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闊田野繪就鄉村振興綠色畫卷
【深入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在廣闊田野繪就鄉(xiang) 村振興(xing) 綠色畫卷
——遼寧丹東(dong) 鳳城市加快以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光明日報記者 劉勇 光明日報見習(xi) 記者 陳堅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青坡
5月的遼東(dong) 大地生機勃勃,綠意盎然。走進遼寧丹東(dong) 鳳城市大梨樹村,一座座白牆黛瓦的民居鱗次櫛比,村內(nei) 步道幹淨寬敞、道邊處處綠樹成蔭。不遠處,農(nong) 民操作著農(nong) 機在田野裏來回穿梭,在綠水青山中撒播希望。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鄉(xiang) 村是綠水青山資源的集聚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隻要堅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鍥而不舍,久久為(wei) 功,就一定能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建設美麗(li) 鄉(xiang) 村、打造生態旅遊、發展特色農(nong) 業(ye) ……在全省統一部署下,鳳城市一步一個(ge) 腳印,增綠色、謀發展,一座座荒山重披新綠,一個(ge) 個(ge) 鄉(xiang) 村煥發新顏,奏響了以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華美樂(le) 章。
堅持生態優(you) 先,建設宜居美麗(li) 鄉(xiang) 村
5月1日,鳳城市賽馬鎮三濃新村景區內(nei) 遊人如織。觀景台上,遊客們(men) 三五成群,憑欄而望,欣賞著青山相伴、綠蔭環繞的美景。穿村而過的小河水流潺潺,與(yu) 岩石碰撞激起陣陣水霧,在陽光下化作七色彩虹。
“猜猜看,以前這裏是做什麽(me) 的?”看到眼前的美景,三濃新村項目負責人汪麗(li) 冬拋出問題。“煤礦!”不等眾(zhong) 人回答,她就揭曉了答案。曾經的賽馬鎮煤礦資源豐(feng) 富,當地人靠挖煤為(wei) 生,經濟快速發展。可隨著經年的無序開采,煤炭資源日益枯竭,生態環境也遭到嚴(yan) 重破壞。
坐吃山空要不得,為(wei) 了共同富裕,必須讓礦山複綠水複清。2017年,鳳城市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yu) 修複,關(guan) 閉了賽馬鎮42座9萬(wan) 噸以下小煤礦,投入資金大力開展環境整治,建設一批集生態園林、鄉(xiang) 土風情、農(nong) 牧文化體(ti) 驗、旅遊休閑觀光於(yu) 一體(ti) 的景區綜合開發項目,實現由“煤”到“美”的轉變。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看著山坡重披綠裝,曾經的“煤老板”梁書(shu) 波欣喜萬(wan) 分,“過去,村裏進進出出都是運煤車,到處都是煤渣,整日塵土飛揚。如今,咱們(men) 村周圍都是梯田、果園,山上種滿板栗樹、紅鬆。不去挖煤搞農(nong) 業(ye) ,一樣能夠賺到錢,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這條路走得對、走得值!”
山鄉(xiang) 巨變,綠了山崗,換了人間。走進鳳城市寶山鎮岔路村,幹淨整潔的街道上,專(zhuan) 職保潔員正開著垃圾轉運車挨家挨戶清理垃圾。“2019年,村‘兩(liang) 委’自籌資金10萬(wan) 餘(yu) 元,對所有住戶發放垃圾分類桶,進行垃圾分類回收。”岔路村第一書(shu) 記李明哲介紹道,“現在咱們(men) 村,垃圾集中投放,夜晚路燈照明,家裏的廁所也都是衝(chong) 水式的哩!”
