”從(cong) 鏡子裏現身,並出沒其中。時常練習(xi) 到深夜的柯莉絲(si) 汀麵對的已然不是一麵鏡子,而是一雙窺視的眼睛,這使她惶恐。然而,日複一日的“私教課”讓她感受到神秘人的才華和溫暖,她渴望揭開他的麵具,去觸摸背後的脆弱和疼痛。“魅影”和柯莉絲(si) 汀的雙人舞十分戲劇性地表現了這一幕,微妙的心理在流動的舞姿中展現得絲(si) 絲(si) 入扣,讓人信服肢體(ti) 語言同樣可以做到深邃而透徹,善良和憂鬱深藏其中,又無時不在流瀉……“魅影”似乎更願意介入柯莉絲(si) 汀的生活,不能忍受她的星途遭遇任何阻礙。“歌劇院”的日常變得不寧。當事態發展到不可收拾時,柯莉絲(si) 汀意識到這一切都源自愛。此時,作為(wei) 主體(ti) 意象的玫瑰出現在“歌劇院”幽深處,也浮現在所有的疑雲(yun) 之上。“魅影”將一枝玫瑰插入柯莉絲(si) 汀胸前,是讚美也是心跡的表露,舞台上的一切正如泰戈爾詩歌中寫(xie) 到的那樣:讓睜眼看著玫瑰花的人,也看看它的刺。

  一個(ge) 經典IP,在經曆了無數次劇透後,新的創造者不耽於(yu) 情節的重述,而是去開掘它新的價(jia) 值,我想,這是個(ge) 不錯的選擇。芭蕾舞劇《歌劇魅影》不在原小說的懸疑、驚悚上大費周章,而是著力呈現突如其來、無力承受的愛如何走向終局,其戲劇性卻絲(si) 毫未減。

  以戲劇芭蕾透視人性幽微

  芭蕾舞女演員給人以纖弱的印象,事實上,內(nei) 心強大而執著是她們(men) 閃光的特質,劇中的柯莉絲(si) 汀如此,飾演柯莉絲(si) 汀的戚冰雪亦如此。戚冰雪此次在劇中和兩(liang) 位男舞伴完成了多段雙人舞,細致的情感投入,不同的情緒釋放,需要極大的體(ti) 力支撐。在整場演出中,戚冰雪始終保持著良好的表演狀態,動作完成度極高,動作與(yu) 動作之間的連接絲(si) 滑流暢,腳尖點地似乎是她的生活常態,看不到技術附著的痕跡。第一幕結尾,是柯莉絲(si) 汀和戀人拉烏(wu) 爾“月光下的雙人舞”——歌劇院的天台上,離星空最近的地方,有純淨脫俗的寧靜。一對年輕戀人,在溫習(xi) 某個(ge) 芭蕾舞劇片段,又仿佛在月色下互訴衷腸。雙人動作配合得嚴(yan) 絲(si) 合縫,純粹而極致的美感,令人心醉。

  上芭首席主要演員吳虎生在劇中飾演“魅影”,他將角色的複雜人格表現得深刻鮮明,牽動人心。“魅影”內(nei) 心的孤傲、自卑、妒忌、瘋狂乃至對愛的深深渴望,仿佛不是通過舞姿羅列出來的,而是深嵌並溶解在芭蕾的技術技巧中,投射給觀眾(zhong) 的則是情感的流露和靈魂的剖白。如果說,不追求獨立於(yu) 表演意識之外的炫技,意味著演員的成熟,我更願意將它視為(wei) 一種表演境界,把新古典主義(yi) 芭蕾的美學特征和戲劇芭蕾結合得自然熨帖。“魅影”將柯莉絲(si) 汀帶入自己的“巢穴”,揭下麵具的一刻,醜(chou) 陋的麵容令人震驚,這是吳虎生第一次以如此不堪的麵容出現在舞台上,卻帶動了表演能力的爆發:編排新穎的雙人舞和三人舞,將人物關(guan) 係的撕扯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其中“魅影”難以割舍的愛是備受關(guan) 注的焦點,多層次心理表達讓肢體(ti) 語言充滿戲劇張力。柯莉絲(si) 汀以一襲婚紗向“魅影”表明自己對愛情的態度,祈求“魅影”的成全。輕輕一吻,傾(qing) 注了她對“魅影”的寬恕、同情和心疼,催人淚下。編導以舞劇思維,將此時的戲劇性反轉處理得自然而準確:靈魂得到撫慰的“魅影”看著柯莉絲(si) 汀與(yu) 戀人邊舞邊消失在幽深處……對於(yu) 一個(ge) 不幸的人來說,這一切也許隻是水月鏡像,遠遠望去更加刻骨銘心……編導傳(chuan) 遞給觀眾(zhong) 的直觀感受,恐怕是其他藝術樣式很難實現的。成全他人亦是成全自己,飾演“魅影”的吳虎生以深深一跪“透視”人性幽微,用精妙的表演細節為(wei) 全劇作出深刻題解。手中玫瑰垂落的一刹那,觀眾(zhong) 扼腕歎息——作為(wei) 愛情傳(chuan) 奇的終局,一場芭蕾舞劇落幕的最佳契機,似乎再無其他更好選擇。

  從(cong) 接受角色的第一天起,編導就提醒吳虎生:在這部舞劇中你將無法展現俊朗的外表,自始至終要戴著麵具跳舞,對技術發揮和表演都會(hui) 帶來新的難度。編導甚至要求他終場謝幕都不摘下麵具,把自己融化在角色裏。在多部原創芭蕾舞劇中擔任過“大男主”的吳虎生從(cong) 不畏懼挑戰,對於(yu) 創造新角色,有一種執著的癡迷。他說,每一個(ge) 角色都是自己等待已久的,有機會(hui) 去完成,是一種幸運。我曾經問他究竟創造過多少個(ge) 角色?他衝(chong) 我靦腆一笑,反問道:“十個(ge) ?”也許更多,他沒有為(wei) 自己做過計算,而我可以肯定,他是目前中國芭蕾舞男演員中創造角色最多的,且類型多樣。其豐(feng) 富的舞台經曆得益於(yu) 上芭這些年原創芭蕾舞劇源源不斷。團長辛麗(li) 麗(li) 認為(wei) ,芭蕾的國際化程度很高,無論創作、演出都要有國際視野。這些年,她的目光聚焦在經典文學的改編——用“海派”芭蕾去表現世界性大IP,最容易和不同觀眾(zhong) 實現溝通,“與(yu) 其斥資購買(mai) 一個(ge) 現成的古典芭蕾版本,不如創造自己的‘上芭版’‘中國版’”。上芭版本的《簡·愛》《哈姆雷特》《茶花女》和這一次的《歌劇魅影》都是這一理念下的產(chan) 物。(方家駿)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