生活方式改變的背後,是物質的富足與(yu) 精神的提升。2022年,岔路村“兩(liang) 委”開展“全國文明村”授匾和岔路村“星級文明戶”“岔路好人”表彰頒獎活動,表彰為(wei) 全村精神文明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個(ge) 人和家庭,營造向上向善的濃厚氛圍。“我們(men) 還通過‘村規民約’,從(cong) 生態環保、衛生整治、尊老愛幼等幾個(ge) 方麵作出規定,讓人人自覺養(yang) 成美化村莊環境的良好習(xi) 慣。”李明哲對記者說。
生態文明與(yu) 精神文明齊抓共進,一幅美麗(li) 鄉(xiang) 村的圖景在鳳城市落筆而成。近年來,鳳城市利用山清水秀、氣候宜人的天然優(you) 勢,結合各個(ge) 鄉(xiang) 村的文化、風土人情、經濟水平和農(nong) 民實際需求,持續推進美麗(li) 鄉(xiang) 村示範村建設。鳳城市委書(shu) 記劉向東(dong) 介紹,如今,鳳城市農(nong) 村人居環境得到持續改善,農(nong) 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穩步提升,精神文明建設逐步向好。2022年,鳳城市完成退化林修複133公頃,修築農(nong) 村公路路麵80.8公裏,擁有農(nong) 民健身工程274套,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34元。
打造生態旅遊,綠水青山成金山銀山
“五一”假期的鳳城市,仿佛是一片歡樂(le) 的海洋。4月28日,全國“四季村晚”春季示範展示活動、中國·鳳城大梨樹第六屆徒步節暨葡萄文化節正式開幕,來自社會(hui) 各界的近7000名徒步愛好者相聚在大梨樹村,踏青賞花,體(ti) 驗采摘樂(le) 趣。
花果山腳下,溫室大棚整齊排列,大棚內(nei) 成熟的葡萄、大櫻桃嬌豔欲滴。剛從(cong) 花果山賞花下來的遊人拎著籃子在村民的引導下走進大棚,將一顆顆成熟的水果放入籃中,打包稱重。
“現在是大棚裏摘漿果,等到秋天上了山,漫山遍野都是梨和桃哩!”村民蔡克明介紹道,村裏的2萬(wan) 多畝(mu) 果園,不僅(jin) 為(wei) 村子增了綠,還為(wei) 村民添了金。“村裏發展起春季賞花、秋季采摘的生態旅遊,一年光采摘就為(wei) 我家增加了五六萬(wan) 的收入,再加上農(nong) 家樂(le) 等收入,一年增收個(ge) 10萬(wan) 元都不算多。”
生態旅遊,突出特色方能長久。大梨樹村龍潭旁,一幢大型玻璃日光溫室格外引人注意。進入室內(nei) ,體(ti) 感溫度驟然上升,陣陣清香撲鼻而來,高大的熱帶植物伸出碩大的葉片仿佛迎賓員,五顏六色的熱帶花卉讓館內(nei) 顯得愈發熱鬧,樹上掛滿了誘人的熱帶水果。一旁的餐廳裏,遊人采摘下旁邊無土栽培的蔬菜,簡單清理後放進火鍋,在熱氣騰騰中品嚐蔬菜的鮮美。
2016年,在鳳城市的支持下,大梨樹村投資近5000萬(wan) 元的涉農(nong) 專(zhuan) 項資金,建設1.2萬(wan) 平方米的“七彩田園現代農(nong) 業(ye) 展示館”,集觀光采摘於(yu) 一體(ti) ,四季開放,填補了生態采摘遊的冬季空白。2019年11月,大梨樹村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wei)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畫好“山水畫”,乘上旅遊風。鳳城市在做足“山”的特色同時,“水”的優(you) 勢也不斷突出。“五一”期間,鳳城市東(dong) 湯鎮東(dong) 湯村人氣火爆。溫泉浴池內(nei) ,孩童嬉水、老人靜臥,怡然自得。
“咱們(men) 村的溫泉可謂一絕,富含28種微量元素,水溫高達78℃,日湧出量可達2600餘(yu) 噸,因水療效果佳而久負盛名。”東(dong) 湯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李世林介紹道,近幾年,東(dong) 湯村發展以家庭旅館為(wei) 主體(ti) 的療養(yang) 行業(ye) ,形成吃、住、療養(yang) 一條龍服務模式,深受外地顧客青睞。每年接待外地遊客超30萬(wan) 人次,營業(ye) 收入達3000多萬(wan) 元。
旅遊產(chan) 業(ye) 興(xing) 起和各項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吸引了大批人員到東(dong) 湯村安家落戶、投資興(xing) 業(ye) 。“如今,東(dong) 湯村農(nong) 副業(ye) 、商貿物流、餐飲服務等第三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每年可安置1000多名剩餘(yu) 勞動力就業(ye) ,創造產(chan) 值達1800多萬(wan) 元。”李世林自豪地說。
查優(you) 勢找特色,錨定生態謀發展。鳳城市在加大生態保護的同時,立足於(yu) 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與(yu) 自然生態的良好資源稟賦,著力發展生態農(nong) 莊、農(nong) 業(ye) 采摘、花卉觀光與(yu) 種植基地、田園綜合體(ti) 與(yu) 農(nong) 家樂(le) 等項目,打造獨具北方特色的鄉(xiang) 村風情,促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鳳城市先後獲評“遼寧省旅遊產(chan) 業(ye) 發展示範縣”“遼寧省鄉(xiang) 村旅遊貢獻獎”等榮譽稱號。
發展特色農(nong) 業(ye) ,鄉(xiang) 村唱起富農(nong) 歌
初夏,走進鳳城市紅旗鎮新力村,田野裏的洋菇娘開始成熟,如葡萄大小的果實被膨大的宿萼包圍恰似一隻隻小燈籠,黃澄澄的,格外誘人。
“新力村是中國最大的洋菇娘保護地產(chan) 區,種植麵積3252畝(mu) 。”紅旗鎮洋菇娘協會(hui) 會(hui) 長範喜軍(jun) 介紹道,目前,全鎮的洋菇娘種植麵積已達260公頃,產(chan) 品主要銷往上海、深圳、廣州、福建等地,年產(chan) 值1.5億(yi) 元,小小洋菇娘成了農(nong) 民致富的“金燈籠”。
小漿果帶來大收益。在岔路村,一望無際的大棚內(nei) ,藍莓樹長勢蔥鬱。飽滿圓潤、色澤鮮亮的藍莓掛滿枝頭,成熟的藍莓表麵呈現藍紫色,被一層薄薄的果霜包裹著。村民們(men) 一邊歡快地拉著家常,一邊熟練地摘著顆顆甜果、裝盒封箱。
“這幾年,我們(men) 以壯大集體(ti) 經濟為(wei) 突破口,根據當地土壤和濕度特點,帶領村民發展小漿果特色產(chan) 業(ye) 。”李明哲說,2018年,鳳城市拿出200萬(wan) 元全力支持村集體(ti) 發展小漿果產(chan) 業(ye) ,修建近百畝(mu) 的高標準草莓、藍莓溫室大棚,每年為(wei) 村集體(ti) 增收33.9萬(wan) 元。“截至目前,村裏共有30戶村民從(cong) 事藍莓、草莓等漿果種植,平均年收入在5萬(wan) 元以上。”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小漿果產(chan) 業(ye) 示範項目影響下,周邊村集體(ti) 合作紛至遝來,近幾年岔路村小漿果基地吸引了周邊鄉(xiang) 鎮11個(ge) 村的投資,建成了以草莓、藍莓和軟棗子為(wei) 主的漿果產(chan) 業(ye) 示範基地,特色農(nong) 業(ye) 成為(wei) 農(nong) 民增收致富的“主引擎”。
合作增產(chan) ,電商增銷。2021年,鳳城市獲批國家電子商務進農(nong) 村綜合示範縣。鳳城市以此為(wei) 依托,深入實施“互聯網+”農(nong) 產(chan) 品出村進城工程,鼓勵龍頭企業(ye) 、合作社、家庭農(nong) 場等新型經營主體(ti) 開展農(nong) 產(chan) 品“網上銷售”“時令預訂”“網訂店取”等業(ye) 務。鳳城市藍旗鎮互助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村主任劉忠軍(jun) 介紹,該村通過成立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電商扶貧協會(hui) ,不僅(jin) 讓每年3000噸的板栗供不應求,還帶動了草莓、藍莓等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村民人均純收入達3萬(wan) 元。
“生態添美,產(chan) 業(ye) 增收。綠色發展的致富之路,如今已成為(wei) 鳳城市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依托。”劉向東(dong) 說,“我們(men) 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力支持鄉(xiang) 村走生態旅遊和特色農(nong) 業(ye) 之路,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加快推進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讓群眾(zhong) 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收獲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